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池州市副市长孙革新: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江新风貌

专访池州市副市长孙革新: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江新风貌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成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城市。

在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当下,池州在推动长三角环境保护方面取得哪些新亮点,取得哪些新成就、新变化?7月4日上午,池州市副市长孙革新接受了“奋斗新时代—长三角改革开放再出发”沪苏浙皖新媒体采访团的专访。

专访池州市副市长孙革新: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江新风貌

媒体:近年来,池州在推动长江经

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上有哪些做法?

孙革新: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全省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重理念、重修复、重治理、重绿色、重机制,生态体系质量和稳定性逐步提升。一是着力构建形成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格局。组建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市环境保护委员会、长江池州段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检查和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压紧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全市上下对生态环保工作的思想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初步形成了高位推动、齐抓共管的环境保护工作新格局。

二是全域开展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在全省率先开展万名干部群众环境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并实行“四联签”,实施危险废物及小散乱污企业、一般固废、医疗废物污染等12项领域专项排查整治,由点及面加快补齐突出环境治理短板。

三是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今年1-6月份,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主要指标(PM2.5为33、PM10为77.4)实现“两降一提升”(PM2.5、PM10平均浓度和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5.8%、18.4%、提升18.4%),积极探索与第三方环保机构合作,着力打造“测管一体、责任到片、整体联动、闭环管理”的精准治污系统工程。

四是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池州)经济带。进一步研究我市长江沿岸存在的问题,努力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中强化技改提升,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加快调整农业投入结构,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全面落实沿江1公里范围“五个达标”、沿江5公里范围“五个一律”、沿江15公里范围“五个合规”的“三道防线”要求,积极构建生态系统健康、环境质量优良、资源利用高效的长江(池州)经济带绿色发展体系,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中切实担负起池州责任。

专访池州市副市长孙革新: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江新风貌

孙革新接受沪苏浙皖新媒体采访团采访。

媒体:请问池州在重点领域环境问

题整治方面取得哪些成效?

孙革新:我市针对环境污染突出问题,标本兼治实施“散乱污”企业整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环保达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堆场“三防”达标、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城乡生活污水达标“五大专项行动”。

截至目前,全市共排查“散乱污”企业237家、规上工业企业581家、工业堆场169个,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交办,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散乱污”企业一律依法取缔;编制长江岸线池州段生态修复及绿化提升项目规划,6053亩生态修复及绿化提升已完成造林复绿2247亩、抚育补植3382亩;统筹推进城乡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泥处理处置,确保到今年年底前全面建成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媒体:请问池州在应对长江经济带固废堆放问题上,有哪些工作举措?

孙革新:

我市按照“全覆盖、零容忍、明责任、严执法”的要求,自4月初以来,开展了24轮全域固废危废排查,全市共排查发现固体废物点位521处,其中一般工业固废11.2万吨,生产物料15.3万吨,建筑垃圾6406吨,生活垃圾3232吨,危险废物4处0.87吨,医疗废物1处2吨,问题排查全部实行“四级联签”清单制度,由市、县、乡、村四级主要负责人“签字画押”,并登记建档,逐一明确责任主体及责任人、处置措施、处置期限,做到边查边改。

截至目前,排查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其中一般固废均按规范处置要求采取“三防”措施或及时转移到位,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均按规范贮存处置。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协同监管,制定工业固废、医疗废物监管办法,建立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申报登记备案和联防联检联控制度,督促全市912家产废医疗卫生机构与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签订了协议。坚持全民共治、以奖促治,制定《池州市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群众电话投诉事项全部办结。

专访池州市副市长孙革新: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江新风貌

媒体:池州对我们今天要去现场采访的507码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哪些经验做法?

孙革新:我市及时将固废转运至垃圾填埋场规范处置,并完成固废倾倒场地修复和复绿工作,整个区域绿化面积1000余亩。同时,以此为契机,举一反三集中整治507码头片区违法建设、非法养殖、废品收购、小散码头等环境污染问题,下决心将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顽疾整治到位,对该区域防洪堤内部分进行城市修补和更新,防洪堤外部分进行生态修复,谋划和启动祁门红茶老厂房文化街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原火箭军营房保护和利用、老港口遗址公园、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秋浦河故道水系贯通等项目,着力恢复滨江岸线生态原貌,推动整体区域环境改善、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打开绿色池州建设的滨江门户,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江新风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