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为何被称为“三晋”,原来是这样

因为韩赵魏三家原本都属于晋国,他们三家本属于晋国六卿之列。在长时间的政治斗争后,韩赵魏三家逐步消灭了其他几个家族,共同瓜分晋国。

在历史上,人们一般把“三家分晋”这一历史事件当做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

提到“三家分晋”,就不能不提晋国;提到晋国,就不能不提晋国的“六卿制度”。

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为何被称为“三晋”,原来是这样

春秋后期晋国地图

先说晋国吧,晋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位于现在的山西省。

首任国君唐叔虞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周成王姬诵的弟弟,后改国名为晋。

晋国在晋献公时崛起,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称霸一方。

到了晋文公时,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终于成为中原霸主。

之后,晋襄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全都是春秋各诸侯的盟主,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捍卫着华夏文明。

晋国之所以能够长期称霸春秋时期,就是因为晋国的六卿制度。

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为何被称为“三晋”,原来是这样

晋文公重耳像

在晋文公之前,晋国发生了两件大事,

晋文公这一支系本来是晋国的小宗,在晋文公的爷爷曲沃武公时消灭了在翼城的晋国大宗,夺取了政权,这就是“曲沃代翼”。从而导致晋国公室力量不强,也就是没什么叔伯兄弟,亲戚太少。

到了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晚年,又因为国君即位人问题爆发了“骊姬之乱”,晋献公的儿子都被迫流亡外国,晋文公就是从秦国回到晋国继位的。

到了公园前633年,晋文公为了弥补晋国公室力量的不足,创立了六卿制度。利用卿大夫的力量,来增强自己的实力。

晋文公建立三军,每军各设将、佐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

六卿最初由是十一个卿大夫家族把持,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

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为何被称为“三晋”,原来是这样

晋国六卿封地示意图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卿大夫的力量不断增强,他们之间为了利益,开始互相征伐,自相残杀。

到了公元前453年的晋阳之战结束后,经过六卿只剩下了韩赵魏三个幸运儿。

最后,到了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正式成为诸侯,这三家共同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

可见,晋国是成也六卿、败也六卿。

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为何被称为“三晋”,原来是这样

韩赵魏三家分晋

而到了战国初期,由于韩赵魏同出于晋国,而且三国也是事实上的军事同盟,经常一起欺负周边国家。

所以,很多书上,如《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都把他们统称为“三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