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三晋到底给周王朝带来了怎么的恶果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半,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小学开始就在《社会》书上看到了这样一段速记朝代的顺口溜。对于其中的“东周分两半”这句,很是纳闷:一个朝代,要么存在,要么被取代,为什么会分两半呢?又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造成了这种局面呢!

直到我看到了《资治通鉴》的第一卷,然后再结合其他的资料,我才知道。

分封三晋到底给周王朝带来了怎么的恶果

公元前403年,当时东周的帝王是周威烈王,周威烈王是公元前426年登基的,东周的第20代君王。自作聪明的周威烈王做了一个看似聪明的决定,虽然暂时安抚了韩赵魏三家,但却为周王室的覆灭买下了恶果,却自认为牵制住了诸侯的势力!这决定就是著名的“分封三晋”!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之主”的威严和地位,掌握着天下所有人的生杀大权。在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的威慑力减弱,虽然保留着从前的地位和名号,但是却没有了绝对的控制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手下人不再听命周天子了,或者说表面顺服、背地里经营自己的小九九。周天子明知道底下的臣子是怎么样一副德行,却什么也不敢管!就像花瓶一样,只是权利的象征,失去了权力的真正作用!

东周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进入春秋时代,各个诸侯国也开始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周王朝由盛转衰,诸侯之间互相讨伐,割据混战不断。当然这些,周天子管不了,说了也没人听。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政策,对内尊重周天子的权威,对外抵抗饿狼一般的外来侵略者。从这一点上来看,齐桓公为华夏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

还有,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还包括郤、栾等大家族。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

分封三晋到底给周王朝带来了怎么的恶果

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战国开始。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在划分晋国中,成了最后的赢家。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包含着无奈的心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这一册封,可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本来周天子的作用应该是保护诸侯国的势力,晋国当时作为数一数二的诸侯强国,没有得到周天子的保护,反正是三个“反贼”被名正言顺地册封了诸侯。这件事也给其他的诸侯国提了个醒,他们觉得,此时的周天子已经保护不了他们的利益的,如果他们一味地臣服周天子,只会失去更多的土地、人口、金钱。于是各个诸侯国也就不再把周天子当回事了!

等周天子认可了“分封三晋”这种违背常伦的强盗行为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混战更加随意、猖狂,就好似周天子不存在一样!这个时候的周天子号召力几乎为零。

那么周威烈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首先,他所处的时期已经是东周的末期,我们知道,是每个朝代在快要衰亡的时候,都要经历的时期。当时的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太多强大,凭借周天子的微弱势力已经无法抵抗,而且周威烈王可能不是个昏庸的君王,但他也不是一个杰出的君王,周王室的衰败是他无力挽回的!而且,周威烈王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估计年纪不小了,因为他分封完三晋第二年就去世了!最后,应该和他的遭遇有关。周定王(周威烈王的祖父)崩后,长子去疾继位为周哀王。周哀王三个月后,他的弟弟叔袭杀死了他自立为王,也就是周思王。周思王在位五个月,他的弟弟又杀死他自立为王,也就是周考王。而周考王,是周威烈王的父亲。也就是说,周威烈王是这种不顾礼仪用武力夺取王位的受益者。也许他认为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在封三家为侯后,心安理得地崩了。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分封三晋”开始,周王室的命运正式踏上了衰亡的道路!这是一个转折点!值得一提的是,司马迁的《资治通鉴》也正是从这一事件起笔,他或许更多地想讲述为君之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