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無意識的模仿其他人的心理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爲什麼?

涼涼RIO

我是肖遠,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心理諮詢師。


你好! 問題談到的模仿是人們心理上比較普遍的現象。 模仿分為有意模仿和無意模仿。 你提到的人們經常無意識的模仿其他人的心理現象,心理學上稱無意模仿


模仿是在沒有外在壓力條件下,個體因為受到他人的影響仿照他人,使自己與與他人相同或形似的現象。模仿隨個體的發展, 大致趨勢:無意模仿到有意模仿;遊戲模仿到現實模仿;外部特徵模仿到內部特徵模仿。

模仿有以下三方面的意義:

1)模仿是學習的基礎

2)適應作用 模仿對於個體早期成長,作用特別突出。沒有模仿,個體很難適應所面臨的環境。

3)促進群體 模仿使群體成員在態度、情感和行為上保持一直。


法國社會學家(G.Tarde)在他的《模仿律》描述到: “模仿是社會的基本現象”,“一切事物不是發明,就是模仿”。他提出了模仿的三個定律:

1)下降律 社會下層人士模仿上層人士的傾向

2)幾何級數律 在沒有干擾下,模仿以幾何級數增長。 比如時尚的傳播。

3)先內後外律 本土文化及行為的模仿優於對外部文化及行為的模仿。


關於華大

原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工作室,始於2003年,專注心理諮詢、心理培訓、企業EAP。

300多名富有實戰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團隊,600餘名志願者服務團隊,

30門電話組成的免費公益心理服務熱線向社會提供服務。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整體上來說,我們把“在他人的作用下,個體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發生變化的現象”稱為社會影響

。所以,我們首先要區分模仿他人的是思想、情感還是行為?


按照對題目的理解,我們如果更多地定義為模仿他人的行為,那麼這在心理學上是典型的“模仿”現象,模仿是人們相互影響的一種重要方式。當個體感知到他人的行為時,會有重複這一行為的願望,模仿便隨之而來,具體如下的特點:


  • 模仿的社會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樣是模仿的條件,也就是我們模仿的對象;

  • 模仿是自願產生的,有時可能是有意模仿、主動的模仿,及時不瞭解別人行為的真正意義,但由於覺得模仿別人能獲得好處;另一種是無意識的模仿,但有可能並非絕對的無意識,而是意識程度相對比較低,也或是閾下刺激所產生的影響,或是個體不願意承認是有意為之。


至於說到為什麼會產生模仿,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模仿是人類學習的基礎。

模仿是個體反映與他人與再現他人行為最簡單的形式,是掌握人際互動經驗最簡單的機制,也是個體學習的基礎。很多時候,我們學習一門新的知識或者技能的時候,還不明白為什麼這樣做,老師傅一般會讓你跟著做,做一遍以後能發現很多之前不曾有的體會,對於未來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作用,也就是這樣的道理。


2、 適應作用

個體適應社會生活,模仿在其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在個體成長的早期或者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這種作用尤其突出,通過模仿才能保證個體的生存,以適應所面臨的各種情境。但我們不知所措施,看看周圍的人做什麼,怎麼做,採取相同或相似的策略,這往往能幫助我們度過窘迫的情境。


3、 促進群體形成

模仿會使群體成員在態度、情感和行為上的一致性提高,增進群體凝聚力。這也是群體形成時潛移默化中給群體成員提出的要求,如果不能通過模仿使成員達成一致,那麼處於少數地位或者不一致的成員將感受到很明顯的群體壓力,使之不得不改變自己的行為。


在歷史上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最早對模仿進行研究,並在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一書。他認為模仿是“基本的社會現象”,“一切事物不是發明,就是模仿”。並提出了著名的三個模仿律:


1、下降律:社會下層人士具有模仿社會上層人士的傾向。


其實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高跟鞋”的興起,相傳15世紀的一位意大利鞋匠發明了高跟鞋,起初是為了克服下雨天道路泥濘造成的行走舉步問題,結果效果出奇的好。17世紀:其實,在西方高跟鞋最初出現的時候,也有一說是為了方便人們騎馬時雙腳能夠扣緊馬鐙。直到16世紀末高跟鞋才成為貴族的時尚玩意,一些身材矮小的男性,開始藉助高跟鞋來讓自己看起來更高大。


將高跟鞋的鞋跟增粗,高度適當調低,就成了男性也適用的日常高跟鞋。當中最有名的,就屬身材矮小的路易十四為了令自己看來更高大、更威武、更具自信和更具權威,於是就讓鞋匠為他的鞋裝上4吋高的鞋跟,並把跟部漆成紅色以示其尊貴身份。就這樣“高跟鞋”在貴族中開始流傳,大家競相模仿,到18世紀高跟鞋開始成為男女時裝的一個重要元素。


這時的高跟鞋有3寸高,鞋身相當細長,鞋跟與鞋底連成一體,若你有機會走到17世紀的街上,你會發現街上所有行人都穿著相同款式的鞋子,因為當時的造鞋技巧只能造出一款高跟鞋的樣式。


由18世紀末開始,人們開始嘗試製造更為纖細的鞋跟,可惜支撐力不足,唯有加寬鞋跟的頂部以連接鞋底,到了十九世紀後期高跟鞋的高度漸漸回落,取而代之是加上絲帶及蝴蝶結的鞋子。


在20世紀可愛的MaryJane鞋款首次推出,這個款式在20世紀流行了長達50年之久,當時的造鞋技術已相當成熟,流行以不同用料如緞子、絲綢及皮革來造鞋,款式亦更加多元化。


2、幾何級數律: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模仿一旦開始,便以幾何級數的速度增長,迅速地蔓延,時尚、謠言的傳播像滾雪球一樣。


3、先內後外律:個體對本土文化及其行為方式的模仿與選擇,總是優於對外域文化及其行為方式的模仿與選擇。我們會發現在中國流行文化中,日韓流行文化,特別是近來年的“韓流”之風盛行,較之歐美流行文化在中國的傳播更為廣泛,這也是典型的“先內後外律”的原因,因為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群體具有更多的相似點與共同的文化喚起要素。


最後補充一點,題目中說到“無意識的模仿”,按照模仿隨個體發展的規律而言,一般是先有無意識的模仿,因為模仿而獲得好處,進而開始有意識的模仿。


渡仁心理諮詢師團隊

人們經常無意識的模範其他人的心理現象,在心理學上我們稱為變色龍效應。就是說人們經常無意識地模仿他人的姿勢動作、面部表情或是生活中的怪癖等等。

該效應於1999年被科學檢驗,檢驗結果主要發佈在美國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即來自紐約大學的心理學家恰特蘭和巴夫所寫的《變色龍效應:感知——行為聯繫與社交互動》。檢驗是通過3個實驗而得出的結果。

而三個實驗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具有同理心的人往往更容易模仿他人,也往往更受歡迎與喜愛。故而,要去體會到他人的情緒,我們其實也可以通過模仿去感受。

再者,就是我們都知道,無論是誰,都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去模仿他人行為的這樣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也正是社會學習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社會傳承和發展的一個基礎。尤其是在一個人的嬰幼兒時期,孩子他們的模仿能力也往往更強,他們模仿行為動作,模仿語言講話,技能掌握等等生活剛需和品質形成需要。

如此看來,我們可以說,有時候模範也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也是一種成長過程中正常的心理現象,只要不影響個體生活以及他人生活,其實這都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有時候,有些人偏偏就極其厭惡他人模仿自己,自己做什麼,他人也跟著做什麼;或者說無意識中就模仿了他人的不良怪癖,這都可能給自己帶來焦慮。因此便需要我們加強自控力以及同理心,對自己的情緒以及狀態能夠很好地控制,也能更好地去理解他人。祝好!

以上內容為每日談心(瀚思專欄·心理筆記俠·鄭燕雲)原創,圖片來源網絡。轉載請聯繫。每日談心是最有趣最有料的心理學媒體,歡迎關注。


每日談心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認同。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是對自己喜歡的人,崇拜的人進行模仿。前期的模仿常常是有意識的,而後期的模仿才是無意識的。前期模仿的基礎是對模仿對象或形象、或觀點、或行為,或品德、或全方面的欣賞和肯定。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某些方面極為欣賞和崇拜時,就會希望自己在這些方面也像對方。這種現象在青少年期更明顯,如追星和偶像 。這些孩子們在前期,會模仿明星的髮型、服裝、說話的語調、聲音、動作的形態等等。慢慢的他們會讓自己在某些行為習慣,價值理念方面,也像那位明星,如所看的書,愛做的事兒,喜歡的人,愛好的顏色等等。慢慢的他們贊同了偶像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往往到了這個階段,他們的模仿已漸漸不在意識層面,而達到了潛意識水平。也就是說他們的模仿已經是不知不覺自然而然發生的了,甚至已經沒有了任何模仿的痕跡。這個過程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認同過程。對於兒童及青少年而言,這個過程相對清晰緩慢,而對於成年人來說,來的可能更快一些,因為成年人幾乎已經跨越了外在形式的模仿階段,直接進入到價值觀和行為習慣階段,因此這種現象的發生也會更隱蔽,更不易被察覺。其實認同過程從孩子三歲左右就開始了,大家會發現,那是男孩女孩就有比較大的區別了,男孩更愛男孩的活動,比如愛玩槍、車、打仗、比賽之類的玩具和遊戲,女孩則比較喜歡洋娃娃、做手工、講故事,過家家一類的玩具和趣味遊戲,這其實就是性別認同的開始了!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宋寶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