線上不良率0.1% 渤海銀行消費金融風控術解密

核心提示:銀行業消費金融領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線上不良率0.1% 渤海銀行消費金融風控術解密

導讀

趙志宏介紹,渤海銀行的消費金融領域的線上貸款的模型建設、獲客能力建設、流程制度建設、風險控制建設,都是在科技驅動下實現。其中,渤海銀行自主開發、基於大數據分析的風控模型,目前不良率被控制在0.1%。

銀行業消費金融領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6月28日,在銀保監主辦的銀行業例行新聞發佈會上,渤海銀行作為業界考察樣本,被予以詳細解剖。

渤海銀行董事會秘書、行長助理趙志宏表示,為順應消費轉型升級需求,該行將消費金融業務作為零售業務戰略轉型的重要舉措之一,在消費金融領域開展事業部制改革。

相關轉型啟動於2017年,個人貸款部、網絡銀行部、信用卡中心分別變身為消費金融事業部、金融科技事業部和信用卡事業部。

趙志宏表示,事業部制的實施,強化了總行部門的經營職能,將原有的以組織、推動為主的成本中心管理模式轉變為以總行自營、總分行協作的利潤中心經營模式,提升了業務運行效率,加快了業務創新步伐。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末,渤海銀行消費金融類貸款餘額326億,佔全行零售貸款的22%。趙志宏表示,在信貸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該行的零售信貸屬於風險資產集約型的輕資本業務,佔用的資產風險權重僅為53%。2017年,線上貸款項目一年的獲客數已經超過了渤海銀行成立12年來所積累下來的零售客戶總量。

線上風控模型

趙志宏介紹,渤海銀行的消費金融領域的線上貸款的模型建設、獲客能力建設、流程制度建設、風險控制建設,都是在科技驅動下實現。其中,渤海銀行自主開發、基於大數據分析的風控模型,目前不良率被控制在0.1%。

“只要業務模式發生了變化,風控也要發生變化”。渤海銀行信用卡事業部總經理廖石堅也在會上介紹,該行重構了風控模式,開發了自主風控模型。商業銀行的傳統客戶和線上客戶差異巨大,銀行的信用信息基礎數據並沒有覆蓋所有人,有很多用戶甚至是信用白戶。渤海銀行的線上客戶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第三方的合作引流,而線上引流在幫助銀行批量化獲客的同時,也提高了信貸審核的難度,導致風控流程更加複雜。

廖石堅舉例,比如在渤海銀行與螞蟻金服“借唄”的合作中,就發現這樣的問題,銀行與借唄合作,借唄提供的客戶,銀行沒有相關數據,而且信審方案需要將螞蟻風控模型、銀行方規則以及其他信審規則有機結合,操作流程十分複雜。此外,線上客群對於審核速度的要求也非常高,原有的風控系統已無法適應目前的需求。

為此,從去年開始,渤海銀行聯合第三方機構根據該行風險偏好和現有授信審批政策,加入數據模型量化模塊,自主開發了風控模型,貫穿貸前、授信和貸後管理整個流程。

據介紹,反欺詐模型通過設置產品准入、身份證格式、身份證黑名單、手機黑名單、身份證手機失聯、地址黑名單、多頭借貸等大量數據的變量導入作為依據進行設立。信用評估模型以1-99的評分結果為依據,分數越高欺詐風險越高,拒絕最終得分在20分以上的客群。這雖然會拒絕11%的申請總量,但是也杜絕了95%以上的壞樣本,最大化提升了評估的準確性。與螞蟻金服合作的“借唄”項目,申請貸款的風控全流程無人工介入,實現自動化實時審批。業務上線近一年來,渤海銀行的資產餘額達70億,不良率控制在0.1%。

深度場景化

廖石堅表示,在獲客能力建設方面,渤海銀行過去主要以線下渠道來獲客,以線上渠道來服務。而現在,將線下渠道更多地打造成為高淨值客戶、核心客戶的服務中心,將線上渠道更多地打造成場景獲客的起點和O2O的源頭。

渤海銀行消費金融事業部總經理曹剛鋒也表示,渤海銀行在消費金融服務上,用批發業務的思維做零售,不斷擴大與頭部平臺線上合作的廣度和深度。該行已與互聯網金融平臺企業,如阿里巴巴、京東等達成了合作,推出了基於互聯網的長尾消費金融業務,特別是加大場景消費方面的金融業務合作,滿足客戶購物、旅遊、裝修等日常消費需求。

廖石堅表示,每一個場景都是生態,金融服務是互聯網裡最好的紐帶。在跨界融合的過程中,不僅僅是流量的合作,而是深度場景化。

2016年8月,渤海銀行正式上線“場景銀行”,通過引入日常消費行為場景,將服務向消費金融場景的上游延伸,讓客戶在一個應用內,滿足儘可能多的服務需求。

至於如何防止消費貸違規流入房地產和股市,曹剛鋒表示,消費信貸業務,渤海銀行側重的是研發具有消費場景信貸產品,基於消費場景在貸款資金劃付方面均採用受託方式。其次,在開發消費信貸產品時,就將此類貸款金額設定得比較低,大多用於1-3年的個人消費,其很難流入股市、房市產生收益,同時貸後管理方面會對該類業務,定期進行抽樣檢查資金流向。

在加強信用卡管理方面,關閉房地產類商戶POS刷卡渠道。同時,不與房地產相關的場景進行分期/貸款合作,防止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此外,藉助互聯網大數據模型,多維度考量客戶的履約能力、負債情況,避免消費者過度消費,出現無法償還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