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衛隊艦船的尾部甲板,爲什麼會有一個明顯的斜坡?

KK夜枚廝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觀察很仔細,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很多護衛艦(DD)確實存在艦尾有“斜坡”的設計,屬於現代日本軍艦設計中的一項特色,源於日本自身的艦船設計理念,和美軍沒有什麼關係。

早期的斜坡“荷蘭坂”及其設計緣由

日本海上自衛隊護衛艦的艦尾出現這種斜坡,開始於1955年設計的“綾波”級護衛艦(Ayanami)。該級軍艦由日本自行設計,沒有再採用此前受美國軍艦影響的平甲板艦型,而是採取了長首樓船型,其首樓的長度幾乎佔到全艦長度的2/3,大大增加了艦上的艙室容量,提高了軍艦的強度、穩性以及抗浪性能。在長首樓到了艦尾部分,於艦尾主甲板相交的部位時,設計師別具匠心地採取了一段斜坡過渡,而不是採用常見的垂直階梯式的過度。

(日本海上自衛隊“斜坡艦”的首艦,“綾波”級的首艦“綾波”號,可以清楚地看到首樓頂部甲板和艦尾主甲板之間有一段明顯的斜坡連接)

之所以在此處用一段斜面甲板連接,原因其實是為了保持首樓頂部甲板和尾部主甲板連接的連續性,提高結構強度。

(日本長崎的著名景觀“荷蘭坂”,海自軍艦上的斜坡設計借用了這一景觀名)

這種獨特的斜坡設計,在日本稱為“オランダ坂”,可以翻譯為“荷蘭坡”“荷蘭坂”等。之所以取這個名字,因為在日本有一處與之相似的著名景觀,即長崎東山手著名的古建活水女子短大附近有一段斜坡路,當地是長崎最早的歐洲人租借地,歐式建築林立,這段當年所鋪設的洋氣的斜坡路就被叫作“荷蘭坂”。於是乎,日本海上自衛隊軍艦上的斜坡也借用了這個名字冠名。

(海上自衛隊“秋月”艦,可以看到艦上的“荷蘭坂”)

自“綾波”級護衛艦之後,日本海上自衛隊之後裝備的第一代“村雨”級護衛艦、“秋月”級護衛艦也都是採用這種帶有“荷蘭坂”斜坡的長首樓船型,這種設計幾乎成了當時海上自衛隊主力艦的獨特標誌性外觀。

不過“荷蘭坂”在設計時只考慮到了軍艦的結構強度,而沒有過多考慮艦員的方便,缺乏人性化,由於坡度較大(13度左右),很多海自的艦員都對這種設計有所抱怨,認為不方便。也由此,從1957年設計的“秋月”級之後,日本海自主力艦就不再採用這種船型。

現代的“迷你荷蘭坂”及其設計緣由

事有蹊蹺的是,在時間過了幾十年後,當日本海上自衛隊設計第一型宙斯盾軍艦“金剛”級護衛艦時,“荷蘭坂”再度出現。

“金剛”級護衛艦採取的是高幹舷的平甲板船型(日本稱為遮浪甲板型),即軍艦的上甲板從前至後是全通的,按理並沒有“荷蘭坂”存在的必要。但是“金剛”級艦尾設有直升機甲板,考慮到如果直接在平甲板上起降直升機,會影響正常的甲板作業,於是“金剛”級的主甲板在接近艦尾時略向下形成一個小斜坡,而直升機甲板則墊高在這個斜坡之上。由此,直升機的起降和艦尾的甲板作業可以互不干擾。

這種小斜坡的設計,於是被稱為“迷你荷蘭坂”。

(“秋月”號護衛艦的艦尾,可以清晰地看到“迷你荷蘭坂”)

(“高波”級“大波”艦的艦尾,可以看到艦尾主甲板向下傾斜呈“迷你荷蘭坂”,而在“迷你荷蘭坂”斜坡上墊平出了直升機甲板。這樣直升機的起降和艦尾四周的繫纜等作業就可以互不衝突。)

從“金剛”級向後,日本海上自衛隊的第二代“村雨”級、“高波”級、“愛宕”級、第二代“秋月”級等現代的主力軍艦,也都採取了平甲板加“迷你荷蘭坂”的設計。


海研會

那是日本海自軍艦特色“荷蘭坡”,海上自衛隊的驅逐艦基本上都有。總的來說,這種結構就是艦尾兩側向下傾斜的一段斜坡,雖然現在這種結構叫“荷蘭坡”但是與荷蘭沒有關係。該結構最早出現於上世紀50年代,日本人開始設計“凌波”級驅逐艦時,由於當時凌波級採用長艏樓艦型設計,艏樓末端上下兩層甲板存在應力集中、強度差等缺陷,在惡劣海況下,連接處容易斷裂的缺陷,所以特別設計了一種斜坡結構改善連接處的力學性能,同時有利於艦體空間的利用。

一開始這個結構並沒有專門的稱謂,那個年代的甲板上大多有佈設水雷的雷軌,這段斜坡不利於水雷的輸送,從後向前運送水雷時上坡相當費勁,當時的日本艦員戲稱走這段斜坡就像在長崎著名景點“荷蘭坡”上那段石坡路一樣費力,所以久而久之這種船尾向下傾斜的設計就被成為“荷蘭破”。

“荷蘭坡”的結構隨著軍艦的發展也經歷了一些變異,早期的日本軍艦採用開放式後甲板設計,荷蘭坡如第一圖所示。金剛級以後的驅逐艦採用在飛行甲板段艦體大約三分之一長度處,兩側向下傾斜的變異荷蘭坡,兩側及艦尾留出的空間可以佈置繫留設備和容納作業人員進行帆纜作業。

雖然現在的“荷蘭坡”有利於直升機的起降和快速排水,但是存在直升機作業與帆纜作業無法同時進行,航行隱患較大的缺點。如果這種結構有最夠多的有利因素,那麼世界其他各國都會效仿採用,但是時至今日,仍然只有日本頑固的保留自己的獨有特色。這裡面有多方面的原因,一個就是日本的守舊思想比較嚴重,設計貫性比較大。二來就是,戰後的日本軍事裝備基本都依賴美國出口或者仿製美國,所以當時日本也被成為山寨大國,基本後期的日本驅逐艦都擺脫不了美國的影子,到現在日本的導彈驅逐艦DDG也與美國的阿利·伯克基本構型一模一樣。但是每當有人指責日本抄襲的時候,日本會說看看艦尾,有荷蘭坡麼?阿利·伯克有這樣先進的斜坡麼?我們的驅逐艦尾流要比阿利·伯克小的多。


衛青點兵

二次大戰中日本海軍的航母損失殆盡,戰後日本組建海上自衛隊,美國等國限制日本海軍力量,近年來,日本海軍不斷擴編,2012年日本的準航母在橫濱造船廠建造,並於2015年服役。

由於航母甲板狹小,戰機著陸困難,在經過了一年多的設計後,日本設計師在一次意外的實驗中發現,只要將尾部甲板製造出一個緩衝斜坡,就能有效降低戰機的著陸速度,從而使得艦載機順利著陸,隨後,在更小的戰艦上也加入了這樣的設計理念,不同的斜坡有利於各式裝備的回艦準備,直升機、佈雷艇、炮艇等都能通過這些斜坡快速回艦。

眾所周知,現代先進設備裝備在使用和收回的過程中對於母艦的考驗非常大,要求母艦要有大甲板、長跑道,但是戰後的日本自衛法明文規定了日本海軍的噸位,戰艦大小不能達標,日本就想到了通過斜坡角度來彌補跑道和接觸面積不足的狀況,隨著幾次下海試驗和試飛,日本的斜坡降落已經得到了質的飛越,戰鬥機可以在短短100米的甲板上著陸、直升機也能在非標準停機坪上降落。

不得不說這樣的設計有他的巧妙之處,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樣的做法是日本在挑戰戰後自衛法的一種方式,也是日本畸形工業的一種體現,2.5萬噸排水量的準航母無法勝任現代海戰的需求,日本偏偏將它解釋為試驗品,不知道日本在完善了斜坡甲板的技術之後,會對航母設計帶來什麼樣的技術革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