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看中國:亞洲崛起

作為一個擁有數千年曆史的國家,中國在政治和權力問題上往往傾向於從長計議。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困頓之後,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時來運轉,正在成為一個全球發動機。而這大大提升了中國的政治自信。

西方人看中國:亞洲崛起

相對於二戰後為重建歐洲而生的“馬歇爾計劃”,由中國最早在2013年提議發起的“一帶一路”倡議無論是在規模還是追求上都遠超前者。中國希望通過這一宏偉計劃,貫通起從華東到東南亞、南亞、中亞直至歐洲的公路、港口、鐵路等龐大網絡。

“一帶”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從中國經中亞到達歐洲。“一路”是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通過中國南海和印度洋連通中國和歐洲。整個框架包含“六大經濟走廊”:中蒙俄走廊、新亞歐大陸橋走廊、中國-中亞-西亞走廊、中國-中南半島走廊、中巴經濟走廊,以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

中國問題的專家和經濟學家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有其內在邏輯。而且考慮到特朗普治下的美國趨於孤立,“一帶一路”必將加速發展。“美國做了大量外交努力,前一屆政府的很多人努力了近十年才拿出了一個TPP,現如今分崩離析令人扼腕。”香港牛津經濟研究院亞洲經濟學部負責人高路易(Louis Kuijs)評論說,在世界需要一個更加開放、進一步積極參與的美國時,美國卻棄之不顧。他表示,“中國正努力用這一倡議填補其中空白,這是有可能的,可以理解的,這個計劃合乎邏輯。美國有朝一日必將倍感後悔。”

“一帶一路”的範圍並不遜於曾經的TPP。TPP希望建立一個環太平洋圈的貿易共同體。而“一帶一路”卻並不是一項自由貿易協定。它更像一份藍圖,通過港口、道路、機場和鐵路等基礎設施開發項目,將中國的眾多貿易伙伴進行整合,這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了北京的利益。基建帶動開發的模式在中國屢試不爽。高路易指出,北京現在想把這種模式推向國際。

首批開建的重大項目之一,就是建設一條連接希臘比雷埃夫斯港(port of Piraeus)到東歐的鐵路線。比雷埃夫斯是中國商品運往歐洲的門戶,很多中國大型企業都經由這個港口將產品送入歐洲市場。2016年1月,中國方面通過中國遠洋海運集團(China Ocean Shipping Company)從比雷埃夫斯港口管理局收購了該港67%的股權。

歐盟儘管對“一帶一路”表示歡迎,但態度依然謹慎。“中國實際上拿到了比雷埃夫斯港的所有權。這個港口毗鄰希臘雅典。這條鐵路也意在打通到匈牙利布達佩斯的整個通道。而匈牙利也是歐盟的成員之一。”凱傑斯說:“歐盟如今很關注這個項目,因為它顯然是為了讓中國直接打入歐洲。歐盟要確保這個項目符合相關規定和原則。”

中國自身經濟發展速度放緩,是其大力推行“一帶一路”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國正在調整以投資和出口引領增長的模式,希望向國內消費需求與服務引領發展的方向轉變。同時還要保持比過去更具可持續性的增長。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正在為投資型經濟增長模式尋求出口,以扶持國內過度發展的重工業及相關省份。

現如今,回顧中國從改革開放一路走來的情形,我們有理由期待“一帶一路”戰略今後產生深遠影響。艾倫教授表示,“中國很有希望在這個計劃上取得成功,但或許要歷時半個世紀之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