蕞之战——庞煖&三晋 最后的野望!

公元前243年,心灰意冷的信陵君魏无忌在酒色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而“老霸主”魏国也失去了最后的顶梁柱。

被信陵君压了好几年的秦国终于松了一口气。出关,东征!

蕞之战——庞煖&三晋 最后的野望!

战前地图形势

魏国在秦国连续进攻之下,丧失大片土地。魏景湣王感到单凭魏国,难以抵挡秦军。接受大臣建议,遣人出使赵国,与其结盟,并提出再建抗秦合纵。在春申君与庞暖的鼎力斡旋下,除齐国偏安东海不愿卷入外,楚、赵、魏、韩、燕五国秘密达成合纵攻秦盟约:以楚王为纵约长,以庞煖为联军统帅,立即聚兵攻秦。

蕞之战——庞煖&三晋 最后的野望!

庞煖

庞煖何许人也?这得从赵国的没落史说起。一场长平之战,赵国家家戴白,名将损失殆尽,幸有信陵君窃符救赵,才保下这营盘不失,此时,赵国到了人才凋敝的程度。

悼襄王二年(前243年),北边守将李牧率军攻克了燕国的武遂(今河北武强西北)和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但是代、雁门、云中各郡尚需要将领驻兵防守,李牧无法回到邯郸长期担任赵军统帅。

正在这个时候,不知道是谁想起了已经年近八十的“老不死” 庞煖,于是向悼襄王举荐这位可以算是四代元老的人物。悼襄王立刻接见了老庞煖,并向他讨教了治国之道,庞煖年虽老迈,但思维敏捷,顺畅的回答了悼襄王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两人一拍即合,悼襄王随即任命庞煖为统帅。

公元前242年,好大喜功的燕今王喜完全没有吸取当年栗腹丧师六十万的惨痛教训,又询问大臣剧辛能否趁赵国换帅之际捞他一把。这个剧辛也不是一般人物,当年在赵国也曾服侍过武灵王,他是法家的代表,又著作《剧子》(又称《处子》)九篇。沙丘之乱后,剧辛闻得燕昭王思贤若渴,便前往辅佐,和郭隗、乐毅、邹衍齐名。在燕国他可能实行了一定的变法图强,所以后来燕昭王的国力才会如此之强。联军破齐前夕,剧辛作为燕国的使节和邹衍一起游走各国,达成对齐国的包围纲。联军大败齐军于济西后,剧辛曾经和乐毅争论过是否要进一步攻入齐国腹地的问题,他主张逼迫齐国割地,获得实际利益,说明他是一个比较谨慎小心的人。四十多年过去了,剧辛也可能由于燕武成王家族的排挤而没有继续得到重用,但是这时他重新得到了今王喜的赏识。也已经七十多岁的剧辛,凭借着自己当年与庞煖共事时的印象,对庞煖做出了评价,他认为庞煖是“易与”的。于是,燕国即以老剧辛为帅,南下攻打赵国。

这正是庞煖第一次带兵实战的机会,也可以让世人看看他究竟是孙武型的奇才,还是赵括型的纸上谈兵之人。双方的交战状况不明,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剧辛对庞煖错误的估计断送了燕军二万将士的生命,也断送了他自己的性命。他忘了人是会进步的,五十多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改变会是惊人的。也许剧辛临死前正在懊悔,如果自己提前几年死去多好,这样他就是一位将以盛名流传后世的人物,然而现在却落入笑柄。

正是庞煖对燕国作战的胜利稳固了他在赵国的地位,更使赵国重新赢得了在列强中的威望。战国最后一次合纵行动终于达成,庞煖也名正言顺的成为了联军统帅。

蕞之战——庞煖&三晋 最后的野望!

战役情况

这次合纵除了一向“谨事秦”的齐国和刚刚被打废的燕国没有参加外,三晋、楚国以及小国卫都参加了。五国联军于前241年收复了秦国从赵国夺去的寿陵(在当时恒山一带)。庞煖认为,攻秦之师屡向西进攻,均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被阻,不如绕道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南),南渡河水,迂回至函谷关后,可以出其不意。五国联军分路出蒲坂,进展顺利,至蕞(今陕西临潼北)时与吕不韦所率迎击秦军相遇,这已经是咸阳的大门口了。

蕞之战——庞煖&三晋 最后的野望!

吕不韦

吕不韦分析联军情况,楚军远来,军士疲惫,战斗力不强,但楚为大国,影响较大,如楚军战败,则联军必不战自溃。他遂决定先以精锐部队,乘联军夜间疏于防范之机,突袭楚营。楚军侦知,自行东撤,此后便迁都于寿春。自来合纵,五国联军只要一次战败,便各自保全实力撤军,从来没有过整军再战之说。四国军队闻楚军先退,军心动摇。无论庞暖与春申君如何力主再战,联军都呼啦啦散了。诸将皆请退军,庞煖只好应允。于是,韩、魏、卫之军也都回国。庞煖怒齐附秦,同时消除无功而返的结果,率军攻取齐国饶安(今河北盐山西南),赵国由此有了自己的出海口,然后回归赵国。尽管庞煖富智谋,善纵横,但联军同床异梦,协同不力,终于无功而返。秦军为了惩罚魏国借地攻秦,大军一举出关,攻下了魏国河内重镇朝歌。魏国震恐,立即对秦国单独议和撤出合纵联军。秦军掉头南下,楚考烈王大是慌乱,立即接受一班元老的“避秦迁都”对策,将国都迁到了寿春,楚国后期都城之一,今安徽寿县一带。都城名字仍一如既往地叫做郢都。

由于赵国是这次合纵的主谋,所以成为秦国反击的首选。同时,又因为庞煖发泄怒气于齐国,也要防范齐国的报复。所以,悼襄王五年(前240年),赵国令将军傅抵率军驻扎平邑(今河南南乐东北),又令将军庆舍率领东阳、河外之师防范黄河一线。这些都是为了防止齐国的反扑。当年,秦国的军队也开进了赵国。秦军分两路:一路由名将蒙骜统帅,北出太行,攻打赵国的龙(今河北行唐)、孤(今河北行唐北)、庆都(今河北行唐附近),试图切断邯郸周围地区与北方代、雁门的联系,防止李牧南下救援邯郸。另一路则由秦始皇的弟弟长安君成蛟率领,预期从上党的屯留(今山西屯留南)东出太行,直逼战国都城邯郸。之所以让成蛟统帅大军攻打邯郸是因为他曾经在赵国担任人质多年,对于邯郸周围的状况相对熟悉。不过,秦国似乎错信这位年近十八岁的王弟,他率领的大军在屯留长期逗留,止步不前。这就造成蒙骜的北路大军变成了孤军深入,赵国可以充分腾出手来歼灭北路的秦军。于是庞煖亲率大军北上打击蒙骜。蒙骜军队结寨于曲逆(今河北顺平)西南的都山。庞煖认为:都山之北惟尧山最高,登尧山可望都山,宜往据之。于是使扈辄率兵2万先行,军至尧山,先有秦兵4万在尧山驻扎,被扈辄冲上杀散,赵军确立了尧山的据点。蒙骜令张唐带兵2万前来争山,庞煖大军亦到,两军在山下屡战。扈辄在山上举红旗为号,张唐往东,红旗东指,张唐往西,红旗西指,赵军潮水般向红旗指处围裹。庞煖激励将士:有擒得张唐者,封以百里之地。赵军个个奋勇争先,张唐奋力冲杀,却不能透出重围。这样的险境还是张唐第一次遇到,此后对他造成了长期的心理障碍,他对于赵国的畏惧一直到甘罗劝说后才有所削弱。危急之时蒙骜领军杀到,救出张唐,同回都山大营。这时成蛟一路仍然没有动静,蒙骜见形势不利,只得撤退。庞煖派兵埋伏于太行山密林深处,乱箭射死蒙骜,秦军大败。

蕞之战——庞煖&三晋 最后的野望!

蒙骜

战国之世的最后一次合纵,在秦国最低谷的时期悄无声息地瓦解了。在群雄角逐的复杂环境中,充分运用外交与军事相结合的合纵或连横战略,使战略发展到新的水平。中原各国合纵攻秦失败,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只顾暂时利益而不能建立牢固的联合。秦国改革彻底,国富兵强,以强大军事实力为后盾,再结合连横战略,获得最后胜利。特别是“远交近攻”这一战略,对最后的胜利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没有实力的外交,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战争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