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產品進口格局悄然生變

海關總署5月8日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前4個月,中國進口大豆同比減少3.8%,每噸均價下跌8%。在美國挑起貿易摩擦、中國將大豆等美國農產品列入徵稅清單的大背景下,這一數據引發業界高度關注。未來,中國大豆乃至農產品進口格局將發生哪些變化?

接受國際商報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為,在美國挑起貿易摩擦後,中國採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徵稅“靴子”雖未落地,但已對美國農產品進口產生影響。隨著國際農產品供應商加速角逐中國市場,中國農產品進口格局悄然生變。

進口格局 調整初現

4月4日,商務部宣佈將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等進口商品對等採取加徵關稅措施,稅率為25%,最終措施及生效時間將另行公告。4月17日,商務部再次發佈公告,對原產於美國的高粱採取臨時反傾銷措施。雖然徵稅“靴子”尚未落地,但其對美國農產品進口的影響已經顯現出來。

數據顯示,前4個月,中國進口大豆2649萬噸,同比減少3.8%,進口均價為每噸2723.8元,下跌8%。據相關媒體測算,4月份,中國大豆進口量雖然環比增長22.22%,但同比下降13.7%至692萬噸,低於市場預期的850萬噸。

不僅是大豆,中國農產品的整體進口格局也在發生變化。數據顯示,1——4月,農產品進口額為1575.3億元人民幣,與去年同期2714億元人民幣的進口額相比,下降不少。

分析人士認為,農產品進口額的下降一方面與國際農產品價格下降有關,另一方面則與進口量減少有關,中國農產品進口已受到徵稅預期的影響。從大豆本身來看,儘管市場對利空因素有所消化,4月份農產品進口環比增速高於此前幾個月,但同比降速仍然居高不下,也印證著市場的擔憂並未完全消除。

自2009年以來,中國一直是美國農產品出口的前兩大市場之一,其中大豆是美國對華出口的主要農產品。僅在2017年,美國47%的大豆靠出口消化,其中中國就佔其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數量達3286萬噸,金額達140億美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