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對玄武門兵變是否負有責任?

相知相惜178910574

武門兵變,李淵有責任,但兒子太能幹,大局已定,已經不容他去追究了。

身為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李世民的皇帝路走得不容易,他以玄武門之變為豪賭,踏著兄弟的鮮血上位,果斷狠絕。他贏了這場豪賭,成為唐朝第二位皇帝,但玄武門兵變也成為他一生的汙點。

古人重視“嫡庶”之分,李建成身為李淵的嫡長子,先天帶有接班人的優勢。李建成為人寬厚仁德、有才能,強調“愛民如子”的政治觀念,李淵對自己的嫡長子還算滿意。

李淵的次子李世民也很優秀,他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初期基業不穩,李世民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戰功赫赫。

李建成雖然擁有太子之位,但論戰功與威信,他對弟弟心有忌憚,於是就與四弟聯合排擠李世民,雙方擁護者也處於明爭暗鬥的狀態。

李世民不服氣,在外他有打江山拓疆土的能力,於內他有治國理政的才華,憑什麼要讓“守城門”的大哥坐江山?雖然發動兵變看起來很衝動,但這個衝動一直縈繞在他心頭,只差找個時間去搏命一擊。

看看這兩位競爭者的手下吧,李世民的擁護者有長孫無忌、秦瓊、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程咬金、張亮、杜君綽、侯君集……任哪個拉出來,都是獨當一面的人才。而李建成這裡,也就薛萬徹和魏徵有些真本事。

其實李建成也是有能力的人,但他卻有一個更有能力更可怕的弟弟!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時有如天助,李建成落入圈套被殺,李元吉雖力大驍勇,能以一人當十,卻不是尉遲恭的對手,一時露怯被放箭射死。而且,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和李元吉的五個兒子也株連遇害。

顯然這一切李淵是矇在鼓裡的,但他得知玄武門成了骨肉相互殘殺的場地時,大局已定,兒子孫子都救不了。當他鐵青著臉召見李世民時,李世民已換下一身血衣,滿臉愧疚。李淵問手下的謀臣應該如何處置,謀臣也多是審時度勢的人,表示李世民履歷戰功,雖然是硬搶江山,卻是目前當太子的最佳人選。

李淵定然在心中苦笑,偌大的一個長安城,眨眼間文武百官都成了李世民的人了。李淵當時未表明態度,推脫自己得了重病不再上朝。在此期間,李世民很是謹慎,有重要的國事就派大臣去傳達,之後以李淵的名義發號施令,逐漸統籌大局。

不到2個月的時間,李淵算是緩和了一些,宣佈退休,傳位於李世民,搬出皇宮住進當年賞賜給李世民的府邸。李淵晚年生活平淡,鬱鬱寡歡,父子間不親近,好在相安無事。

李世民或許是本著以功勞消除罪惡的原則,登基後極力發揮治國才能,勵精圖治,勤政愛民,拼命努力拼政績。最終這份壓力成就了“貞觀之治”,讓唐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繁榮、開明的王朝,當後世提起唐太宗李世民時,人們往往注重的就是他的功績了。

但玄武門之變確實留下了後遺症,唐朝自李世民之後政權交接不順,歷代太子不是被廢就是被殺,“政變”一波一波的,李家子孫總得經過流血打鬥,才能由勝出者當皇帝。


地圖帝

肯定負有責人,他既是父親,又是皇帝,他沒責任誰都不信。他也是受害者之一,早早地退了位,歷史低位大大降低了。談到唐朝,首先想到他英明神武的兒子。

他最大的責任是首鼠兩端。建成是嫡長子,也不是昏庸無能,當然立他為太子。當時唐朝只統治關中一帶,山西陝西一帶,周圍豪傑林立,虎視眈眈,唐朝新建,和周圍的其他朝一樣只是列強之一。首要的任務就是政權的生存與國家的統一。建成既然立為太子,就不應該隨便出戰,親冒鏑矢。那麼作為皇帝只有兩選擇,信大將還是信兒子。隋末,大將就沒有幾個從一而終,都是失敗了投降,包括著名的將領秦瓊尉遲恭等等,沒有什麼忠字可言。而李淵是貴族謀反起家,李淵的兒子秦王,齊王,侄子李道宗,女婿柴紹確實都有本事,能領兵打戰,特別是李世民還特別牛,決定唐朝存亡的幾次大戰都是他打的,還打贏了。立為太子,就不能隨便上戰場


黑夜2012

對,李淵實在應該對“玄武門兵變”負最大的責任。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咱們需要先說明一下。咱們分析的依據是《舊唐書》《新唐書》《唐會要》《資治通鑑》這幾本公認的正史。有人說,“玄武門兵變”的事,李世民當皇帝后,篡改了不少史料。正史記載的,也不一定是真的。但是,這也只是一種猜測,不能作為討論的基礎。

(李淵劇照)

為什麼說“玄武門兵變”,李淵要負最大的責任呢?

第一,李淵根本不控制兒子們的兵權。歷朝歷代,都會非常小心地切斷皇室成員(尤其是皇帝兒子們)與軍隊之間的聯繫,害怕的就是皇室成員擁兵作亂。皇帝一般都會讓他們當一個富貴閒王。需要他們帶兵打仗的時候,才會把軍隊交給他們。打完仗後,又會把兵權從他們手裡收回來。

我們來看看李淵是怎麼做的。一是他當皇帝后,並沒有收兒子們的兵權,尤其是沒有收李世民的兵權。二是史料記載:“太子、二王出入上臺,皆乘馬、攜弓刀雜物。”就是說,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可以隨便帶著武器出入皇帝的寢宮。這在其他朝代,也是不可想象的。顯然,李淵的角色還沒有轉變過來,還是他當唐王時候的思維。三是皇子和大將們整天廝混在一起,尤其是李世民,和所有的大將都來往密切,李淵竟然不聞不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要是放在其他朝代,這就是皇子“交通外臣”,發現了這種情況,皇帝都會認為他們圖謀不軌,一定會嚴厲處罰他們。可李淵沒這麼做。

李淵不控制皇子們(尤其是李世民)的兵權,這就為他們發動兵權,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

(李世民劇照)

第二,李淵在太子問題上態度搖擺不定。李淵已經立李建成為太子了,而且李建成又沒有犯什麼大錯,李淵就該堅定地維護李建成的太子地位。但是,據史料記載,李淵曾兩次對李世民說,要改立他為太子,兩次李世民都推辭了。

有人說,這段史料很可能是李世民動過手腳的。但沒有根據。如果李淵真的兩次說要改立李世民為太子,這基本上就是“挑唆”自己的兒子們拔刀相向。

一方面,這讓李建成非常忌憚李世民,不除掉李世民,他的心任何時候都惴惴不安。另一方面,李世民覺得自己功高,江山都是自己打下來的。因此,兩人才會越鬧越厲害,最後到實在兩不相容的地步。

第三,李淵性格柔弱而多變,找不到協調各方關係的辦法。在玄武門兵變前,朝廷內外有五股勢力:李建成加李元吉、李世民、李淵的後宮、文官集團、武官集團。當時,李建成加李元吉、李淵的後宮、文官集團是一派;李世民、武官集團是一派。這兩個派別,為了各自的利益,反覆不斷地互相構陷傾軋。李淵是這樣做的,誰要在他面前說對方不對,他就很生氣,批評對方。但是,當受批評的人辯解以後,他立刻又原諒了。既不能及時解決雙方的矛盾,又不能有效遏制各自在內心裡面越堆越多的怨氣、戾氣,致使矛盾不斷地升溫。

(李建成劇照)

比如在玄武門兵變之前,李世民向李淵告發太子與後宮淫亂。李淵竟然想到把他們找到一起,通過對質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是能解決的嗎?咱們看後期努爾哈赤聽說他的後宮與他的兒子由淫亂行為是怎麼做的,就明白了。

李淵荒唐的對質辦法,也就給了李世民發動兵變的機會。

正是在李淵的混亂管理下,李建成、李世民最後走向不可收拾,玄武門之變發生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作為李氏的當家人,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個皇帝,沒有把權力握在手裡,讓幾個孩子自由發展,最終李世民手下精兵強將雲集,玄武門兵變的時候,李淵已經失去了對這幾個門的掌控,發生兄弟相殘,事後知道時已經不能做任何改變!如果他提前能把李世民的權力收回,不要給他那麼多優勢,大兒子也不會因為感到李世民的威脅,而發生玄武門兵變,最終丟掉性命,no do no die


龍宇升9810

李淵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自己歷史地位的大大降低,所立太子被人畜二兒殘忍殺害,都是因為他自己造成的。當然,至始至終,他惟一想傳位的人都是太子建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