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深圳,華爲突然走了!

別了,深圳,華為突然走了!

從1987年在深圳創立至今,華為公司在悄無聲息中迎來了31歲生日。

但是,“人到中年”的華為消息不斷。2016年5月,一篇名為《別讓華為跑了》的文章在朋友圈廣泛轉發,文章稱,作為深圳科技產業支柱的華為,正打算拔營遷往東莞。事後,華為曾對傳聞予以否認。

别了,深圳,华为突然走了!

7月1日,華為公司正式搬遷,40輛8噸貨車,共60車次,搬遷車輛將往返深圳和東莞松山湖,搬家貨車會有一個華為標識,“華為搬遷專用車輛”。


而7月2日,將有2700人從深圳到東莞松山湖溪流坡村上班,估計車輛約1500輛(其中大巴70輛)。

研發等部門從深圳搬至東莞

時間及路線為:7:30從坂田出發——8:10左右到大朗收費站——臺中路——環湖路——華為溪流背坡村F區,至下午18點完成搬遷。


8:00~8:30左右,40車輛集中在大朗收費口下高速,40車次下高速,9:00~18:00搬遷車輛將按以上路線往返深圳和東莞松山湖搬遷,搬家貨車會有一個華為標識,“華為搬遷專用車輛”。

别了,深圳,华为突然走了!

深圳坂田到東莞松山溪流坡村路線圖(注:非華為公司路線圖)

同時,細節中也包含了華為員工7月2日的上班安排。

7月2日,將有2700人從深圳到松山湖溪流坡村上班,估計車輛約1500輛(其中大巴70輛)。


7:30分別從深圳各區域發車,預計8:20~9:20分別大朗收費站和大嶺山收費站,經環湖路到達溪流背坡村,少數人會從松山湖收費站走松水路到環湖路(路狀不好,引導員工暫時不要走),下班18:00~19:00之間按上班路線返回深圳。因是第一天上班,各節點的交通疏導還需領導多關注。

從地理位置上來講,東莞松山湖距離深圳坂田很近,開車時間僅為1小時左右。而目前,華為位於深圳坂田基地的總部也安排了每日往返班車。

别了,深圳,华为突然走了!

東莞松山湖地理位置

别了,深圳,华为突然走了!

東莞松山湖附近

華為搬遷的背後,折射出企業壯大後,對研發成本、城市房地產成本和人員成本高企,而導致各類成本增加的多種考量。

今年年初,網傳華為在東莞會提供3萬套員工住房,包括:

1、松山湖2000畝項目,預計2萬套;


2、松山湖安居房項目443畝,預計5500套;


3、湖畔花園175項目,預計3000套;


4、華為松山湖南區公寓115畝,預計2500套公寓。

按照網傳分配方案,不區分樓棟、樓層、戶型,單價全部統一為8500元/平米,以兩房居多,各個部門分配的房型比例也一致,一房佔12%,二房佔比76%,三房佔比12%。分配方案採取的是積分排序形式,入職年限、東莞常駐年限、年度績效、公司榮譽稱號等都能加分,而分房對象也設置了一定門檻,需要華為15-19級(包含操作),且入職滿3年以上正式員工,還要是在東莞常駐或2018年在東莞常駐。

别了,深圳,华为突然走了!

任正非:深圳房地產太多了,沒有大塊的工業用地了

在外界看來,華為近年來屢屢傳出搬遷消息,或許和成本有關。作為中國一線城市,深圳的房價、人力成本等確實一直居高不下。

根據CRIC提供的數據表顯示,深圳商品房(含一手住宅、公寓以及商辦)均價從2007年的14306元/平方米上漲至目前的57013元/平方米,漲幅為299%。而華為總部所在的深圳龍崗區房價也“水漲船高”。據CRIC統計,2017年,龍崗商品房均價為41495元/平,相較於2007年的成交均價為10764元/平,這十年的上漲幅度已經達到285%。

140年前,世界的中心在匹茲堡,有鋼鐵。70年前,世界的中心在底特律,有汽車。現在,世界的中心在哪裡?不知道,會分散化,會去低成本的地方。高成本最終會摧毀你的競爭力。而且現在有了高鐵、網絡、高速公路,活力分佈的時代已經形成了,但不會聚集在高成本的地方。深圳房地產太多了,沒有大塊的工業用地了。大家知道大工業的發展,每一個公司都需要一定的空間發展。

任正非還說道,

四個現代化,最重要的是工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最主要的,要有土地來換取工業的成長。現在土地越來越少,越來越貴,產業成長的可能空間就會越來越小。既然要發展大工業、引導大工業,就要算一算大工業需要的要素是什麼,這個要素在全世界是怎麼平均的,算一算每平方公里承載了多少產值,這些產值需要多少人,這些人要有住房,要有生活設施。生活設施太貴了,企業就承載不起;生產成本太高了,工業就發展不起來。

任正非:華為總部永遠不會離開深圳

那麼,華為部分員工的搬遷,是否意味著是華為“去深圳化”的一部分呢?

答案在否定的。在去年上半年的一次座談會上,任正非明確表示,華為的總部永遠不會離開深圳。任正非說,“深圳有著良好的法制化、市場化環境,在城市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都為華為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支撐。深圳這幾年總的各方面建設都是不錯的,我天天都在看新聞,我們都很高興。”

别了,深圳,华为突然走了!

他還表示,深圳是在往前走,而且在經濟低潮期,更要堅定信心地往前走。世界在動盪之中,中國還有這麼穩定的發展環境,這是很難得的。這個發展過程中,深圳又顯得更活躍一點。“我覺得這都是好的基礎。我們的總部永遠都不會離開這個環境,這個地方,不會有變化。”

此外,據一位華為人透露,此次搬遷或許也是華為擴大發展規模的一部分,“華為將不能帶來營收的研發團隊搬遷,將來賺錢的終端部門會搬進總部。

目前坂田的地方不夠用,終端只能在深圳天安雲谷租辦公樓辦公。

華為與深圳:各有成長的煩惱

按理說,一家企業搬遷到哪裡,完全是其根據自身戰略和成本做出的選擇,為什麼曾經華為要搬離深圳的消息會引起如此多的討論呢?人們憂慮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邏輯推理:

首先,華為是中國創新能力、盈利能力最強的企業,如果華為都扛不住高房價帶來的成本壓力,那麼其他製造業企業還會有活路嗎?

同時,深圳是中國環境最寬鬆、經濟活力最強的城市,如果這樣的城市都沒有製造業企業的容身之地,那麼其他地區製造業企業的處境豈不會更加艱難嗎?

人們所擔心的問題,正是中國經濟中最棘手的難題。拋開這個兩難問題,換一個角度考慮一下產業轉移的問題,或許可以找到解開中國製造業困局的辦法。

第一個問題是華為搬遷是誰的機會。還好,華為搬遷的目的地是東莞,畢竟都還沒有離開中國。只要華為沒有搬到國外去,就說明製造業企業在中國還可以找到比深圳更適合的發展空間。找到像華為這樣有實力的企業,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是很多城市夢寐以求的機遇。恰恰是華為的搬遷,給這些城市創造了承接產業轉移的機會。如果像華為這樣的企業一直呆在深圳,中國的經濟格局就會固化,甚至是出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局面。地區間的經濟不平衡就會加劇,甚至會出現兩極分化的結果。

别了,深圳,华为突然走了!

深圳中心區夜景

和深圳相比,其他地區的地價和房價因素一定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誘惑。華為旗下公司2015年在東莞拿下兩塊商住用地,建築面積分別達20萬平米和11萬平米,其中一塊地花了7億多元,樓面價平均2000多元,“在深圳,再加個零,也未必能拿到。”對於華為員工也是如此,他們如果在東莞松山湖廠區買一套同樣的住房,成本只有不到深圳的1/3。企業買得起地,員工買得起房,是企業最基本的選擇,但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在正常情況下,深圳產業和經濟的外溢效應最先應當發生在深圳周邊,比如東莞和河源就是這樣的受益者。但情況也有例外,比如富士康就在河南鄭州、河北廊坊等多地都有佈局,並且已經考慮到印度建廠。從習慣和適應的環境的角度講,哪裡和深圳的相似度越高,企業就更容易選擇哪裡。

第二個問題是誰會成為未來的深圳。深圳是企業的樂土、企業家的樂園,在中國沒有哪一個地方比深圳更適合企業的成長。深圳不僅產生了華為、萬科、平安等優勢企業,也產生了騰訊、比亞迪、大疆等新興企業。從30多年前的一個小漁村,發展到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第一的城市,深圳所依靠的主要是制度成本優勢。巨大的流動性是深圳有別於傳統城市的顯著特徵,更多的移民、更多的年輕人,還有一個非常“弱勢”的政府,讓深圳充滿了激情、活力和夢想。要把哈爾濱、瀋陽這樣的老牌工業城市改造成深圳,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任務。下一個深圳,一定會有著和深圳同樣的創新基因、移民基因、服務型政府基因。

現代製造業是人才和知識密集型行業,只有能留住人才的地方才能留住企業。北京的一家金融機構在準備外遷時,因為遇到了一兩百名中層一起要求辭職的尷尬處境,只好暫時作罷。因此,除了企業所需要的物流、金融、產業集群等硬環境外,對於地方政府更大的考驗是,以有限的財力創造和發達城市同樣的公共服務水平,解決好人才在就醫、子女入學、文化娛樂等方面遇到的難題。深圳對於製造業企業吸附力下降,並不單純是由地價和房價猛漲造成的,同時也體現在大城市病和老城市病上,比如戶籍政策、限制外來人口政策等。對於那些把深圳作為樣板的城市來說,這類問題都是需要統籌考慮和謀劃的,不能重複走深圳的老路。

第三個問題是如何產生更多的深圳。深圳曾經是中國最有效率的增長極,中國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須有更多個新的增長極。產業的梯度轉移是一種正常的經濟現象和經濟規律。企業總是要尋找那些成本更低的地區,以保持企業的競爭力。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世界經濟分工的調整,沒有發達國家製造業向外轉移,就沒有中國近30年的發展機遇。和歐美髮達國家不同,中國既有著廣闊的物理空間,又有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並且不同區域間有著足夠的級差,中國企業完全有可能像華為、中興一樣,實現在本國不同區域的佈局轉移。這為新增長極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别了,深圳,华为突然走了!

英特爾公司

美國和中國非常不同的一點是,其大企業並沒有集中在紐約、芝加哥、洛杉磯、華盛頓等少數大城市,而是分佈到不同的地區。包括英特爾、IBM、微軟、通用電氣等跨國公司,其總部都建在一些小鎮上。中國的大公司願意在大城市裡扎堆,和政府公共服務資源的過度集中、分佈不均衡有著很直接的關聯效應。城市白領一方面享受著大城市一流的公共服務,另一方面也被長距離交通等壓力搞得苦不堪言。相對而言,小城市從規劃上更容易實現職住一體化,人際關係更親密,人的幸福感也更高,所欠缺的主要是發展機遇。如果像華為、中興這樣的企業能夠把小城市做為總部,情況會有根本性的改變。可以說,企業和城市之間互為因果,既是深圳誕生了華為、中興這樣的優秀企業,也是華為、中興等一大批企業讓深圳變成了一個現代化大城市。

在深圳,提高工業用地容積率是一個硬指標。華為所在的龍崗區,把新型產業用地容積率的上限定為6.0。這麼高的容積率,是高樓林立的CBD的模樣,製造業企業無法達到這樣的容積率。製造業退出深圳,不止是製造業企業的無奈選擇,也是深圳產業升級和高度化的結果。

近些年,美國等最早剝離製造業的國家和地區已經後悔,開始反思其產業政策,千方百計地創造條件,吸引製造業向本國迴流,以解決產業空心化和就業等難題。深圳會不會有後悔的一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