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不開網路遊戲?世衛組織已經把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

你是不是經常上著課就想掏出手機來玩兩把王者榮耀?是不是沉迷遊戲不想出門轉轉?小夥伴,你要注意了,這是一種精神疾病。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初決定將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並納入醫療體系,相關規定已經從6月19日起正式生效。

離不開網絡遊戲?世衛組織已經把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

WHO表示,遊戲成癮的症狀包括:無法控制地打電玩(頻率、強度、打電玩的長度都要納入考量);越來越經常地將電玩置於其他生活興趣之前,即使有負面後果也持續或增加打電玩的時間。相關行為要持續至少12個月才能確診,但WHO也表明,如果症狀嚴重,確診前的觀察期也可縮短。

“離不開”是判定成癮的關鍵點

根據世衛組織的相關界定,凡是精神障礙必須具備兩點:第一,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第二,社會功能受損。遊戲或網絡成癮和一些精神類的疾病一樣,都是大腦負責獎賞機制的腦區出了問題。

網絡遊戲成癮不可以隨便下結論,如果只是單純的玩玩遊戲不構成成癮,符合診斷標準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離不開”。

網絡遊戲成癮患者都有行為和心理的問題。

——行為方面,就是整天沉迷於網絡遊戲,被迫停止使用網絡就會產生嚴重的戒斷反應;

——心理方面,表現為在情感、認知方面有偏差,因長期過度上網而對現實生活產生嚴重的不適應感,悲觀、沮喪、社交恐懼、容易緊張。

離不開網絡遊戲?世衛組織已經把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

青少年是遊戲成癮的重點人群

研究表明,青少年是遊戲成癮高發人群。《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其中學生群體規模最大,佔比為25.4%。15-19歲是最易出現遊戲成癮的年齡段,這主要與他們大腦尚未發育完全,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尚未成熟,自制力較差、好奇心較強,學業、家庭及人際關係壓力大等有關係。更為嚴重的問題是,遊戲成癮者低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留守兒童成為亟需關注的群體。

青少年遊戲成癮有三大主因:家庭、學校和社會,而尤以家庭因素最為重要。孩子游戲成癮只是家庭問題的一種反映,是問題的表象,而不是實質,實質在家庭那裡。孩子變成不被父母喜歡,也不被社會接受的“壞”孩子,究其原因,是父母沒有給予他們內心和精神上想要的,如被尊重、被理解、自由和獨立、欣賞和認可,以及足夠的安全感等。當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他們就會失去正性和向上的力量,往往就會用破壞或傷害自我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那部分需要的渴求,沉迷網絡就是這種表達的方式之一。和青少年其他的不良行為一樣,網遊成癮也是對缺失需求的一種表達。所以,要徹底解決青少年的網絡成癮問題,就要從問題的源頭——家庭著手,而不是僅從孩子身上著手。

離不開網絡遊戲?世衛組織已經把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

讓“網癮”患者不再從網遊中找快樂

中國毒理學會藥物依賴毒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何日輝教授認為,電子遊戲的設計本身會讓玩遊戲的人快速獲得快樂的感覺或者成就感,這滿足了人們一種基本的心理需求。

的確,幾乎所有的遊戲,哪怕是低齡遊戲,都有很強的回應性,這對於青少年來說是一種非常渴望的狀態。青少年在玩遊戲時,不僅能體驗到一種掌控感,還能得到成就感、歸屬感,以獲得心理上的安慰。

“出現的問題非遊戲本身,而是管理問題、認識問題,以及干預模式問題。”廣東省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賈福軍表示,家長應瞭解不同成長階段孩子心態的變化、情感表達的方式,尤其是初三、高三的孩子,父母應多與他們溝通,用旅遊、打球等一些有意義的事來替代遊戲達到緩解壓力的目的。

現在的獨生子女,每個人都像社會中的一座孤島,遊戲就像橋樑把各個孤島連接起來,周圍的同學都在玩,而自己不玩,自然會失去共同話題,人際交往就出現問題。可嘗試幾個孩子在一起集中戒癮,讓他們把遊戲轉向人際交往活動,學會時間管理。

離不開網絡遊戲?世衛組織已經把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

【參考內容】“網絡遊戲成癮”的9條診斷標準

1,完全專注遊戲;2,停止遊戲時,出現難受、焦慮、易怒等症狀;3,玩遊戲時間逐漸增多;4,無法減少遊戲時間,無法戒掉遊戲;5,放棄其他活動,對之前的其他愛好失去興趣;6,即使瞭解遊戲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仍然專注遊戲;7,向家人或他人隱瞞自己玩遊戲時間;8,通過玩遊戲緩解負面情緒,如罪惡感、絕望感等;9,因為遊戲而喪失或可能喪失工作和社交。

(本報綜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