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到底6歲,還是7歲上小學好?這3個問題想明白了,父母不糾結

家教智慧

在幼升小的系列文字上線之後,得到不少家長朋友的關注,並收到不少父母的留言,其中有一條帶有共性問題:“我家兒子也是暑假開學上小學,還差一個月不到6週歲,真不知道該不該讓他上。”這裡涉及到一個頗有爭議的幼升小話題:男孩究竟是6週歲,還是7週歲開學更合適?

按照法定入學年齡界限,2012年8月31日(含8月31日)之前出生的孩子都是適齡兒童,也就是6週歲,虛歲是7歲(今年教育部把入學年齡界限下放到省,各省或許有差異),其實,僅僅劃定日期界限是政策的硬框框,而如果我們從腦科學、生理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審視,目前還很少有確定的數據來顯示普遍的差異,因為有6歲上學很成功的男孩,也有7歲上學比較出色的孩子,同時,兩者同樣也有在學業上比較失敗的例子。另外,即使有一些宏觀的數據也不能套用在個體的成長上,例如即使60%的數據支撐7歲上學好,但不代表下一個孩子7歲上學一定就出類拔萃,因為教育的複雜性在於影響因素太多。

男孩到底6歲,還是7歲上小學好?這3個問題想明白了,父母不糾結

​如果我們拋開這個年齡界限之爭,而是從一些具體的追問開始反思,或許才是更有價值的。

1、您的孩子能專注的閱讀或者完整的玩一個遊戲麼?

這個問題的背後就是孩子是否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會直接影響到他在小學階段的學習質量。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些孩子雖然符合入學年齡,但卻毫無自我約束能力,注意力分散,上課坐不住,老是鑽在桌子底下玩,顯然,父母忽視了早期的習慣培養。

一位家長這樣說:“我不需要我的孩子在3歲的時候就具有5歲孩子那樣強的自理能力,也不需要他專注,規規矩矩地坐在凳子上一坐就是半個小時。”很顯然,如果在這樣的理念之下,孩子不懂得獨立和約束自己,貿然將他們送到學校反而會使他們產生抗拒心理,即使哪怕孩子7週歲了,也一樣會學業失敗無疑。

如果你的孩子可以專注的閱讀,能夠完整敘述故事,或者創造性的講故事;獨立玩遊戲時也能有始有終,甚至可以清理好遊戲場地,那麼,無論他是6歲還是7歲,都是完全符合入學的心理準備的。

男孩到底6歲,還是7歲上小學好?這3個問題想明白了,父母不糾結

2、您的孩子心理和情緒足夠穩定麼?

孩子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心理和情緒的穩定性上、心理成熟度也是孩子成長的一大判斷標準。每一個孩子就像一粒種子,撒在地裡,你必須給他足夠的時間,耐心地等待他慢慢地發芽、生長、結果。

有一項持續了近20年的一項入學分班心理和情緒穩定的測試量表數據表明,滿分60分,6歲的孩子應該得22分到28分。每年都會收到40多分的孩子,也會收到10來分的孩子。像40多分的孩子,雖然自然年齡是6歲,但他的心理年齡已經接近9歲,而10來分的孩子心理年齡剛滿4週歲。同是坐在一年級教室裡的6歲孩子,心理年齡相差5歲!

心理成熟度和年齡當然有正相關的關係,但在個體上也不是絕對的,這一點需要家長通過各種方式瞭解自己孩子的心理成熟度,如果6歲的他已經完全具備7歲,甚至8、9歲孩子的心理成熟度,那麼正常上學無可厚非;如果發現他只有5歲甚至更小的心理成熟度,那不妨晚上一年,可能會好一些。

男孩到底6歲,還是7歲上小學好?這3個問題想明白了,父母不糾結

3、孩子的身體準備好了麼?

什麼年齡上學合適,不僅要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還要考慮他們的生理和智力發展情況。

如果孩子上學早(過去有的父母讓孩子5歲就上小學了),過早接觸大量的機械化的寫字,他的手指手臂肌肉群沒有準備好,很有可能導致握筆姿勢錯誤,寫字慢且難看,進而將來嚴重影響孩子的計算和書寫(因為寫的不好父母要罵,老師要批評,會導致孩子的心理負擔)。一些孩子口算不達標,不是因為他算不快,而是寫不快——手的發育沒有跟上。

一年級好多孩子之所以寫不完作業,不是知識點不懂,你問問他他都快速告訴你,而是手部力量、速度、持續工作能力跟不上。一年級的許多“小烏龜”(速度比較慢的群體)往往是相對低齡的孩子,當然這裡的低齡也是具有個體性的:有的孩子飲食合理,生長順利6歲已經具備這種身體素質,也許有的孩子自幼多病,生長髮育緩慢,即使7歲還不如5歲孩子的身體素質,這一點也只有父母清楚,其他人無法洞察的。

男孩到底6歲,還是7歲上小學好?這3個問題想明白了,父母不糾結

所以,父母不要糾結於6歲,還是7歲的年齡界限。

而是更具體的追問以上三個問題,然後對照自己的孩子是否達成了這些標準,父母要自己做出準確的判斷,這個判斷絕對不能交給第三人,因為孩子是你們的,只有你們可以做出負責任的判斷。

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家長們應該看到,有一種教育,讓孩子成為孩子,讓他們慢慢長大。教育也是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讓一切發生在應該發生的時間,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才能為未來的身心健康打下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