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章邯當將軍的時候橫掃六國,當秦王的時候連劉邦都打不過?

京東李達康

這個問題要分為兩個問題來回答。

章邯當將軍的時候之所以能夠橫掃六國,原因有下:

首先,當時秦雖無道,然兵力仍然強大,章邯本身又是個不世出的名將,能征善戰。可是反秦起義軍都是些烏合之眾,不堪一擊。

明朝學者胡應麟這樣評價章邯:“章邯,白起之亞也”。才能僅次於戰國名將白起的章邯,他面對的卻是一些無能的對手,陳勝吳廣,周文田儋等等,這些起義軍通通缺乏全局戰略觀及統攝觀,亂成一團,沒有能力駕馭瞬間萬變的戰場。起義軍當中唯有項梁等人因為是名將之後,頗懂戰術,然而項梁因為太過輕敵,被章邯襲擊身亡,實在可惜。

再次,陳勝吳廣等起義軍只會召秦反秦,卻沒有一定的政治主張,更沒有一個團結的領導核心,反秦勢力也沒有形成一個強有力的聯盟。當時神勇善戰的章邯率領的又是勇猛的“刑徒”之軍,再加上秦軍其他力量的配合,在這個過程中,起義軍連連出錯,而章邯又準確出擊,一路勢如破竹擊破起義軍,先在戲水滅周文軍,後又破吳广部將,再破陳勝軍,又殺魏咎,滅田儋項梁等,簡直是一氣呵成,水到渠成。

但是,章邯被封為秦王后,連劉邦都打不過絕對不是偶然的。

首先,儘管時為雍王的章邯駐守關中,然而人心已失。

章邯最大的問題是投降項羽後,沒有極力保護降軍,反而被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消息傳來,關中百姓無不咬牙切齒,對章邯恨之入骨。而對章邯犯下的這個錯誤,韓信也是看在眼裡的。韓信被劉邦封為大將軍跟劉邦對策時,曾這樣評價章邯等三王:“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人,獨邯、欣、翳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於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

韓信的意思是說,章邯等三王害秦軍二十萬降卒被坑殺,關中父老早恨死他們三人了,現在即使項羽封他們為三秦之王,但是秦民沒有人再擁護他們了。

其次,劉邦深得關中百姓擁戴,渴望其重返關中為王。

劉邦是第一個進入咸陽的人。按當時楚懷王的義約,他應該被封為秦王,然而後來被項羽所忌,才貶往漢中之地當漢王。劉邦儘管為漢王,卻被關中秦民所喜歡,因為劉邦進入關中時,沒有搶劫掠奪百姓,而是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恢復秩序, 也正如,極得關中百姓民心。所以當劉邦面對項羽大軍的壓迫不得已離開咸陽還軍霸上時,關中百姓夾道為之送行,都渴望他回來當他們的秦王。

再次,章邯面對的對手是韓信輔助的劉邦,自然要敗。

在整個秦末漢初,韓信是戰無不勝的將軍,章邯是敗給項羽而得名的,可韓信後來是因為打敗項羽而名震千古的。章邯面對韓信輔佐的劉邦,自然就不是人家對手。

最後,章邯太過輕敵,致其失敗。

章邯以為,劉邦已經燒掉棧道而無東還之心。可是後來韓信派樊噲等人明修棧道時,章邯卻只是加強防守,以為這樣劉邦無論如何也走不出來。不料,人家來了個暗渡陳倉,卻將他打了個措手不及,於是只好退守廢丘,守城一年後被劉邦派人灌水攻城,終於防守不住,只好自殺了結。

由此可見,章邯當年橫掃六國絕不是偶然的,而後來被劉邦橫掃更不是偶然的。正所謂形勢比人強,形勢不同,人的成敗也自然有所不同。


月望看歷史

眾所周知,章邯是秦朝的蓋世名將,他為秦國橫掃六國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天下百姓紛紛起義反抗暴秦時,章邯再次臨危受命,率驪山刑徒及奴產子,結果成功殲滅了陳勝起義軍周文部眾,後來屢戰屢勝,先軍剿滅義軍田臧,打敗反秦革命首領魏咎、田儋等人,甚至連項羽的叔父項梁也死於章邯之手。然而,鉅鹿之戰中被項羽擊敗。

章邯為秦朝上刀山下火海,拼死拼活,最終只是白打了幾年工,不但沒有得到朝廷的嘉獎和分封,甚至還差點成為大權在握的趙高的替罪羔羊。最終,在身不由己的情況下,他只好選擇了投靠項羽。

一向剛愎自用、睚眥必報的項羽不但很大度地接納了他,而且還重用了他,這令章邯很感動。

然而,隨後項羽坑殺了他手下二十萬降軍,雖然章邯極為不滿,也一度很失望,但他仍對項羽很忠心,畢竟那時候的他已無路可走了。被封為雍王后,章邯的心裡才得到一些平衡,即便他知道這是項羽拿他來當擋箭牌,但他已經很滿足了。封王封侯,功成名就,人生最大的榮耀莫過於此。因此,他盡職盡責,很好地遵照項羽的意思去做了,時時刻刻監督著劉邦的一舉一動。

然而,張良火燒棧道,不但迷惑了項羽,也迷惑了他。他也一廂情願地認為劉邦再無東歸之心,於是慢慢地放鬆了警惕。

公元前206年,困在漢中達半年之久的漢軍終於整裝出發了。劉邦欲出漢中,首先要踏平的自然是三秦之地,因此,三秦戰役是劉邦開始爭霸之旅的試刀石。

三秦之中,章邯的封地是秦朝舊都咸陽以西的所有地方,其都城根據項羽的命令設在廢丘(今陝西省鳳縣南星鎮)。於是,當年秦朝的大將軍變成了如今的雍王。

三秦戰役雖然是楚漢爭霸的支線戰役,但此役關係重大,其成功與否決定著劉邦能否順利突圍,能否有機會站在項羽面前。好在大將軍韓信早已胸有成竹,制定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戰術。

明面上,劉邦派樊噲、周勃帶領兩萬多名兵卒中的老弱病殘,大張旗鼓地去修棧道。

暗地裡,漢軍的主力在韓信的帶領下,以曹參為先鋒,悄悄沿褒斜以西故道出關,越過秦川,直抵陳倉。

當聽說修棧道的主意是大將軍韓信提出的時,章邯感到很可笑,他派了重兵守在隘口,坐等漢軍修好棧道後,馬上再燒上一把火。

然而,當漢軍突然空降陳倉時,章邯愣住了。“這是從哪裡來的天兵天將啊!”章邯半天都沒回過神來。

章邯與韓信的較量,是一個武夫與一個謀士的較量,是一名老將和一位新人的比拼,一場火星撞地球的對手戲。

硬碰硬原本是章邯的拿手好戲,他當年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就是這樣煉成的。然而,此時的他忘了一個很重要的條件,他手下那二十多萬由囚犯組建的“敢死隊”,早已被項羽活埋在新安了。他現在手下的士兵已不再是鐵打的,而是一群眾叛親離的烏合之眾。

二十多萬兵馬被活埋,關中人除了痛恨項羽,更痛恨領軍的章邯、司馬欣、董翳。在他們眼裡,正是因為這三人投靠項羽,才使得他們做父親的喪子,做妻子的喪夫,做兒女的喪父。人生最大的悲痛,莫過於喪子、喪夫、喪父之痛。此時,章邯手下的士兵個個都對他充滿怨恨,又哪會為他賣命呢?

一邊是思鄉心切奮不顧身的漢軍,一邊是心存恐懼無心戀戰的章軍。這明顯不是一個級別的較量。也正是因為這樣,章邯屢次被漢軍打敗,最後只好退保廢丘(今陝西興平東南)。漢王二年(前205年)六月,廢丘被漢軍攻破,章邯走投無路之下選擇了自殺。一代梟雄就這樣成了楚漢爭霸開始的奠基石。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公元前205年6月,曾經縱橫疆場,叱吒風雲的秦國大將章邯於城破之際拔劍自刎,結束了他這傳奇的一生。他的死是不甘心的,卻又是自我解脫的,韓信破三秦是一個很重要的戰役,至少對於劉邦的漢軍而言是毋庸置疑的,章邯之死,其實很大一部分責任,項羽是要承擔的,在被圍困於廢丘之際,章邯堅持了半年之久,可是項羽的軍隊卻因為齊國事宜而被拖住,大軍來不及回援,致使章邯身死,三秦之地被漢軍佔據,有了穩固的大本營,有了與項羽爭奪天下的強勢資本。

首先,對於題目中的“秦王”,我要介紹一下當時的背景。項羽在分封之時,將故秦之地分封給了章邯、董翳和司馬欣三人,此三人是秦朝降將,他們的封地被稱之為三秦之地,而章邯則被封為雍王,咸陽以西,建都廢丘,並不是所謂的秦王。

陳勝吳廣起義,章邯是被時勢而推向於歷史前沿的人物,周文百萬大軍攻破函谷關進逼咸陽,而國防軍隊一部分在長城駐紮、一部分在遙遠的百越之地,而關中地區除了駐守咸陽的少部分精銳之外,短時間之內很難調集勤王之師,也就是說關中兵力告急,在此之時,章邯的出現,直接促成了向驪山囚徒發放兵器和戰甲,臨時組成了一支大軍。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完全由囚徒組成的,其實不然,還有少部分的關中精銳作為大軍的骨幹,對大軍進行調度。

百萬大軍就這樣被章邯大軍所覆滅,從此開啟了他覆滅六國起義的戰爭,章邯所到之處可謂是一片大勝,這自然和章邯個人的軍事素養是脫不開關係的,可是更加脫不開關係的是秦軍銳士的強悍。殊不知始皇一統天下,虎狼之師可是 打出來的輝煌,這可謂是相輔相成的結果使然。

秦軍自變法以後迅速強大,這是因為其耕戰體系和軍功獎勵制度的根本關鍵,所以秦軍士氣旺盛,對於戰爭是渴求的姿態,以達到光宗耀祖,榮華富貴的最終目的,所以秦人強悍異常。秦自趙高專政以來,可謂是烏煙瘴氣,朝政腐敗,天下怨聲載道,秦昏庸卻銳氣不減,六國貌似強勢,卻是外強中乾,兵峰萎靡,如此對陣,起義焉能不被迅速的撲滅!

特別是在消滅項梁之後,章邯率領20萬大軍北上攻趙,並且調王離長城軍團20萬南下,形成對趙的圍困之勢,此役章邯是信心滿滿的,可是天算不如人算,中途殺出個力能扛鼎的項羽,戰場上九戰九捷,在章邯還未反應之際,就已經對長城軍團以毀滅性的打擊,主將王離被俘,這一度震驚了章邯,在兵峰強勢的楚軍面前,章邯選擇了避讓。

這一刻起,天下運勢大變,秦軍中原地帶也就只剩下章邯一支驪山主力軍團,可是戰場上的失敗,令趙高很是不滿,章邯、董翳和司馬欣都害怕會有殺身之禍,再加上戰爭中糧草問題的嚴重不足和朝廷的處處掣踵,國力的衰弱,朝政的腐敗,再三思慮之後,章邯選擇了投降項羽,而項羽也封其為雍王。

後來項羽怕秦軍會暴動,就在新安坑殺了20萬秦軍降卒,作為秦人大將,章邯是傷痛的,可卻無力迴天,在那時我相信他憎恨戰爭,憎恨自己。接著項羽又入咸陽殺子嬰,火殺咸陽,大火三月不滅,當然有些誇張了。但這都無疑觸動了章邯那顆脆弱的心,以秦人的20萬生命和秦都的大火換來的富貴,他章邯的心是痛的。

封為雍王之後,章邯很可能會意志消沉,而且面對秦人父老的憎恨,政治情感上他就是失利的,再加上項羽對咸陽關中大肆屠戮和焚燬,關中早已不復往昔,有點只是斷壁殘垣和經濟的慘敗。要想恢復當初,非一朝一夕之事,你說佔據著這片人心不歸附,經濟衰退嚴重,士氣低迷,章邯自己也萎靡不振,心有愧疚,而且後來面對的是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奇襲之計,在如此環境之下,章邯戰場失利,退守廢丘不是預料之中的事情嗎?

今非昔比,他率領的再也不是那支虎狼之師,他現在是項羽的降將,縱然軍事素養再高,沒有對稱的天時地利人和,一切也都枉然!


歷史風雲天下

作為秦末上將章邯的後人,我有必要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解密這一段歷史。

秦軍之敗,敗於中央中樞的腐爛。鉅鹿之戰前夕,先祖章邯指揮的秦軍,雖然九戰九捷,鋒銳亦受損,更要命的是後勤已成問題,糧草接濟不上。趙高做梗,運出的糧草本來就不足,一些途中又遭亂軍截獲。鉅鹿之戰前夕,秦軍的糧草,已不足以支持大兵團作戰。曾為上將王翦麾下,執掌器械營的先祖章邯,對於包圍了鉅鹿的王翦之孫王離,率領的長城軍團,寄予厚望。他認為大局已定的最後一戰,秦軍志在必得,所以拿出所能籌集的糧草,盡全力保證王離軍團的後勤供應,未料到此前敗退的項羽,此時能一戰成名,使秦軍功敗垂成,此前的勝利化為泡影!蟻多咬死象,楚軍愈戰愈勇,阻擊先祖救援,王離的十萬邊防軍精銳被殲滅!民心降楚,再無後援,先祖指揮的秦軍已成孤軍,泥淖中不可自拔,進退兩不及岸!



公元前207年6月,先祖以和談為緩兵之計,而項羽也以范增的“許而擊之”之計,派兵夜間渡過漳水,乘秦軍不備襲擊秦營。7月,糧草同樣匱乏的項羽,不得不與先祖和談。先祖面對現實,為了留存社稷,再圖復興,委曲求全,提出他親自回咸陽,勸秦二世去帝號,承認諸侯王號,雙方罷兵,秦軍徒身返回故地。項羽范增應諾。先祖把二十萬秦軍交給董翳、司馬欣後動身。當他暗中回到咸陽時,秦二世已被趙高殺害。先祖會同公子子嬰,挽救社稷,誅殺趙高,尊子嬰為秦王。項羽范增趁先祖不在軍中,再次出爾反爾,使出絕戶計——與司馬欣(項氏故交)密謀,以封王為條件說服董翳,以秦軍在新安有暴動跡象為藉口,隔離董翳,再以移營就食為籍口欺騙秦卒,將餓了三天的他們,陸續帶走殺害,以反制先祖!10

月先祖回到軍中時,所部已成新鬼,大慟悲聲而無力迴天了!

10月,劉邦兵指關中,子嬰按此前先祖與項羽的約定投誠。11月,項羽帶兵進入關中,再次撕毀此前與先祖的盟約,又屠殺了秦王子嬰及秦室宗族,劫掠財富,焚燬了富麗繁華的咸陽城!此時手裡已無一兵一卒的先祖,已毫無反手之力了!大屠殺開始前,先祖已聞到了血腥味,作為秦室姻親的他(夫人為秦始皇的公主)前去勸說項羽,卻被軟禁於楚營,待到被釋放時,咸陽城已化為灰燼!

12月,項羽以為天下已定,三分關中,封司馬欣為塞王,管轄咸陽以東至黃河的地方,封董翳為翟王,管轄上郡(今陝北一帶),封先祖為雍王,管轄咸陽以西地域,封劉邦為漢王,統轄漢中一隅,巴蜀另有所封,自此,秦故地被四分五裂。項羽封先祖為王並非善意,目的在於防範劉邦過秦嶺出兵東向擴張。


先祖為雍王,定都廢丘(今興平城南),發展農業生產,恢復社會經濟,收攏脆弱的民心,鼓勵民間生育,欲圖東山再起。項羽坑殺20萬秦軍,又屠殺了秦室宗族,劫掠財富,焚燬了咸陽,唯獨當年帶著關中子弟東向的三位秦將得脫,且之後又封王,使關中百姓大失所望,將對殺人魔王項羽的仇恨,更轉嫁到他們三人身上。三秦父老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並不擁護他們,而對此前先於項羽到關中的劉邦,那“約法三章”的安民策略很有好感。秦地壯丁50萬人,被任囂、趙佗帶往嶺南拓土固邊,其餘壯丁在東征平叛的戰爭中,傷亡殆盡,關中所餘幾乎都是老幼婦孺,一時再無戰鬥基礎了!

公元前206年初,漢王劉邦拜韓信為上將。5月,十幾萬漢軍翻越秦嶺來襲。先祖令封出山峪口,阻擊漢軍於陳倉。劉邦見狀欲退兵。趙衍獻計:聲東擊西,從它道出山,出其不意,攻其側背,必可獲勝。劉邦令曹參所部從子午道進攻,吸引雍軍前往會戰,再由韓信指揮漢軍主力,突然出擊陳倉,擊敗陳倉守軍。兩萬雍軍老幼皆有,僅有一戰之力,陳倉戰敗,在好疇(今乾縣境內)集結,再戰劉邦韓信大軍,覆敗。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望風而降,獨雍國苦力支撐。士風民氣盡失,巧廚難為無米之炊,獨虎鬥不過一群狼,先祖無奈退守廢丘,欲以城池堅固,儲糧充足,拖垮漢軍,等待救援。

公元前205年5月,漢軍久攻廢丘不下,韓信向劉邦獻計:引南歸木馬澤與渭水的河流,水淹廢丘。廢丘遭圍困近年,並無救援,城內糧草減少,倒斃兵民日多,此時大水淹來,先祖無力迴天,於6月中旬下令開城放生。時年49歲的先祖章邯,恐後人皆有性命之虞,令長子、次子休妻,將妻子遣返孃家,又令13歲的第三子,改章為張,永不復姓,隨三位貼己家人,隨人流出城,隱身終南山中,落籍庶民,傳繼香火。望著一步一回頭的幼子,淹沒於人流,他仰天大笑,拔劍自刎,以謝天下!身邊的夫人和長子、次子等,撫屍大哭,亦拔劍自殺,追隨大人而去……

大人這位流落終南山南麓,佛坪的第三子,就是我的祖先。時隔二十多年後,他的堂兄章直岀仕漢朝為巴東將軍。一日提起伯父的舊事,黯然至泣下,帳下一位來自關中的幕僚說:將軍的伯父,還有一個兒子活著,有人在夜間見過他到廢丘祭祀父親,哭聲不忍卒聽!章直大人聞訊大喜,當即派人多方打聽,終於在佛坪找到堂弟,為他在廢丘重建家園,守護其伯父的陵墓。由於巴東位於關中之南,我的祖先就將自己的居地稱為“南佐”,以張姓傳承至今。


  鉅鹿之戰是章邯苦心孤詣布的一個局,在這裡章邯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實力與心血,而這一切大概是從他出關的那一刻就謀劃好了的。

  自從出關開始,先是在滎陽滅了田臧,繼而一舉攻克陳勝的老巢,然後攜勝利之威攻楚、滅魏、伐齊。定陶一戰滅了項梁,緊接著兵鋒直指趙國。看似毫無章法,東奔西走,疲於奔命,如同沒頭的蒼蠅到處亂撞。但實質上章邯一直在為今天最後的決戰做準備。

  與其四處征討,不如聚而殲之。各家都不成氣候,即便聯合在一起也不足為慮。因此章邯東打一下,西征一下,在巨大的壓力面前,促使他們形成一個小聯盟。如此一來,就可以牽一髮而動全身。

  在與各家都結下了深仇大怨之後,章邯準備在鉅鹿收網了。這是一場決定歷史走向的大戰,也是章邯的奮力一搏。如同港臺賭俠片中的梭哈一樣,章邯不願意再和義軍僵持下去了,傾注全力,一戰定輸贏。如果章邯勝了,歷史將會改寫,他本人也將成為大秦的不世功臣,功績絕不遜於當年的王翦、王賁等開國大將。

  可惜的是,在這個歷史節點上,他的剋星項羽出現了。就如同莊家遇到了老千,光棍遇到了寡婦。在項羽參戰以前,章邯可以說是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然而,自從遇到項羽之後,章邯就再也沒有打過勝仗。看來啊,這倆人真是八字相剋,可惜章邯軍中就沒有一個好的算卦先生,要不是不是能給他破破。

  歷史就是這樣的巧合,也是這樣的偶然。如果項羽沒有殺宋義,如果宋義還是楚國的大將軍,那麼最終的結局恐怕就是鉅鹿城破,諸侯聯軍即便不被章邯和王離掃滅,至少也是元氣大傷,沒有了與章邯抗衡的能力。但歷史永遠沒有假設,真實的結局就是章邯這次賭輸了。

  鉅鹿之敗其實對章邯來說也是個教訓,如果他先滅趙,再兵伐燕齊,最後南下攻楚,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歷史究竟是個什麼樣子還真不好說。但如此一來,自然耗時耗力。從出關開始到現在,章邯已經征戰兩年多了。雖然他付出了全部心血,堪稱勞動模範了,但取得的效果卻並盡人意。如此一來,章邯自然心急如焚,也必然會放棄這種長線策略。

  不過,章邯對於鉅鹿這一次的謀劃,確實稱得上是上乘的作戰計劃。但時乖命蹇也好,還是貪功冒進也好,總之章邯敗了。嚴格說來只是暫時的失利而已,並沒有決定大局。任何一個名將都不會被一時之得失所左右,最終的結果才是最重要的,看誰笑到最後而已。

  當然,章邯也很清楚,此時項羽風頭正勁,不宜正面交鋒,只能暫時避其鋒芒。畢竟楚軍士氣正盛,而秦軍剛剛戰敗,還死了幾員大將,此時硬碰硬絕對不是明智的選擇。作為大將,章邯自然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於是,在王離兵敗之後,章邯帶領部隊撤出了鉅鹿,重新駐軍棘原。

  如同章邯當初對所有義軍窮追猛打一樣,此時以項羽為首的諸侯聯軍,自然不會給章邯喘息、休整的機會。尤其是項羽,面對著和自己有不共戴天之仇的章邯,他自然不會善罷甘休。你個挨千刀的殺了我叔叔,今天我一定要弄死你。

  不過,經歷了鉅鹿鏖戰之後,楚軍也是人困馬乏。所以,雖然對章邯窮追不捨,但並沒有大舉進攻。

  當章邯兵退棘原的時候,項羽駐軍漳河以南,雙方進入了對峙狀態。此舉很像疲敵之計,鉅鹿一戰楚軍已經在氣勢上壓到了秦軍,最起碼只要楚軍在側,對秦軍就有一種威懾。此時楚軍和秦軍隔岸相對,隨時都可能發動進攻。臥榻之側有這麼一隻猛虎,秦軍必然隨時處於緊張的戰備狀態。如此一來,精神的高度緊張,導致秦軍根本沒有得到休整。

  當然,此時的章邯還談不上落敗,手下尚有二十萬精兵,仍可一戰。謀定而後動,鹿死誰手還尚未可知。只不過,之前的大好形勢,此時已經蕩然無存。章邯雖說心有不甘,但此時擺在眼前的局勢確實對章邯不利,這是實實在在的。

  鉅鹿的一場大戰,讓整個局勢徹底逆轉了戰爭的天平已然失去平衡。章邯想重拾戰局,那就必須找一個足夠大的砝碼。但此時的章邯,除了這二十萬兵馬,真的沒有任何有利於自己的東西了。

  作為秦朝最後的大將,面對四起的戰火,章邯縱有三頭六臂,也是孤掌難鳴。如果再有一支像王離那樣的部隊與之協同呼應,或許局勢還可以挽回。但當此之時,大秦帝國將星都已隕落,冉冉升起的除了他章邯再沒有別人了。大廈將傾,孤木難支,這一點章邯自己很清楚。但是,無論是身為大將的使命,還是為報皇帝的提攜之恩章邯都必須堅持下去,甚至堅持到最後的一兵一卒,這才是大秦的軍人。

  戰爭形勢很多時候是瞬息萬變的,所以對於眼前的處境章邯並不那麼擔心。作為大將,一個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認清形勢、把握形勢,甚至伺機扭轉局勢,畢竟這些都是外因,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抓住戰機,趁機翻盤不是不可能的。而當前對章邯來說最致命的是,此時外有強敵內遭讒言。

  作為統軍大將,在歷朝歷代都會招致帝王的猜忌。你本身手握重兵,如果興兵作亂簡直是易如反掌,而且後果不堪設想。此前趙國大將李良造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所以即便是皇帝再信任的人,一旦染指兵權,立馬就會生出間隙。此時如果再有別有用心之人的讒言,那麼不僅功業難成,恐怕性命不保。歷朝歷代這樣的事兒都不少,離章邯最近的就是蒙恬,再往遠一點就是戰國名將李牧了。這些人都沒有死在戰場上,而是帶著怨恨、帶著冤屈,帶著自己的一身功業死在了自己人的屠刀之下。

  當秦軍節節退卻的時候,秦二世胡亥派人來斥責章邯了。你小子怎麼搞的,我這麼提拔你,你竟然給我打敗仗,你到底行不行,想不想混了?

  這話看似只是問責,但以秦二世那種腦殘的性格,指不定幹出什麼事來。況且伴君如伴虎,好的時候你好我好大家好,但你別以為那是哥們關係,皇帝就是那種翻臉比翻書還快的特殊動物。

  按照大秦律法,將軍敗陣是要依法論處的。輕則把你屁股打開花,然後再關個禁閉,終於多久那就不好說了,如果嚴重的話,那就恐怕小命堪憂了。包括後來的漢朝,雖然對百姓寬鬆,但對於將領依然十分嚴苛。飛將軍李廣,最後只所以自殺,僅僅是因為行軍迷路誤了軍機,即使不自殺,恐怕也會被廷尉問成死罪。

  章邯此次不僅打了敗仗,還損兵折將,王離那支勁旅幾乎全搭進去了。如此的敗績,按照秦律問成死罪也很正常。因此,當胡亥對他問責的時候,章邯非常很害怕,急忙派長史司馬欣回去探聽一下情況。上邊怎麼決定的啊,是不是要把我押回去明正典刑啊!哥們你辛苦一趟吧!

  司馬欣是快馬加鞭趕回咸陽,這種事他肯定不能直接去找胡亥問,唉,老大,你咋定的啊,是不是要殺章邯啊?只能採取迂迴之策,而能左右這個事情的,只要丞相趙高了。現在大秦帝國內部,胡亥是個腦殘,真正掌握大權的就是他趙高。殺與不殺,問不問罪,趙高有決定權。然而司馬欣在咸陽等了三天,也沒有見到趙高。

  趙高的避而不見,讓司馬欣意識到了危機。不好,這老東西肯定在那憋著壞水呢!估計現在正琢磨著怎麼陰我一把呢,我抓緊走吧,走完了肯定沒好果子吃啊,弄不好吃飯的傢伙都沒了!

  想到這兒,司馬欣急忙快馬加鞭逃出咸陽,直奔章邯大營奔去。一路上司馬欣就琢磨,趙高這個老東西可不是什麼善茬,估計正琢磨著怎麼折磨我呢!我這一走,他肯定會派人來追,被他追上那不僅是小命不保的問題了,還要受盡折磨,李斯那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啊!

  於是,在逃跑的時候司馬欣長了個心眼——走小路。我才不原路返回呢,趙高手下那幫狗腿子肯定會在大路追我。這條小路雖然繞遠,還難走,那也比丟了小命強啊。

  正如司馬欣所料,在他出城不久,趙高真的派人來追殺他。幸好司馬欣料到了這一步,否則去閻王殿報道的時候,人家問他為啥而死,他自己都不知道咋回答了。

  趙高的手下沒能追到司馬欣,只能怏怏而歸。畢竟人家沒犯罪,你也沒給人家安什麼罪名,自然不能去大營抓人,也不能發通緝令啥的。


清風明月逍遙客


“為什麼章邯當將軍的時候橫掃六國,當秦王(雍王)的時候連劉邦都打不過?”

說實在話,提到章邯,我總會想起《說唐》裡面的靠山王楊林。

最早對文史發生興趣,就是這些演義小說的薰染。

那時候讀《說唐》,最欽佩的並非天下第一等好漢李元霸,而是情有獨鍾於武力指數僅排第八位的楊林。

儘管楊林屬於書中的大反派,但其身上散發出來的擔當和責任感,別具一種吸引人的魅力。

君不見他獨撐危局,為即將傾覆的國家奔走操勞,追逐殺戮四方,終於戰至最後一刻,血盡而死。

不過,小說家給楊林的角色定位,也許是有些參考了《封禪演義》裡的聞仲聞太師,既是皇親國戚,也是國家的柱石名將、江山社稷的守護神。

今天要談論的章邯出身遠不能與楊林、聞仲相比。

鄭逸梅先生曾有語云:世有大年,何必常服補劑?天生名將,不須多讀兵書。

章邯,屬於一個沒讀過什麼兵書的名將,天生的。

原本,他只是秦國的一個稅務官,打仗,根本論不到他。

但是,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起義,一夫作而天下亂,星火燎原,天地響應。

當週文指揮幾十萬大軍猶如巨浪狂潮湧入函谷關,胡亥君臣震駭莫名,呆若木雞。

正所謂滄海橫流,方現英雄本色。

這時候,在朝中擔任少府之職的章邯挺身而出,帶領未經戰陣的七十萬驪山刑徒在戲地一舉擊潰了周文。

這,僅僅只是開始。

《史記》中說:“章邯一出,而殺周章(周文,字章)、破陳涉(即陳勝)、降魏咎、斃田儋,兵鋒所至,如獵狐兔,皆不勞而定。”

章邯象一柄倚天利劍,東搖西蕩,所到之處,義軍無不當鋒而斷,秦廷也因此得以苟延殘喘。

但是,天下皆惡暴秦之政,反抗此起彼伏,起義層出不窮,原本已被秦國滅亡的楚、齊、韓、魏、燕等六國紛紛死灰復燃,相繼復國。

章邯八方追殺,疲於奔命,終究不是長久之策。

由此,章邯想出了一個絕妙無比的辦法:圍城打援。

中國歷史上圍城打援的最傑出代表作,當屬唐太宗李世民圍洛陽而打虎牢,一舉擒兩王,光耀千古。

認真比較起來,章邯以圍困魏都臨濟(河南省封丘縣東)、鎖死魏王咎為策略,引引楚、齊、燕等國入援兵馬進入自己預設的戰場,一路接一路地進行消滅,其氣魄之龐大,其用兵之悍勇,其計劃之精密,是堪與唐太宗之圍洛陽相媲美的。

在這兒,我又想起《說唐》裡的楊林。

楊林也是在四面撲火、身心俱疲的情況下,想了一計,開設武科場,吸引天下英雄自投羅網。楊林的計得逞了大半,象李元霸、宇文成都、雄闊海、伍雲召、伍天錫、新文禮、尚師圖等一等一的英雄好漢都直接或間接地喪生其中,但楊林自己也在武科場大亂之際,死於白馬銀槍小羅成的槍下。

章邯圍魏都打天下援兵之計卻是完美收官的,不但迫死了魏王咎,還全殲了齊楚救援大軍,擊殺了齊王田儋。

毫無疑問,圍魏打援乃是章邯軍事生涯中的神來之筆。

章邯軍事生涯中的另一大軍事傑作是夜襲定陶,將楚國名將項梁斬於馬下。

章邯的事業和功名因此達到了顛峰。

但是,王離的出現,使章邯作為大秦帝國一枝獨秀的局面不復存在。

王離乃是大秦名將王翦之孫、王賁之子。

王離原先與蒙恬一同戊守北方邊防,為了平定國內亂象,領著三十萬大秦邊防軍回來了。

王離三世為將,回來後,立刻總攬了帝國戰事職責,章邯只能靠邊站,替他打下手。

王離圍困趙國堅城鉅鹿時,章邯在鉅鹿以南的棘原組建工程隊,修築甬道,負責運輸糧草。

太史公在《項羽本紀》中把“鉅鹿之戰”渲染得風雲動盪、天地變色,為項羽大唱讚歌,稱項羽“破秦將王離軍,降章邯,諸侯皆附”。但並沒有什麼過硬資料可以證明王離是被項羽打敗的。

從《史記》所記載項羽從安陽出發的過程來看,其“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渡洹水、渡漳水,並未突破章邯軍設置在漳水北岸的防線,就出現“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的情節,讓人倍感突兀。

更離奇的是,項羽已經收拾了王離大軍,又退回到了漳水南岸,仍然保持著“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的局面,即章邯的大軍還牢牢佔據在棘原。

其實,按照《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記載,項羽“破釜沉舟”渡洹水事發生在秦二世三年十一月,但渡過洹水後,沒能衝破章邯設置在漳水北岸的防線,只好退回了漳南,維持“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的戰爭態勢。而王離的投降時間在兩個月之後的秦二世三年端月,這個時候,項羽還呆在漳水南岸。也就是說,王離的投降並非是被項羽打敗的乞命之舉。從現有的史料分析,王離的投降,應該與蒙恬、馮去疾、李斯、馮劫的死有關。蒙恬、馮去疾等人沒有任何過失,只因受胡亥猜忌,死得很慘。王離惶恐之下,舉兵出降。

王離身居高位,位列侯爵,他的投降不可避免地影響到章邯。

在王離的影響下,章邯俯下身段,與手下敗將項羽結盟(注意,是結盟,不是投降),希望可以成一方諸侯,在亂世中自保。

會盟的結果還不錯:章邯軍隊建制不改變,章邯本人封雍王,位居項羽之上(項羽這時候的身份只是一個上將軍)。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

會盟後的諸侯軍殺入秦都咸陽,很快就滅亡了暴秦。

暴秦既亡,項羽隨即製造了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大血案:公元前207年11月的某個深夜,他把大軍秘密開至新安(今河南義馬市二十里鋪村下石河一帶),將屯駐於該處的章邯部二十餘萬兵卒全部坑殺。

章邯雖然免卻一死,卻已如雄鷹折翼、猛虎斷爪,銳氣全消。

戲亭分封,項羽自稱霸王,“霸”其實是“伯”的通假字,在“伯仲叔”中,“伯”排老大,所謂霸王,即是眾王者中的老大。

項羽這位王者中的老大忌憚劉邦,封劉邦為漢王,將之擠兌到漢中。回頭,讓雍王章邯據守關中。

項羽的意思是,章邯的軍事能力一流,由他據守關中,劉邦就難於出頭。

可惜的是,自新安坑卒那一夜起,章邯已一蹶不振。

公元前206年8月,漢大將軍韓信暗渡陳倉谷,猶如利劍初出鞘、猛虎初出柙,一下子就闖入了三秦大地。

章邯的雄心、意志已經不復,心死如灰,應付式地打了幾仗,在廢丘匆匆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或者,章邯的靈魂,早就在新安那一夜和那二十多萬兄弟一同去死了,公元前207年至公元前205年這兩年時間裡,活在太陽下的,不過是一具行屍走肉罷了。

這,應該就是章邯當將軍的時候橫掃六國,當秦王(雍王)的時候連劉邦都打不過的根本原因吧。


覃仕勇說史

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是極為複雜的,不是像打遊戲那樣,各種數值滿足了就一定能獲勝。章邯在楚漢戰爭前後階段判若兩人的表現,恰恰從正反兩方面驗證了秦帝國的雄厚家底。

陳勝吳廣起義後,周文率領號稱百萬的大軍攻破函谷關,進逼關中,他是以財政大臣(少府)的身份被臨時任命為秦軍統帥,統領一群刑徒來抵抗張楚軍。從這點來看,秦二世的統治可以算是昏聵黑暗到家,但即便這樣,他硬是統領刑徒軍把張楚軍趕出關外,逼死周文。之後橫掃千軍如卷席,把各地亂軍打得七零八落。一方面可以說章邯具有相當出色的指揮才能、統帥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朝政混亂成這樣的情況下,秦朝延續多年的軍功爵制度仍然極大激勵了刑徒們的戰鬥力。

但是隨著朝政一步步惡化,控制咸陽的趙高不僅不支持前方將士,反而處處掣肘,秦軍平亂只能是越來越吃力,鉅鹿之戰的後勤保障就是個大問題,九原秦軍覆滅後,章邯軍不僅孤掌難鳴,士氣更受打擊,章邯、董翳、司馬欣三將不僅要面對強大數倍的諸侯軍,還要顧慮咸陽朝廷的暗箭,當然更是無心戀戰。這種情況下,投降也不是不可以理解。

在那之後,章邯的二十萬大軍被項羽在新安盡數坑殺,緊跟著就是火燒咸陽,作為這一切的目睹人和當事者,精神上不可能不受到重創。儘管之後被封為雍王,但他所統治的關中已是一片焦土,無論兵員還是糧草都不可能豐富,況且此時很可能已再無鬥志,敗於劉邦軍幾乎沒有懸念。


張不叄讀秦史

因為被章邯橫掃的只是雜牌軍,而打敗他的不是劉邦而是率領漢軍打敗了項羽的韓信。章邯的對手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失敗沒什麼不正常。況且掃六國是攻堅戰而與韓信打的是防禦戰,二者不可同日而語,儘管如此章邯敗給韓信也不是完敗,從這點上說章邯不愧為名將。要說清還得從很多細節入手。

章邯當年橫掃的都是些草創的雜牌軍,地地道道的烏合之眾。這些雜牌軍看起來短時間內攻城略地戰無不勝其實不過是鑽了個空子而已。陳勝吳廣起義以來看起來摧枯拉朽戰無不勝,但是認真研究下秦的兵力部署,就會發現偌大的秦帝國幾乎是中空的,蒙恬領軍三十萬屯上郡北擊匈奴,秦始皇二十七年屠睢領軍十萬分三路南進伐越,而秦滅楚全國總動員用兵六十萬,這是秦軍的最大值,能用來充當軍隊的不會超過二十萬,而二十萬既要防衛關中又要駐防各地兵力分散,攤到全國所剩無幾,因此偌大的秦帝國其實中央異常虛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陳勝吳廣與其說是攻城略地不如說就是換防接管,史實也的確如此,起義以來張楚政權幾乎沒遇到任何軍隊,更多的就是某地聽到風聲殺縣官投降或者起義,因此這隻軍隊的實際戰鬥力並不如何了不起,可以想見一旦遭遇正規軍,必然大潰敗。當風頭正盛的張楚政權派出周文進軍首都的時候,在戲水停滯不能前進半步,應當是遭遇了首都禁衛軍的阻擊,之後章邯組織軍隊反攻,張楚軍連戰連北,對於一位統帥過正規軍的將軍,打這些成軍不久又缺乏訓練的軍隊實在是再簡單不過了。如果翻看明史,當時的明朝正規軍鎮壓農民軍基本都是幾百幾千人追著上萬農民軍及其家屬滿世界跑,只是到後來在不斷地失敗中農民軍才逐漸和官軍學會了如何打戰,漸漸強大起來。秦末的歷史也理當如此,畢竟戰爭是一門藝術,除了極個別的天才沒有人可以不歷戰陣而無師自通。說到這也許有人會認為章邯就沒有上過戰場,這是不可能的,章邯領軍以前為少府,秦以耕戰立國,無軍功恐怕章邯難以累官至此,只不過秦滅六國將星如雲,以章邯的年齡和資歷來看,實在是難以有他展露頭角的機會,沒有過多的曝光罷了。接下來上演的就是題主所說的橫掃六國,這真沒啥好奇怪的,剛剛復國不久的各國本身就立足未穩也沒遭遇過硬仗,被打得稀里嘩啦再正常不過。

但是,要說章邯全無敗績那也不對。當他遭遇項梁軍時,就在東阿被戰敗緊接著又在濮陽再次被打敗,兩連敗。為什麼項梁能連敗章邯,因為項梁軍並非雜牌軍,項梁是項羽之叔,楚國名將項燕之後,其軍隊也是由家鄉帶出來的子弟兵,從統帥到軍隊素質都是一流的,自然可以和章邯軍一較高下。

不過,最終章邯還是擊破了項梁軍,這就要說到章邯的軍事特點。章邯繼承了秦國名將白起以來的秦軍用兵傳統,重視後勤保障,善於集中優勢兵力,又能在不利情況下做戰術防守和退卻。其實所謂的名將,不能只看他打了多少勝仗更要看他如何應對不利的局面、收拾殘局反敗為勝。章邯破項梁正是如此,在兩戰皆北的情況下,濮陽再敗之後,章邯困守不出,一面麻痺項梁,一面依託黃河漕運補充糧草裝備,一面等待援軍。之後在河北攻擊趙軍的王離軍一部南下,章邯軍勢大振,秘密向定陶運動,夜襲項梁大營,並得到定陶守軍配合,陣斬項梁於定陶,大破楚軍。所以,當把這些細節補充進來,就會發現,章邯在面對項梁軍這種正規軍的時候,獲勝也不是特別容易的,由此,當章邯遭遇擊敗項羽的韓信時被打敗其實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

而韓信拜章邯也並非想象的那麼容易,韓信由漢中取關中的戰役才是中國軍事史上唯一的一次成功案例,幾百年後的諸葛亮想要複製韓信的成功而不能。韓信軍的成功首先在於他面對的不是秦而是三秦,不是一股力量而是三股力量,如果認真研究中國的軍事史就不難發現,越是看起來強大的聯合軍隊越是容易被打敗(八國聯軍除外,再說人家也不是中國軍隊),為啥,因為難以有效的統一指揮,協同作戰。除了三國力量分散以外,韓信出漢中的地點選擇應該是大出章邯意料之外的,由漢中入關中在當時有四條道,自東向西,分別為,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和散關道,其中只有子午道的出口在當時防守力量最薄弱的司馬欣的塞國,其餘的出口都是在章邯的雍國境內,而子午道是劉邦由灞上入蜀的故道可謂輕車熟路,出口離咸陽也是最近。試想,如果你是韓信,你進取關中是走一條走過的熟路,攻擊一個最弱的對手,並且一步到位直逼咸陽呢,還是去走陌生的路、招惹最難纏的章邯,冒著隨時可能被地方援軍包圍的危險去攻取離咸陽較遠的地方呢?一般人都會選擇前者,但是韓信就是韓信,他偏偏選擇了最出其不意的一條攻擊線路,但是這也正是章邯沒有想到的,章邯把防禦重點押錯了,以後自然也就只有疲於奔命的份了,在兩條戰線上拉鋸。應該說不是章邯太弱,而是他的對手太強了,敗在韓信的手上雖敗猶榮,畢竟連項羽都不是韓信的對手,章邯又能把韓信怎麼樣呢?其實除了韓信的過於強大以外,章邯本來在起點上就不公平,一是他統帥的是三國聯軍,統一協調難度很大,二是,韓信只需選擇一處用兵,集中兵力,而章邯卻要防守四處,分散防守,毫無優勢。

還是來看看章邯最後的命運吧,漢元年八月,韓信揮軍由漢中入關中,迅速攻佔關中大部,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先後兵敗而後投降,但是一路高歌猛進的漢軍卻在雍國遭遇了章邯頑強的抵抗,廢丘之戰章邯戰敗,退入廢丘固守,韓信圍廢丘數次攻城,損失慘重而無果,最後只有圍困,此後塞雍翟三國全境陸續被漢軍佔領,,章邯困守的是地地道道的孤城。儘管如此,至漢二年六月,漢軍用計水淹城池而城破,章邯遂拔劍自刎。在韓信軍鋒之下能困守孤城近一年,其堅韌與統帥能力由此可見一斑。須知章邯投降項羽以後,其手下盡數為項羽坑殺,秦人對章邯多怨恨,就是這樣依然能讓這些可能因為其投降而至其父兄客死異鄉秦人甘心和他一起困守孤城,堅守一份註定的失敗共同面對死亡,需要何等的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就這一點來說比起自刎烏江不能接受失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項羽,能打敗仗堅韌不拔的章邯不知要高明多少。

以上。


司馬牛腩

章邯當將軍時,所代表的是整個秦帝國,雖然當時六國故地由於造反不斷而逐漸失去控制,但秦國故地還是牢牢被中央政府所控制,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擁有充足的戰略物資和財富,這樣就可以為章邯的軍隊提供充足的糧草和器械,雖然說章邯的部隊大都是驪山的刑徒,但問題是,各個起義軍大都還是普通老百姓,而秦國卻擁有精銳的武器和鎧甲,單從單兵的戰鬥力上,秦軍就很容易勝過起義軍。

其次,起義軍雖然佔據了六國故地,但問題是,前期他們之間都是各自為戰,並沒有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換句話說,章邯所擁有的,是整個秦國故地,而六國故地卻被十幾路起義軍給瓜分,如果是群毆,章邯自然打不過起義軍,但如果是一挑一,顯然沒有一支起義軍能夠和章邯的二十萬秦軍相抗衡。更何況,章邯的後方,還有王離的二十萬正規軍隨時支援,在這種背景下,章邯自然可以橫掃六國。

但等到章邯當上秦王后,情況早已經完全不一樣,首先章邯原來的秦國部隊,幾乎都已經被項羽給坑殺了,單從部隊人數上來說,章邯就已經不再是天下第一實力派了,甚至連前五名都排不上,而當時的劉邦,卻是實實在在的天下第二實力派。其次,在項羽進入咸陽後,不僅把咸陽的財富給搬空,還對關中的各大軍事要塞都進行了毀滅者的破壞,秦國故地的防禦能力和後勤能力都大大降低。

第三,當時的章邯嚴格意義上來說只是三分之一的秦王,因為關中地區,還有司馬欣和董翳兩個王存在,三個人相互鉗制相互制約,甚至在劉邦打算進攻關中時,他們三人還在相大打出手。在這種背景下,章邯既要抵禦劉邦,又要提防司馬欣和董翳,而自己本身擁有的實力又著實有限,自然無力與劉邦抗衡。事實上,不僅僅是章邯,當時除了項羽之外,恐怕沒有哪一路諸侯敢說自己可以獨自挑戰劉邦?


小玲子說點史

章邯確實是秦末少有的名將,是整個秦廷的中流砥柱。

當秦朝的正規軍大部分在邊關修長城打匈奴的時候,他臨危受命,僅僅率領在驪山上修阿房宮的一夥刑徒,就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陳勝農民起義,橫掃當時紛紛稱王的六國,還殺死了楚軍的首領項梁。可以說,那時候的他,差不多稱得上打遍天下無敵手。

(章邯畫像)

他唯一沒有打敗的人是項羽。不過,雖說在鉅鹿之戰時敗給了項羽,若他繼續和項羽鏖戰下去,最後鹿死誰手,誰也說不準。因為當時項羽雖強,但是糧草已盡,戰鬥的持續力不夠(《史記》記載: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軍吏皆曰“善。”)。

可惜這時候秦朝自亂陣腳,秦律薄情寡恩,趙高惑主亂政。章邯因為打了一些敗仗,他感到等待他的命運就是下一個白起,下一個蒙恬。所以,章邯怕了,主動和項羽接觸,投降項羽並被項羽封為雍王(題目說秦王,錯了),守在三秦之地。

不過,當章邯被封為雍王以後,他超強的戰鬥力似乎一夜之間喪失了,最後被在當時來說不入流的韓信打敗,城破自殺。

那麼,章邯後來為什麼會失敗自刎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章邯所帶的軍隊,和投降項羽前帶的完全不一樣。章邯投降項羽前,帶的軍隊是一群刑徒。這群刑徒當時乾的是修阿房宮的苦役。沒有報酬,沒有休息,沒有出頭之日。而當章邯把他們解救出來,讓他們去打仗的時候,他們內心是充滿感激的。而且由於秦朝的軍功獎勵制度,打得好,還會受賞,衣錦還鄉都是有可能的。

而章邯投降項羽後,項羽坑殺了二十萬降卒。剩下的軍隊,一是數量明顯減少;二是這些人和被坑殺的大都是親戚朋友,就算不是親戚朋友也是同一陣營的。也就是說,這一部分士兵,肯定怨氣沖天,人心渙散,誰也不願意幫項羽打仗。前後的兩支軍隊,精氣神顯然是不一樣的。

(項羽畫像)

第二,章邯在軍隊中的威信大減,失去了帶隊能力。因為章邯帶領軍隊投降了項羽,才造成士卒被坑殺。而坑殺以後,章邯並沒有表現出絲毫的不滿,並沒有為受冤屈的士卒鳴不平乃至報仇雪恨的意思。很顯然,士卒們普遍不滿章邯。

再說,當初章邯率隊投降項羽,並沒有徵求過士卒的意見。對於大多數士卒來說,他們是並不願意投降的。一者,項羽代表異國,投降是恥辱。二者,如果不投降,立下軍功受賞是很可能的,投降了就沒這樣的好處了。三者,秦二世和趙高想殺的是章邯,並不是大多數士卒。也就是說,士卒們並不願意投降卻“被投降”了。“被投降”倒也罷了,最後還被殘暴地坑殺,誰的心裡沒有氣啊!

第三,章邯自己心中也有氣。章邯這個人,如果別人重用他,他打起來肯定勇往直前。但是若有人給他小鞋穿,他肯定來情緒。前期秦二世信任的時候,滅陳勝,掃六國,何等氣勢。後來秦二世猜忌他,他打不贏了,還投降了項羽。由此可見,他這人是受不得氣的。

而投降項羽後,項羽偏偏讓他受了更大的委屈。一是前面說的,項羽坑殺了他二十萬人。他心裡肯定不滿,但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士卒埋怨他,他也有話不敢說。由此可見,他心裡該有多大委屈啊!二是項羽雖然封了他為王,但是把他放在和劉邦對峙的三秦之地,也就是說是戰爭的前哨。相當於把他當炮灰軍。所以,這又是一個委屈。

第四,章邯理解不了韓信的戰爭新思維。章邯和韓信,兩人打的明顯是不一樣的戰爭。章邯當年打陳勝,打六國,憑的就是勇猛,很少使用計謀。唯一用過的計謀就是“銜枚疾走”,夜襲楚軍,殺死項梁。但是這個計謀,依然是激發士兵的勇猛,用增加人數壯大聲勢嚇唬敵人。

(韓信畫像)

而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明顯就是戰爭新思維,是聲東擊西,巧撥千斤。這種仗,章邯是打不來的。

士卒離心,主帥不滿,戰術不懂,這仗還能打贏麼?

章邯是秦朝的悲劇,也是他自己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