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丘陵山區宜機化改造的成功案例

一直以來,在推進全國農業全程全面機械化的道路上,“先天不足”的丘陵山區一直是個“難題”,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水平遠遠落後於平原平壩地區。據統計,西南丘陵山區、南方低緩丘陵山區、黃土高原及西北地區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為26%、49%、57%,這遠遠低於全國65.2%的平均水平。

當前我國正值農機化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而要推進農機化向“全面、全程、高質、高效”發展,就需要著眼薄弱區域,從“補齊短板”入手。在今年4月25日農業農村部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副巡視員王家忠表示,推進農業機械化實現“機器換人”,破解農業“用工難、用工貴”,以及“誰來種地、怎麼種地”這些難題,是建設現代農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之意。他表示,要全面推進農業機械化,啟動實施農業機械化全面發展重點技術推廣行動,在丘陵山區引導推廣耕地的宜機化改造,以關鍵環節突破來推動全面機械化。

重慶:丘陵山區宜機化改造的成功案例

重慶山地、丘陵約佔區域面積的90%,可耕地面積為3300萬畝,人均耕地面積不足2畝。由於地塊小且零碎分散、坡度大、基礎設施不配套等因素,一直以來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進程緩慢。以重慶地區為代表,重慶丘陵山地為主的地理條件,導致農戶耕種方式受限,因此,農業機械難以普及。

今年3月,由重慶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總站與重慶市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聯合起草的《丘陵山區宜機化地塊整理整治技術規範》DB50/T795-2017獲質監局審批通過,作為重慶市地方標準發佈。重慶市農委從2014年開始試點高標準農田地塊宜機化建設,效果明顯。自2015年以來,連續三年推廣,2017年,重慶市財政安排4000萬元,帶動業主投資7500萬元,對10萬餘畝山地進行了宜機化改造;2018年,重慶市通過農發資金啟動近60個項目,計劃改造7萬餘畝土地。

截至目前,重慶共有26個區縣的100餘個項目進行耕地宜機化改造,累計建設宜機化地塊10萬餘畝,打通了中大型農機裝備立地的“最後一公里”。

通過宜機化田塊整治後,重慶的小田變成了大田,村民口中“饅頭山”下的巴掌田、雞窩地不復存在,農業機械下田難、耕作管護難的問題也得到有效解決。

“沒整治之前,潼南的田地塊最大也不過一兩畝,小的只有兩三分。但是相鄰地塊的上下高差卻有二三米。”潼南區農機技術推廣服務站站長何忠介紹說,通過宜機化改造,潼南已經有超過3萬畝撂荒地“活”起來,形成了萬畝花椒、萬畝中藥材產業基地。還出現了一批專門進行耕地宜機化改造的農業合作社。

“耕地宜機化改造後,耕地面積增加了3%-5%,極個別達到了10%。大中型農機代替以往的人工或中小型農機,一畝旱地一年節約成本500元以上。”重慶市農委主任路偉說。

我國丘陵山區耕地面積佔比超過50%,覆蓋的人口超過60%,是我國糧油糖作物及薯類、果桑茶麻、蔬菜、青飼料等特色經濟作物的重要生產基地。隨著農村土地確權的逐步到位,和“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的提出,也為土地規模經營和集中整治帶來新的機遇,以規模經營主體、村集體為單位,集中連片進行耕地宜機化改造變得越來越可行。重慶地區宜機化改造可謂是成功範例,其他丘陵山區可參考推廣試行。作為推進丘陵山區全面機械化的重要舉措,宜機化改造後的將來,丘陵山區機械化這片藍海必將迎來全新的面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