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有安全感和获得感

检察机关通过一系列便民措施的推动实施,全方位适应群众的需求,从不同层面入手,切实服务和保障民生,将司法为民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有安全感和获得感

检察官送法到重大民生工程项目现场。

五年来,检察机关忠实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的民生承诺,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努力保障和服务民生民利,不断加大打击涉众经济犯罪、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和破坏环境资源犯罪力度,深化专项立案监督;健全长效机制,依法促进有关部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积极发挥“检察工作一体化”优势,多措并举,扎实做好生态检察等相关工作……这一系列举措让检察机关服务和保障民生工作既体现了一种责任与担当,又成为新时期检察工作的亮点,推动了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获得感日益增强。

“检察机关通过一系列便民措施的推动实施,全方位适应群众的需求,从不同层面入手,切实服务和保障民生,将司法为民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全国人大代表、民盟四川省委直属巴中总支主委郭红梅这样称赞道。

严厉打击涉众经济犯罪

“e租宝”非法集资吸收资金762亿余元,涉及投资人115万余名;“中晋系”非法集资400亿余元,涉及被害人1.2万余名……近年来,涉众型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高发,动辄数百亿资金,受骗群众少则几万多则上百万,很多老年人的养老钱、救命钱被骗,这类案件严重危害社会安全稳定。?

2017年2月,检察机关对“中晋系”徐勤等人涉嫌集资诈骗罪提起公诉。此前不久,北京市检察机关对“e租宝”案26名主要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据统计,2016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集资诈骗等犯罪16406人。?

“危害范围大、涉案金额多、欺骗性强。”全国人大代表、伊川电力集团总公司原董事长戴松灵用一句话概括。他认为,防范经济诈骗案件,一方面需要群众增强识别能力、提高防范意识,另一方面需要司法机关严厉打击。他希望检察机关突出惩治涉众型经济犯罪和互联网金融犯罪,加大对操纵市场、内幕交易、虚假披露等犯罪打击力度,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同样是在2016年,山东临沂的“徐玉玉案”牵动了很多人的心,由于涉案人员多、作案地域广、侦查难度大,最高检公诉厅指导山东检察机关公诉部门介入侦查,引导取证。2017年4月17日,山东省临沂市检察院审查终结,向临沂市中级法院依法提起公诉。最终,犯罪分子获得了应有的法律惩处。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徐玉玉案件发生之后,最高检、最高法、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等通告和司法解释,在进一步明确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法律标准统一执法尺度的基础上,重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这一年,检察机关在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方面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最高检与公安部联合挂牌督办“徐玉玉案”等62起重大案件,批准逮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19345人。加强国际执法司法合作。北京、浙江、广东检察机关提前介入侦查,及时批捕起诉张智维等116人、罗兆隆等108人、崔培明等129人特大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

新时期,在深入打击电信诈骗、金融诈骗的同时,最高检为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于2018年1月31日下发通知,对检察机关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作出明确部署,要求全国检察机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突出打击重点,全面履行检察职责,确保依法、准确、有力惩处黑恶势力犯罪。

深化民生领域专项立案监督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这可能是对检察机关近年来在专项立案监督活动中所作努力的形象概括。2013年以来,最高检每年均部署开展包括环境资源、食品药品领域在内的民生领域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不断加大打击此类犯罪力度。2013年部署开展了危害民生刑事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2014年部署开展了“破坏环境资源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2015年至2016年部署开展了“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又继续部署开展“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

2016年,山东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检察机关对涉嫌非法经营疫苗犯罪的125人批准逮捕,立案侦查职务犯罪37人;江苏泰州靖江“9·11”污染环境案,检察机关依法对扬州长青公司副总经理周汝祥等3人涉嫌污染环境罪提起公诉,并在提起公诉前,检察机关已通过开展公益调查,促成涉案公司签订1.9亿元环境修复协议;西安篡改环境监测数据案中,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诉,最终,西安市环境保护局长安分局五名工作人员和阎良分局两名工作人员一审分别被判处一年三个月到一年十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诸如此类社会反响较大的案件,都是这些专项立案监督中的典型案例。

通过专项立案监督活动,集中力量突出打击破坏环境资源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两类严重犯罪,将有限的司法资源聚焦到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上来。2017年,最高检还挂牌督办7起重大污染环境案,现场督导天津市静海区万亩坑塘污染案、甘肃祁连山系列环境污染案、广西来宾“3·14”非法跨省倾倒危险废物系列案等重大案件。其中,2017年1月,央视曝光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后,最高检及时予以挂牌督办,并派员赴甘肃现场督办。2017年1月至10月,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祁连山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8件16人;建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23件30人,监督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14件15人。

数字是枯燥的,但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专项立案监督活动中,各地检察机关通过走访、阅卷、拉网式排查重点地区和领域、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受理群众控告举报、紧盯网络媒体报道、巡检两法衔接信息平台等方式,着力消除监督盲点,及时了解和梳理可能存在的犯罪线索,建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监督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了一批涉嫌犯罪案件。五年的专项立案监督活动中(2017年数据截至前11个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建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17378件21583人,其中破坏环境资源类案件9140件11713人,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类案件8238件9870人;全国检察机关共监督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案件13555件16709人,其中破坏环境资源类案件8727件10714人,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类案件4828件5995人。此外,侦查监督部门还从中发现并移送一批涉嫌职务犯罪线索。

“检察机关及时开展专项监督活动,严厉打击危害民生犯罪,让人民群众更有保障。”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天山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振山深有感触地说。

进一步加强生态检察工作

“希望检察机关深入开展‘加强生态检察服务绿色崛起’专项监督活动,依法严惩破坏环境资源犯罪,加强对破坏生态环境案件的诉讼监督,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傅琼华曾如此寄语检察机关。

2016年4月11日,一起特殊的环境污染案件在江苏徐州市中级法院内宣告判决,法庭当庭宣判,判决鸿顺公司赔偿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及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恢复原状期间服务功能损失共计105.82万元。之所以特殊的原因是,这是全国首起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件。

2015年7月1日,北京等13个省、市、自治区开展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截至去年6月,各试点地区检察机关办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6527件,占所有公益诉讼案件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二。2017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开始实施,修订的内容是确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通过公益诉讼活动的开展,保护了青山绿水,优化了城乡环境,促进了依法行政,为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政务环境和法治环境。”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水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祖伟说。

为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江苏、内蒙古、甘肃、云南、湖北等地开展了“保护长江生态”“保护母亲河——黄河”“保护珠江源生态”“保护南水北调水源生态”等专项监督活动。

在加强森林、草原等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内蒙古、陕西检察机关分别开展“保护北疆生态屏障专项监督活动”“保护秦岭生态环境专项监督活动”。吉林省检察机关开展长白山生态保护专项监督行动,监督纠正长白山区域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的行政违法行为145件,督促林业主管部门整改清收林地4万公顷,恢复湿地3.9万公顷。

在全国各地,各级检察机关也在不断探索生态检察新模式。如福建首创“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三位一体”的福建生态检察模式,成为福建检察工作的特色和亮点。江西省检察机关坚持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司法办案全过程,持续强化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不断推动生态检察工作可持续发展,打造生态检察“江西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