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史料找真相:玄武门政变前,李建成策划过“昆明池政变”吗?

透过史料找真相:玄武门政变前,李建成策划过“昆明池政变”吗?

唐太宗一生文治武功,堪称千古一帝。

但是,他有一个洗不掉的污点:发动了玄武门政变,诛兄杀弟,迫父退位。

对于这个污点,学者柏杨并不把罪恶都归咎于李世民。

他说:“这跟李世民不友不孝无关,专制政体病毒一旦发作,就是如此残酷野蛮,人在其中,身不由己,否则便轮到自己身陷虎口。”

的确,现在我们读史,不难发现其中的血腥和残酷。

比如,《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就记载有多起李建成、李元吉欲在暗中加害李世民的记录。

一、李元吉曾对李建成直言要除李世民,说:“当为兄手刃之!”他是这么说的,也真是这么干的。某天,李世民跟随李渊前往李元吉府第,李元吉就安排了护军宇文宝埋伏在寝室里面,差点就刺杀了李世民。

二、李渊在京城南面设场围猎,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都随同参与。李渊让他们骑马射猎,互角胜负。李建成有一匹胡马,膘肥体壮,但有尥蹶子的毛病,李建成假惺惺地将这匹胡马交给李世民说:“此马甚骏,能超数丈涧,弟善骑,试乘之。”李世民骑上追逐野鹿,在高速奔跑中,胡马忽然尥起后蹶,所幸李世民见机得快,早早飞身落地,躲过了灾难。

三、李建成通过后宫嫔妃向李渊诬陷李世民说:“秦王自言,我有天命,方为天下主,岂有浪死!”李渊怒不可遏,差点拿李世民下法司案验。

四、李元吉通过诬告秦王府车骑将军张亮谋图不轨,意欲牵引出李世民,但张亮是个硬汉子,愣了顶住了拷问。

五、李建成夜召李世民,饮酒而鸩之,当时,李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

……

当然,最让人耸然动容的是一个所谓的“昆明池政变”。

关于这个政变的阴谋,《旧唐书•巢王元吉传》是这样记的:建成谓元吉曰:“既得秦王精兵,统数万之众,吾与秦王至昆明池,于彼宴别,令壮士拉之于幕下,因云暴卒,主上谅无不信。吾当使人进说,令付吾国务。正位已后,以汝为太弟。敬德等既入汝手,一时坑之,孰敢不服?!”率更丞王晊闻其谋,密告太宗。

透过史料找真相:玄武门政变前,李建成策划过“昆明池政变”吗?

即突厥人进侵,李元吉自告奋勇,领兵出击,他向李渊要过了李世民的精兵部将,认为已断李世民羽翼,自己又统领有数万兵马,有恃无恐。于是和李建成密谋,准备以为饯行为名,拉李世民到昆明池宴饮,彼时,让埋伏在帷幕后的勇士将李世民一举击杀。李建成认为,到时候就向李渊解释说李世民是暴病死去的,谅李渊不会不信。他鼓动李元吉说,我再派人劝说父皇,要他把朝政交给我。登位以后,就立你为皇太弟。尉迟敬德等人已经落到你的手中,一并活埋掉,谁敢不服?哪料,这番密谋被率率更丞王晊全部听在耳里,飞报给了李世民。

但是,这个阴谋,关系重大。司马光感到有些难以置信,他在《资治通鉴•考异》中说:“建成等前鸩秦王,高祖已知之。今若明使壮士拉杀而欺云暴卒,高祖岂有肯信之理?此说殆同儿戏。……事之虚实皆未可知,所谓疑以传疑也。”

基于这种理解,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基本照抄了录李建成对李元吉的话,但却是通过王晊向李世民告密的方式来转述的,至于真假,就交由读者自己判断了。

司马光作为一个大史学家,既然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怀疑,肯定会影响到《资治通鉴》的绝大部分读者。

读者都会认为,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成为了胜利者,后来登位,已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那么,肯定会炮制出一系列无中生有的事件,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受害者,为给自己发起的玄武门行动披上一件正义的外衣。

大家不但怀疑所谓的“昆明池政变阴谋”根本不存在,甚至那些胡马尥蹶、饮酒鸩杀、后宫构陷等等事件,全是李世民指使史官伪造出来的。

人们给出的理由似乎很充分:李建成已经是皇太子、国家的储君,帝国未来的接班人了,只要李渊蹬腿咽气,江山就是他的了,他哪犯得着惹是生非、处处设计谋杀李世民?!

正常情况下,这种推理、这种逻辑是非常有道理。

问题是,大唐开国,李世民的功劳太大了,所谓功高震主,已经严重威胁到李建成的太子地位了,要说李建成完全没一点感受,肯定是假的。

即任何人,坐在李建成的位置上,都不可能无视李世民的存在。

那么,为了清除掉来自李世民的威胁,就必须作出壮士断腕的手段。

透过史料找真相:玄武门政变前,李建成策划过“昆明池政变”吗?

这也就是柏杨所说的“专制政体病毒”了,该病毒一旦发作,就必定产生“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严峻形势。

君不见,后世的清康熙朝太子胤礽,两立两废,两次在太子位期间,形势所迫,身不由己,不但有手足相残之念,还铤而走险,想发起宫廷政变,诛杀康熙,抢班夺权。

所以,说“你都已经是太子了,未来的皇位就是你的了,还争什么争”之类言论的人,只能说,见识太少了。

当然,司马光的怀疑,并不出于此。

司马光是觉得,先前李建成已有过一次鸩杀李世民失败的案例,如果在昆明池设鸿门宴刺杀掉了李世民,回头又向李渊撒谎说是李世民患病暴卒,则一定骗不了李渊,所以,“此说殆同儿戏”。

司马光仅仅根据李渊“事后”不会相信“李世民患病暴卒”,从而就怀疑“昆明池政变阴谋”的存在性,其这一推断让人哑然失笑。

我们来看,玄武门事变,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毙命,李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尉迟敬德擐甲持矛,直奔李渊正在泛舟的海池。李渊大吃一惊,问:“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尉迟敬德声若洪钟地对答:“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诸位想想看,李渊是否相信尉迟敬德的回答呢?但是,事已至此,不相信又能如何?

透过史料找真相:玄武门政变前,李建成策划过“昆明池政变”吗?

同样道理,如果李建成的“昆明池政变”成功,他向李渊汇报“秦王已经患病暴卒”,李渊又能说什么呢?估计还是他在听了尉迟敬德对答后发出的那一声叹息:“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

所以,一旦政变已经成为既定事实,李渊的“信”与“不信”,已不重要了。

只能说,司马光老爷子,太迂腐了。

当然,也不能以“司马光的怀疑有没有道理”,从而得出“昆明池政变密谋”一定存在的结论。

“昆明池政变密谋”的存在,是从很多地方找得到依据的。

比如,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入朝前,李元吉有一种不祥预感,认为李世民可能会有什么非常举动,劝李建成集结军队、静观其变。李建成自信满满地回答说:“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

看看,“兵备已严”——李元吉劝李建成之前,李建成未必想到李世民会在该日采取行动,那他的“兵备已严”,我们不应该理解为被动的“防”,而是主动的“击”,即是为“昆明池政变”作了周密的准备了。

透过史料找真相:玄武门政变前,李建成策划过“昆明池政变”吗?

实际上,李建成说的“兵备已严”也并非虚言,当李世民甫一发难,东宫和齐王府将领的兵马立刻杀到了现场,反应速度之快,出人意料。所幸李世民的部将张公瑾及时关闭了宫门,这才化险为夷。

还有,《资治通鉴》记:玄武门政变结束,李世民成了胜利者,让人带来李建成的洗马官魏征,生气地责问道:“汝何为离间我兄弟?!”魏征举止自若,从容作答:“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魏征这话是什么意思?他在感叹:如果太子早一点听从我的建议,提前行动,他就不会落到这个下场了。

显然,魏征是痛心于李建成的“行动”开展得太晚了。

有多晚呢?

“昆明池政变密谋”就发生在玄武门之变的几天前啊!

种种迹象表明,“昆明池政变密谋”,还真不是李世民指使史官捏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