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德统一后,拥兵17万的东德人民军,为何没能被新政权“招安”?

两德统一后,拥兵17万的东德人民军,为何没能被新政权“招安”?

冷战时期,东德人民军走的是“精兵路线”。当时,东德的总人口是1600万,但是军队数量却只有17万,甚至还不如保加利亚军队(20余万)多。不过,东德军队虽然数量较少,但是其官兵素质过硬,其满员率在华约集中首屈一指,以质量优势弥补了数量上的不足。许多军事人士也认为:在华约集团中,东德军队是最为精锐的武装力量之一,战斗力极其强大。

两德统一后,拥兵17万的东德人民军,为何没能被新政权“招安”?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20世纪80~90年代之交,世界上发生了东欧剧变这一大事,冷战格局趋于瓦解。在情况下,东、西两德逐步达成和解,于1990年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两德统一后,新组建的德国接管了原东、西两德的遗产,实力大增。

两德统一后,拥兵17万的东德人民军,为何没能被新政权“招安”?

不过令人费解的是,拥兵17万、素质精良的东德人民军,却没能保留下来。统一后,东德军的大部分官兵下岗,只有少数官兵得以继续留在军中服役,但不久亦离开了部队。这支曾辉煌一时的军队最终消失。那么,

东德军人战斗力十分强大,德国政府却为何不允许他们“改头换面”、为统一的祖国继续效劳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主观原因:对原东德军人心存戒备

冷战时期,东德和西德尽管都是德国,但是受苏美对抗的影响,双方之间也出现了许多分歧与差异。这些分歧和差异,在短时间内并不能消除。并且,统一后的德国,以原西德政权为主体,国家的方方面面,基本都是沿袭自西德。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新德国普遍对原东德军人心存戒备。

两德统一后,拥兵17万的东德人民军,为何没能被新政权“招安”?

第二,客观原因:保证军事体系统一

冷战时期,西德属于北约阵营,其军事体系(战术、训练、武器等要素)大多与北约各国相似;而东德属于华约阵营,其军事体系基本与苏联接轨。众所周知,这两种军事系统有着不小的差别,若将其同时大规模保留下来,既消耗军费开支,又容易给后勤统筹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统一后的德国,为了保证军事体系统一,自然需要两者取其一。

两德统一后,拥兵17万的东德人民军,为何没能被新政权“招安”?

第三,历史原因:大裁军的需要

两德统一之初,新德国其实也收编过部分原东德军队。当时,德国的军队数量达到60多万,并拥有7133辆坦克,9598辆装甲车,以及大批火炮、军舰、战机。如此庞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引起了周边小国的恐惧,许多国家担心德国会再次成为战争策源地。另外,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出现新变化,维持那么多军队已经没有必要,裁军势在必行。

两德统一后,拥兵17万的东德人民军,为何没能被新政权“招安”?

在上述几大原因的综合作用下,德国在统一后不久,就展开了大规模的裁军运动。为原东德服务的东德人民军,自然成为了被裁撤的对象,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