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名字融入城市、寫進星空,這位中國女建築師做到了

把名字融入城市、寫進星空,這位中國女建築師做到了

西安和洛陽雖同為十三朝古都

然而二者卻又十分的不同

盛唐遺韻在洛陽難尋蹤影

被日本成功複製併成為自己的名片

而西安則洋溢著濃烈的唐風漢韻

將古城的厚重底蘊較好的呈現了出來

而這都離不開這位了不起的女建築師

☟☟☟

張 錦 秋

把名字融入城市、寫進星空,這位中國女建築師做到了

▲張錦秋

中國工程院院士 高級建築師

這樣溫婉、平和的張錦秋,在被稱為“男人世界”的建築之林中,卻奪得不少“第一”,她是我國首批命名的15位建築設計大師中惟一的女性,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水利、土木、建築學部內的惟一女性,也是首次獲得國家建築界最高獎項“梁思成建築獎”9名大師中惟一的女性。2015年,在浩瀚宇宙中擁有一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張錦秋星”。

◆ ◆ ◆

當建築師是一件浪漫的事

張錦秋現在雖成為著名建築家,但建築卻並不是她最初的夢想。學生時代她為文學著迷,一直有一個作家夢,填志願時因父親的極力勸說,最終選擇了建築專業。張錦秋說是因為父親期待她從事建築設計工作,父親有個願望,希望他和兄長一個造海上的房子,一個造陸地上的房子。

“我父親說得很浪漫,讓我覺得當建築師和當作家一樣浪漫,我就應下了。”現在回想,張錦秋覺得自己沒有多少牴觸就聽從了父親的勸告,大概是因為建築設計早已融入了她的生命。

父母、舅舅、姑媽都從事建築相關工作,特別是姑媽張玉泉,更是我國第一代女建築師。張錦秋小時候曾住在姑媽家,耳濡目染,從小她就覺得建築設計是一個崇高而美好的職業。雖然沒當作家,但愛好文學練就的修養讓她受益一生。文學的氣息,充盈在她作品的形與神之間。

◆ ◆ ◆

我有我的堅持

1954年,張錦秋進入清華大學建築系。在清華,她一直在仰望著一個人——梁思成。在年少的張錦秋看來,對於整個系的學術和精神領袖,自己能夠遠遠地仰慕梁先生已經很幸運了。萬萬沒想到1961年,張錦秋攻讀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研究生,梁思成成為她的導師。

把名字融入城市、寫進星空,這位中國女建築師做到了

能夠得到梁思成的親自指導,是建築系學子求之不得的榮光,對於張錦秋來說更不例外,梁思成親切儒雅、睿智令她深受感染。雖然敬重,但不會因為敬重而放棄自己的堅持,在畢業選題時,迷上園林的她放棄梁思成親定的畢業選題,自作主張要圍繞古典園林選題。

梁思成也尊重張錦秋的想法,指派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擔任張錦秋的導師,張錦秋從莫老師那習得不少古建築知識。

◆ ◆ ◆

“錦秋的長安”

張錦秋設計呈現的一個個作品,不僅成為古城新地標,而且成為西安呈給全世界的嶄新名片。著名文學評論家肖雲儒說: “在西安,你想躲開張錦秋是不可能的,公共汽車跑上兩站在犄角旮旯一拐彎就遇見她的作品。”

陝西曆史博物館、鐘鼓樓廣場、大唐芙蓉園、陝西省圖書館、大明宮丹鳳門、黃帝陵大殿、長安塔……她的作品不僅成為西安城市的新地標,為西安的城市特色定位作出了卓越貢獻,而且洋溢著的濃烈唐風漢韻,可以說開創了中國建築新唐風的時代。

時光流轉,1936年出生的張錦秋已80歲,兩鬢斑白,但其人、其名已與西安緊緊相連,密不可分。《時代人物》張錦秋的專訪文章了這樣寫道”西安給了張錦秋表現的舞臺,張錦秋則尋找並表現這個城市之魂,她和這座城市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就像巴塞羅那的高迪一樣,我們可以說西安是“錦秋的長安”。

下面看看張錦秋的幾個代表作品:

“三唐”工程

改革開放,國門洞開,西安也著手引進外資開展旅遊產業的開發。1985年,日本企業被批准在大雁塔附近建設“三唐”工程,即唐歌舞餐廳、唐華賓館和唐代藝術博物館。日方作為投資方按當時的常規拿出了設計方案。

日方的設計風格帶有明顯的“和風”色彩。張錦秋覺得,在大雁塔旁邊蓋這樣的房子不合適。她向有關領導建言,領導反問:那你來設計一下?

張錦秋果斷地接下這個差事,並再度把目光投向了唐朝。因為大雁塔是唐代慈恩寺住持玄奘為保存由印度帶回的佛經而興建的,現唐寺已毀,唯古塔巍然屹立,成為古城西安的標誌之一。在她的周圍建造房子,得具備一點唐代風格,才能相得益彰。

把名字融入城市、寫進星空,這位中國女建築師做到了

▲大雁塔風景區

通過查閱資料與反覆比對,張錦秋的設計思路漸漸清晰:理解環境是前提,大雁塔附近能不能建工程,建什麼,怎麼建,需要有歷史的依據支撐;另外,保護環境是關鍵,新建工程的形式風格要與古塔相協調,在高度和色彩上只能起陪襯作用;同時,創造環境是焦點,新建工程要具備傳統的形式,更要符合現代功能的要求。

把名字融入城市、寫進星空,這位中國女建築師做到了

張錦秋對大雁塔“關懷備至”,她設計的唐華賓館,客人不管是從賓館裡的走廊上路過,還是透過房間的窗戶,都能眺望到古塔的雄姿。儘管走廊上鋪的是高檔地毯,房間裡現代用品一應俱全,但巍巍塔影總是在那裡靜靜地承接著千年氣脈。

方案一拿出來,日方頗為讚賞,覺得比以前的方案好。如今,雁塔高聳,“三唐”奔趨,雁塔剛健、唐華幽深,剛柔相濟、虛實相生,依然是西安一景。

陝西曆史博物館

1973年6月,周恩來總理陪同外賓參觀原陝西省博物館碑林時,感嘆空間小、光線暗,指示在適當的時候要新建一座博物館,而張錦秋被委任為項目負責人。

“建設陝西曆史博物館是周總理的遺願,是‘十年浩劫’後我國興建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博物館。”張錦秋說。“到底要把新的陝西曆史博物館建成什麼樣子?任務書上只有一句話:博物館建築本身,應該成為陝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徵。”

張錦秋設計的一組唐代風格的宮殿在12個設計方案中獲得了最終的認可。

她說:“我做的方案,主要就是在象徵上,著重思考象徵問題。我覺得唐代最具代表的應該是宮殿。我設計的方案並不是模擬一個具體的宮殿,比如大明宮、北京的故宮。我就把傳統宮殿的要素和基本特徵概括為:中軸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這是中國古代宮殿的基本格局,因為它體現了古代人民的宇宙觀,天子就代表宇宙最高,所以它是一個宇宙模型的體現。”

把名字融入城市、寫進星空,這位中國女建築師做到了

▲陝西曆史博物館

她從王維《山水訣》中“夫畫道之中,水墨為上”一語中,覓得了中國傳統藝術的色彩精髓,並把這一理念運用到自己的設計中。她對省博物館的整體色彩是這樣安排的:白色磚牆面、漢白玉欄板、瓦灰色花崗岩臺階、淺灰色飛簷斗拱、深灰色琉璃,全部色彩未超出白、灰、茶三色。這和北京故宮等明清建築以亮麗的黃、紅兩色為主調的色彩構思截然相反,有效破解了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對立的難題。

新的陝西曆史博物館,成為了西安的標誌性建築,獲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一流博物館。

大唐芙蓉園

張錦秋沒有把大唐芙蓉園建在歷史原址,而是選擇在唐代曲江池北一帶,既保持了唐代大雁塔東南的方位和距離,與歷史大體一致,同時迴避了遺址保護、古舊恢復等一系列的問題,規劃與設計力求做到歷史風貌、現狀地形與現代化旅遊功能三者有機結合。

藉助曲江原有地貌特徵,將全園地形制高點置於東南部土山上,形成主峰,山的輪廓力求與遠處南山呼應。北部寬闊的湖面開闢為北凸南凹的“腰月”形,使其對全園中心區呈迴環之勢,湖面東南有水口,西南部水面經芙蓉橋後收縮為芙蓉池,形成自南而北流來的“曲水流斛”溪流匯入,在紫雲樓以南形成紫雲湖。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有瀑布、湖面、溪水、池面河流組成的環形水系,成為芙蓉園有機血脈。

把名字融入城市、寫進星空,這位中國女建築師做到了

把名字融入城市、寫進星空,這位中國女建築師做到了

▲大唐芙蓉園

設計注重陰陽調和,主從有序,芙蓉園建築兼有宮廷建築的禮制和園林詩情畫意的藝術追求。在建築形象上將宮廷禮制和園林的詩情畫意有機相融正是設計者的追求,特別是標誌性的門、殿、樓、閣的建築形象兼備雙重品格,以致全園形成一個統一和諧的整體。使不同景點的建築在協調中突出對比,在差異中尋求和諧。

張錦秋說:“我的創作方法與中國大部分建築師沒有什麼不同,確切地講是大同小異,在建築創作的天地裡,我卻近乎於中國古代的工匠,或者更像一個寫小說的文人。”

文學評論家肖如雲說:錦秋營造了西安古都,現代西安也營造了她,西安使她大氣,西安使一個蜀地女子變成了大唐氣象建築師,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思事情,像這樣的人,一個人集中一輩子就在一個城市,在一座城市形成獨特的風格,然後跟這個城市血肉粘連的不多。

張錦秋放眼世界,清晰判斷當代城市藝術具有多元性和多層次性,因而應當格外強調“和諧”這一特質。根據自己的實踐與思考,她在前輩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和諧建築”的理念。

在她看來,這一理念的第一個層次是“和而不同”,提倡不同因素的協調,反對相同因素的一律,即主張吸納百家優長,兼集八方精義;第二個層次是“唱和相應”,說明不同的因素怎樣才能達到“和”的境界,即音雖有高低不同,只要有主次、有節奏、有旋律地加以組織,就能奏出和諧的樂曲。(注:部分資料來源《時代人物》採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