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为什么将大权交给司马师而不是司马昭?

teloon

晋朝的开国皇帝虽然是司马炎,但真正的奠基人,却是他的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和父亲司马昭三人。在司马懿父子三人中,司马师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对于继承乃父遗志、发展篡位事业,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中间人”角色。



其实,司马懿儿子众多,他之所以选定司马师来接班,并不仅仅是考虑到他的长子身份,更重要的是在他身上发现很多“长处”,而这些“长处”正是接班人必备的要件,缺一不可。这些“长处”,归结起来无外乎以下两点:


1.心狠手辣、果于杀戮


司马懿深知欲将谋朝篡位的大事业继续下去,那么在选择接班人时必须慎之又慎,因为中间一旦有所闪失,必定会让整个家族落得被屠灭的下场。这个接班人,除了需要才能卓绝之外,在对待政敌时还必须心狠手辣,唯此方能不被对手反制,使大好局势翻盘。司马懿通过对诸子的考察,发现唯有长子司马师堪当此任。


司马师外饰忠顺、内实阴诈,不仅对待政敌果于杀戮、毫不手软,而且对于身边最亲近的人,一旦发觉有可能阻碍其实施阴谋,也会无情地予以铲除,是个嗜血如命的无耻之徒。司马师在发迹前及执政后,曾以最残忍的方式杀死过很多人,其中便包括他的爱妻夏侯徽,真可谓冷血至极。



夏侯徽自从嫁入司马家后,跟司马师情投意合、如胶似漆,恩爱的不得了,两人婚后没几年时间便连生五女。夏侯徽偶然间发觉公爹和丈夫有谋逆之举,出于好心便对司马师进行旁敲侧击,希望他能悬崖勒马。然而对于夏侯徽的一番好意,司马师非但没有幡然醒悟,反而大起杀心,最终竟将爱妻鸩杀。


景怀夏侯皇后,讳徽,字媛容,沛国谯人也...后知帝非魏之纯臣,而后既魏氏之甥,帝深忌之。青龙二年,遂以鸩崩,时年二十四,葬峻平陵...后无男,生五女。见《晋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一·后妃上》。


等到司马师执政后,为彻底铲除夏侯家的势力,竟然又诬告大舅哥夏侯玄“谋反”,不仅将他处死,还诛灭他的三族。夏侯玄是名震海内的大名士,起初跟司马师关系非常好,如今却因为跟曹魏皇室关系亲近的缘故,竟然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实在是令人寒心。



司马师对待自己的爱妻、大舅哥尚且如此狠毒,对于其他人会怎样,可想而知。不过从司马懿对儿子的期望方面来看,司马师的确没有令父亲失望,对于延续家族事业来讲,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人选。


2.内心强大、心沉似海


但凡谋朝篡位的“大人物”,除了要心狠手黑、果于杀戮外,还要有一个强大的心脏,要具备超强、超稳定的心理素质,要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唯此才能沉稳地处理各种变故。司马师的心理素质有多强?可以从正史记载中窥见一二。


高平陵之变的前夜,当司马懿将政变计划告知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后,两人的反应却大不相同。其中,司马昭在得到消息后恐惧不安,以至于整晚都睡不着。可反观司马师,根本就没把此事放在心上,饮食休息一如往常,晚上睡觉时甚至还鼾声大作。司马师内心之强大,可见一斑。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见《晋书·卷二·帝纪第二》。


不仅如此,司马师心沉似海、行事隐秘,跟其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点可从他暗中豢养死士一事得到验证。因受大将军曹爽的排挤,司马懿父子曾在家闲居十年时间,期间屡受猜忌。在此期间,司马师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以极为隐秘的方式,在民间豢养了三千死士以备不时之需,这件事绝少人知道,甚至连司马昭都被蒙在鼓里。



等到政变发生时,三千死士接到司马师的召唤,一夜间便聚集在洛阳城,并在随后的战斗中立下奇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引文同上)。至此众人方知司马师早蓄不臣之心,而其行事之隐秘,更是超出常人想象。


由以上两点来看,司马师之所以被司马懿选中,绝非仅仅是长子的缘故,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心狠手辣、果于杀戮的作风,以及心理素质超强、行事隐秘的性格,实在是再好不过的“接班人”。



文史砖家

我记得电视剧《虎啸龙吟》里面,司马懿曾经对候吉说过一句话:刀已不在我手。什么意思呢?司马昭杀了候吉的未婚妻小沅,司马懿要为候吉报仇,但是司马师阻止了司马懿,司马懿感叹:

自己已经控制不了局势了,儿子毕竟已经长大,尤其是司马师

这句话也能很好的解释司马懿死后,为什么是司马师接权,而不是司马昭。换句话说,司马师是凭借实力自然上位,而非司马懿有意安排的。为什么呢?当时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接权,朝中流传这么一句话:

及宣帝薨,议者咸云「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抚军大将军辅政。

伊尹比喻的是司马懿,说司马懿像伊尹辅佐商君一样辅佐魏国皇帝。伊陟是伊尹之子,伊尹死后,伊陟继续接权辅佐商君。伊陟比喻的是司马师说司马师像司马懿一样有实力,能够继续辅佐魏国皇帝。如此看来,大家对司马师的评价是一致的:司马师接权,理所当然,实力使然。那么司马师有这么厉害吗?让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我们先来看一下曹叡死后的权利分配问题,曹叡任命了两位顾命大臣,一个是曹爽,一个是司马懿。两人各有控制3000禁兵的兵权。曹叡的意图就是让两人相互制衡,防止有人专权

曹爽的禁兵由其弟弟曹羲统领,职位为中领军。司马懿的禁兵由司马师统领,其职位为中护军。相比而言,中领军权利要大于中护军,两人虽然都有总领禁军的权利,但中领军是禁军将领的长官,统领下面的中护军、五校尉以及武卫、中垒、骁骑、中坚、游击等禁军首领。

虽然名义上曹羲职位比司马师要高,但其实两人实力相当。各自代表曹爽和司马懿,统领的禁兵数目也都是3000人。请记住这个数字,后期司马师就是利用这个数字来发动的政变。

曹爽为了压制司马懿,推荐司马懿做了太傅,位列三公。名义上升官了,但是权利却失去了。后来曹爽为了掌控军队,故意策划了一次伐蜀行动,虽然失败了,但是曹爽的势力已经渗透入魏国军队内。那么曹爽为什么后来被司马懿篡权了呢?

主要原因在于曹爽太自大了,司马懿装病后,曹爽肆意张狂,利用手中的权利培植私人势力,甚至欺负皇室成员,搞乱社会风气:

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诈作诏书,发才人五十七人送鄴台,使先帝婕妤教习为伎。擅取太乐乐器,武库禁兵。作窟室,绮疏四周,数与晏等会其中,饮酒作乐。

先帝曹叡的后宫妃子被曹爽安排去当歌姬、舞姬。曹爽还擅取武库兵器,组建自己的私人练兵场。曹爽的行径引起皇室成员及朝廷大臣的反感,慢慢的人心所向转向司马懿,于是司马懿开始谋划清君侧,除掉曹爽。司马懿找司马师商讨如何对付曹爽,商讨一开始,司马懿就震惊了,原来司马师早有准备:

帝(景帝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那么司马师为什么要提前阴养死士呢?而且数目是3000人?司马师认为司马懿被架空以后,接下来就该轮到自己了,只是曹爽暂时不想做这么绝而已。自己处于中护军的位置,迟早要被曹爽拿掉,而且自己的家族也有可能要遭到屠杀,作为家里的长子,作为朝中最后一道屏障,

司马师必须做准备,以预防最坏的结果。

而司马师只统领3000禁军,曹羲也同样统领3000禁军,而且曹羲还有优先控制其他禁军的权利,因此,司马师只有自己组织力量,于是司马师阴养3000死士,以备不测。

曹爽做梦也想不到,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竟然有人敢谋反。因此,当高平陵政变那一天,曹爽带着所有的弟弟和皇帝出洛阳城时,总领军曹羲也在其中。谋士桓范提醒他,应该留下曹羲,控制禁军。万一有人谋反呢?曹爽大笑说道:谁敢?

桓范谓曰:「总万机,典禁兵,不宜并出,若有闭城门,谁复内入者?」爽曰:「谁敢尔邪!」由此不复并行。至是乃尽出也。

于是,趁着这个机会,司马懿领着司马师等人,迅速占据了司马门,阻断了洛阳浮桥,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在这个过程中,司马师指挥3000死士迅速控制京城各门,处事果断干练,连司马懿都称赞道:这小子可以!

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

因此,从整个高平陵政变来看,司马懿是一面旗帜,真正的主力其实是司马师。如果没有司马师阴养的3000死士,没有司马师临危不乱的指挥,这次政变能不能成功还真的不一定。

当司马炎接受禅让开创晋朝后,除了追封自己的父亲司马昭文皇帝外,还追封了司马师景皇帝,因为司马师受得起这个称号,他是西晋最主要的奠基人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司马懿有两个儿子,高平陵政变之前,司马昭为典农中郎将,而司马师为中护军。两个儿子相比而言,司马师才是父亲司马懿的重要依靠。后来发动高平陵政变,正是由于司马师阴养的3000死士,司马懿才得以发动政变成功。在整个过程中,司马师指挥得当,镇静自若。而司马昭则恐慌的整夜睡不着觉。因此司马懿死后,司马师顺利接权,这在当时是公认的实力所然,不存在任何争议,甚至连司马昭也认为应该这样。


每日趣评

司马懿临死前把魏国大将军的爵位让司马师继承了,为什么没把大权交给司马昭呢?

其中有两种原因,其一司马师是长子,司马昭是次子。按照继承顺序,总要讲究一个先来后到吧?虽然司马懿不是皇帝,但也是一个高官吧,继承法他还是懂的。其二就是司马师的能力要比司马昭强许多,历史上虽然司马昭的名气要比司马师大许多,这得益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说的是司马昭的政治野心很大。但是他的军事和谋略水平不及司马师,这在《军师联盟》电视剧中有所表现。

我说司马师比司马昭能力强是有根据的,且听我一一为你道来。

1.司马师是司马懿和张春华的长子,是司马昭的亲哥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之所以成功,得益于司马师的外围工作做的相当出色。

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政变"这事大家不陌生吧?也就是司马懿乘曹爽兄弟陪皇帝曹芳上坟烧纸之际,京城曹爽人马空虚之时,让司马师亲自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了京城四门,司马师阴养的2000千死士派上了用场,把曹爽回宫的道路都戒严了,针扎不透,水泼不进。没有司马师的谋略和胆略,凭司马懿一个70多的老头子能起多大的浪花?

就算司马懿有谋略,但此时政变时,司马懿没有调兵权,他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太傅。事实是,政变前夜,当司马懿将计划告诉司马师与司马昭后,司马昭担心的整晚都睡不着,而司马师却像平常一样安睡。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孰高孰低不言自明。


2.我们来比较一下兄弟二人废立皇帝之事。司马师废掉皇帝曹芳干脆利落没有拖泥带水。话说嘉平六年(254年)二月,曹芳不堪做傀儡皇帝,打算令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欲发动政变。废除司马师,欲改立太常夏侯玄为大将军,可惜计划泄露,司马师派兵杀掉李丰、夏侯玄、张缉三人,夷灭三族,废张皇后。而后废曹芳为齐王,立曹髦为帝。司马师和司马昭依然大权在握。

等司马师因病死后,司马昭接过了哥哥大将军的权利,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没有篡位,弄得满城风雨,他没有司马师伪装的巧妙,司马师始终围着老太后转,从名义上尊重皇室,毕竟老太后郭氏说了算。

话说皇帝曹髦可不像曹芳那么窝囊,年轻气盛,脾气暴躁,一言不合就拔剑找司马昭拼命,司马昭急忙找来贾充,贾充面对曹髦,鼓动成济用长枪刺死了曹髦,于是国内一片哗然,做臣子的公然弑君,成何体统,迫于压力,司马昭让成济做了替罪羊。然后立曹奂为帝。


暂且不管二人做法是否正确,从处理突发事件来看,司马师做的比司马昭更高超,司马昭显得手忙脚乱。所有这些,司马懿当然不知道,但从当初司马师听到政变计划时,从容不迫的情形来看,司马懿还是很看重司马师的,出于种种理由,把大权交给长子司马师是最佳人选。

撰文/秉烛读春秋


秉烛读春秋

1世家大族尤重礼法,司马懿也是在兄长和父亲都逝去之后,才以嫡次子的名义继承整个司马家,成为家主。

2司马师作为家主嫡长子,天生就肩负了整个司马家的厚望,这不仅仅是司马懿一家人的事情,关乎到司马家几千口人的礼法问题,家主也不能因个人的喜好而决定继承人,否则家族很容易陷入内斗而没有凝聚力。

3司马师能征善战,文武双全,大多数人对三国早期的文臣武将耳熟能详,而忽略了三国后期同样是人才辈出,其中司马师绝对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如果说司马懿还只是一个熟读兵书的儒帅,骨子里实际上是个文人!那司马师绝对是自小从铁与血之中铸就的沙场大将!从他少年到成年,也正是司马懿从御使大夫转向军界三把手骠骑大将军的过程,为父亲牢牢抓住军权就是家族赋予他的使命。

4司马师的夫人夏侯徽乃是夏侯家族嫡女,其父乃是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其母是曹真之妹,这对于司马师踏入军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司马师的个性和司马懿司马昭完全不同,他的父亲和二弟从小成长在阴谋诡诈之中,而他的成长历程大多是在军旅之中,他真正拥有父亲和兄弟都不具备的杀伐决断,就高平陵之变而言,其实完全是司马师作为嫡长子代表司马家和曹氏的决战,此时司马懿已经70岁,若司马师对于司马家的未来选择隐,他司马懿就只能装病至死!若司马师决定奋起一搏,司马懿也愿意为了司马家最后扫清障碍而奋起一搏。

坐观司马懿一生,把顺天应人这四个字使用到了极致,他从不会像忠烈之士那样文死谏武死战!他只会在明哲保身的情况下利益最大化。

他的一生中都活在曹氏的阴影下,已经忍到了七十岁,如果他的儿子并不具备他的才能,他一定会选择继续忍下去,但司马师的狠辣和强悍让他看到了希望,如果说司马懿代表了人性的黑暗,那司马师就是茫茫的黑夜看不到尽头。

那三千死士完全是司马师一手训练筹划,长达十年外界都看不出端倪,这隐忍的能力堪称古今罕有。

从毒杀妻子夏侯徽,到亲手杀死曹爽满门,之后又亲手诛杀大舅子夏侯玄及其党羽数千人,司马师之残酷可谓是青出于蓝!


鱼大嘴

司马懿临终前,为何将大权交给司马师,而不是司马昭,原因其实并不简单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5828435991741920361, "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pgc-image/1527083383266f59281f13c\

Pinkyo

司马师是长子。

虽然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家族最终也是司马昭的,可规矩不能坏啊。


张勇達州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第一,司马懿将大权交给司马师是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这是传统规矩,这种制度不可逾越,逾越了准出乱子,当初,曹丕跟曹植争夺世子之位,司马懿是亲身经历和参与了这场残酷的斗争的,他知道嫡长子继承制不可逾越,所以他不可能让这种残酷的斗争在他儿子中发生。


第二,司马师的才能远远高过司马昭,他在朝中的官职也比司马昭的官职高;更有一点足以证明司马师才能,是他在都城外散养三千死士,要知道三千死士中只要有一人泄密,司马家族将全部人头落地。可司马师将这事做得是密不透风,可见才能之高。
第三,司马师的心态远比司马昭的心态强,高平陵政变前一天晚上,深夜,司马懿亲自偷看了两儿子睡觉,发现司马师酣然大睡,和平时睡觉没两样。而司马昭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可见司马师的信心和胆量都比司马昭强。

第四,司马师没有儿子,把大权交给司马师,早晚还是要把权利交给司马昭过继给他的儿子身上。这样可以避免两儿子发生冲突。
第五,司马懿不得不把权利交给司马师,司马师原在朝中就掌有兵权,在城外又养有死士,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师已经掌握住很大一部分兵权了。正如电视剧《虎啸龙吟》中司马懿说的:刀已不在我手中。


生活检验员

首先说一下司马家的“司马三杰”司马懿 司马师 司马昭 这里除了公认能力最强的司马懿外 就属司马师的能力强悍 并非司马昭 之所以世人感觉司马懿死后司马家的顶梁柱是司马昭 司马师死的早 论统兵能力 治国理政 文韬武略往往要比司马昭强 只不过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或者记录有误 全因司马昭的儿子成了晋朝开国皇帝 因此后来的晋书大力赞扬司马昭对于司马师几乎一笔带过并不会做过多的宣传 司马懿是何等的聪明和隐忍 并且看人非常有一套 授予司马师军政大权 绝不仅仅是家族排行老大而已 !


梦想九霄云外

首先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司马师是嫡长子,司马懿死后的爵位和家产,包括他在家族中的地位都应该由司马师继承,因此司马懿当然首先选择培养的是司马师,大权也应该交给司马师。

从高平陵之变就可以看出,司马懿已经成了幕后指挥,前方策划的都是司马师,而压根没有司马昭什么事。司马昭是到事变当天上午才知道老爹和兄长的计划。

当然,司马师死得早,所以大权后来落入司马昭手中,如果老天爷多给司马师几年,那就没司马昭什么事,也许篡夺曹魏政权的事情就会干得更漂亮,西晋也许也不至于倒下的那么快。也许,都是也许。


第二老土

司马师是长子,能力又非常出众,为何传给司马昭。司马懿完全没有必要废长立幼,坏了规矩。

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辅政。次年,迁大将军,都督中外诸事,录尚书事。

公元254年,司马师诛杀密谋推翻自己的中书令李丰,夏侯玄等人,趁机废齐王曹芳,立13岁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公元255年,征东将军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在寿春起事。司马师东征,毋丘俭被杀,文钦降吴,司马师班师,半路病死许昌,其弟司马昭掌控魏国大权。

纵观司马师一生,其表现的政治素养完全不亚于其弟司马昭。若其寿命能稍长,统一三国的可能就是司马师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