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場優秀作文《在生活中踐行儒家文化》批註及點評

(題目既有對材料的關聯,又表明了作者的觀點。考場作文如此命題,醒目鮮明,很好!)

這位同學(稱謂開篇,體現交際意識)的想法是多數人都有的疑問,(:)我們贊同認可儒家文化,但在生活中,究竟該不該依據儒家思想行事呢?(“依據儒家思想行事”呼應題目中的“踐行”,語言富於變化,好。)

(文章第一段切入準確,突出問題核心,入題快。)

我的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我們要“約之以理”、“以德服人”,要“推己及人”、“以和為貴”,但我們更需要先明確我們自身的“義利觀”,明確孟子提出的“養浩然正氣”的義利觀。(義利觀”一詞可謂直指核心。不過,所引孟子“養浩然正氣”,能否指向義利觀,值得思考。)

(文章第二段回應第一段的疑惑,態度堅決,觀點鮮明。但是文章立意焦點的“義利觀”缺少必要闡釋,以至於後文的論證顯得飄忽不定。“義利觀”應該是對“義”和“利”以及二者關係的看法,它直接關聯 “義”與“利”衝突的最終解決,不得不說。)

這位同學擔心如若真的“推己及人”、“約之以禮”,卻會連公交車都擠不上去,正是義利觀的一種體現。擔心自己在守“禮”的時候,旁人卻將你的“禮”看作讓步,而你覺得在讓步的時候,自己吃了虧。(“禮”和“義”的關聯缺少界定。既然在辯證思考“義利觀”,應該將“吃虧”和“利”關聯才好。)而孟子提出的“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義利觀(這是“義利觀”嗎?)卻是將義擺在了第一位的,多少人願意“捨身而取義”,(:)因此當你真的擠不上公交車的時候,便是你和旁人義利觀共同體現的時候了。(表達不清)你率先產生了“讓渡”心理,讓旁人先上車,這是“義”,旁人擠上了車,這是“利”。當然,當你率先作出讓渡行為的時候,你一定不會擠不上公交車。(為什麼?沒交代清楚。)

(這一段想法很好,再次將材料和觀點相接,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很好的一個立意,但稍顯不足的是論證分析有些流於表面,沒有真正揭示二者的關係,有點可惜!)

中國人在傳統儒家思想中浸泡千百年,在內心深處都潛藏著“禮”的思想。(此處的“禮”與前面的“義”有怎樣的關係呢?缺少說明。)我們是華夏古國、禮儀之邦啊——不論是“恪己守禮”,還是“以禮待人”,都在我們腦海中根深蒂固。你的讓渡為“禮”,其他人也自然會以禮相待。(這樣的推論太武斷,致使文段又回到原點:你讓,別人不讓,怎麼辦?這是整個問題的焦點,卻恰恰沒有說明白!)禮的思想被激發,自然是先來後到,整整齊齊地排好隊再上車。瞧我,這麼多年來以禮待人,從未因擠公交車與人紅過臉。當然,開個玩笑。

(本段能從事件中走出來,延伸到儒家禮儀的中國文化共同的背景,讓“讓渡”成為可能,也讓思考有了延伸。如果能將“義”與“利”的關係論證出來會更好。)

但這位同學的提問還體現了另一個問題,(體現文章的層次性)我們認可、贊同的儒家文化,在生活中又要怎樣去踐行?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義利觀,當真正將“義”至於“利”前的時候,我們的斤斤計較便會少許多。我們還奉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和“義利觀”是什麼關係呢?文中有太多類似的表達);在義利觀的指導下,我們推己及人,捨己為人,正如社會上為我們的歲月靜好負重前行的人,他們捨己為人放進生活裡,放進信仰裡;而我們待人有禮,以和為貴,在原則之上奉行讓渡心理,讓渡所謂意義上的自我利益(何謂意義上的自我利益?)。

(這一段是承接前文的“為什麼”之後的“怎麼辦”,結構上很清晰。但是由於前文的“義利觀”分析不夠透徹,後文的“怎麼辦”就稍顯空泛。)

我希望同學們能夠明白,我們之所以有這樣和諧美好的社會,是有很多人,一直將儒家文化中的“義”和“利”擺在信仰裡、放在生活中。但這遠遠不夠,我們需要和諧美好的社會,還需要更多如你們般的青少年,作為社會的陽光,知禮守法,以德服人,共同建立一個大同社會,一個不同於古時理想化的大同,但更甚於古時理想化的社會。這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不僅自己踐行儒家文化,同時鼓舞身邊人一起,共同建設新的大同社會。

(這一段,照應開頭,面對同學提出建議,再次重申了文章的觀點。)

將儒家文化放進生活裡,將義利觀擺在信仰上,(此表達出現多次,有重複之嫌,且與上段的“但這遠遠不夠”矛盾,可考慮替換。)讓我們為建立更好、更陽光的社會共同努力。

(結尾段再次重申觀點,簡潔有力,可取。)

【總評】

這篇作文最終得分54,雖推敲之下深刻性、邏輯性不夠,但它能在眾多的考生中脫穎而出,依然亮點頗多。

首先得益於文章的核心架構,即“義利觀”的概括。義與利,為中國古代哲學一對範疇,從中可見文章有哲學視野。義,指道義;利,指利益、功利。關於二者的關係,中國歷史上各學派多持不同觀點。義利之辯是中國哲學史上長期存在的一大爭論問題,它涉及到道德和物質利益之間的關係問題。文章不去糾纏概念的關係,而是以此作為儒家文化與乘坐公交的哲學提升,顯出文章的深刻的一面。文章能從“義”與“利”入手,並至始至終貫穿,寫的很集中;儘管火候不夠,但也足以讓人眼前一亮。

其次,對於寫作任務的完成。本文緊扣材料及要求,切入準確,身份明確。

第三是文章結構清晰。從題目,到正文的起承轉合處理都很清楚。有質疑呼應,有回答,有分析,有對策,有呼告,渾然一體,大結構非常有吸引力。

本文也有較為明顯的不足之處。

一是語言。作為議論文,語言不夠嚴謹,存在多處表意不明的情況。

二是概念。文中概念有些混雜,很多的經典語句粗看豐富多彩,卻經不起推敲,“禮”“利”“德”內涵飄忽不定。

三是核心論證段的乏力。作為文章的論證核心段的第3和第4 段兩段,“儒家提倡將義放在第一位,所以我們要讓渡,因為你讓了,所以別人就會讓”的推理是沒有說服力的。

總的說來,作為考場作文,能有如此表現,已屬不易,高分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