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乖,教師的正能量》:匯聚海峽兩岸30位優秀教師的成長故事

籠統地看,教師的群體有“乖”和“不乖”之分。從數量上看,“乖”是大部分,“不乖”是少數派。

“乖”是順應,是聽話,也許不一定是發自內心的,但起碼錶面上風平浪靜。

“不乖”也是一種順應,只不過,是順從自己的內心。

也有原先“不乖”的,後來形勢所迫。學乖了。比如下面的兩位老師——

特級教師吳非老師說過一個例子:一位老師,看到學生的作文寫得非常好,很高興,就給這篇作文打了滿分。這好像並沒有什麼問題,老師也是想鼓勵一下學生。但是家長得知以後,並不買賬,而是在家長群裡說,老師這樣做非常不妥,會造成孩子以後不好好寫作文,甚至可能影響將來中考作文得高分。

後來事情鬧大了,學校也知道了,校長找這位老師談了話。校長的意思無非是息事寧人,順從家長的意願,即使學生的作文再好,可以給個高分,但不能打滿分。經過這樣一件事,這位老師就學“乖”了,作文再也不敢打滿分了。

姑且不論優秀作文能不能打滿分,就事情的結局而言,家長勝而教師敗,從此以後,又多了一個“乖”老師。

《不乖,教師的正能量》:匯聚海峽兩岸30位優秀教師的成長故事

我身邊也有一個類似的例子:一位年輕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喜歡給孩子們講點課外知識,課後作業佈置得也不多,而是提倡孩子多讀課外書,多寫讀書筆記。

時間長了,有些家長得知後,又不滿意了。他們把這個班和平行的幾個班對比,自己家孩子放學時間早了一點、作業少了一點、睡覺早了一點,他們不樂意了!於是,幾個家長聯合起來,把老師告到校長那裡。家長認為:“課堂上老師就應該講跟考試緊密相關的知識。”“老師佈置作業那麼少,孩子十點之前就睡覺了,怎麼拼得過別班的孩子!”“看課外書有用嗎?考試又不考!”

同樣的,校長約談了這位年輕教師,讓他要跟得上平行班的步伐,不要自己搞一套,引起家長不滿。年輕的教師一看這陣勢,有點害怕了,從此也學“乖”了,課堂上只教課本知識,作業也多佈置點。家長們也沒有再投訴他了。

《不乖,教師的正能量》:匯聚海峽兩岸30位優秀教師的成長故事

以上是在工作經歷中慢慢學“乖”的老師的例子。說實話,很多老師也許都是很無奈地選擇了當一個“乖”老師。

但我今天要推薦的這本書,書名偏偏叫做《不乖,教師的正能量》。

這本書其實是一部關於30位海峽兩岸優秀教師的故事集。這30位教師,每個人的成長中,無一例外地有著“不乖”的經歷與體驗。正如劉良華教授說:“一個好教師應該始終處於掙扎逃離的境地。” 這一群“不乖”的老師,正是在“乖”與“不乖”之間掙扎、逃離,最終向著“不乖”的路越走越遠。

這裡的“不乖”,是教師達到專業成長的另一種模式,它意味著創造、創新,意味著有益人生的工作方式。鮮明的個性、獨立的人格是他們的特點;勇敢的創造、不息的創新,是他們的標籤。他們不斷地挑戰、持續地反叛,掙扎於現狀,逃離於常規,最終達到順應自己內心的境界。

所以,“乖”是一種順應,順應的是外部環境;“不乖”也是一種順應,順應的是內心渴求。

《不乖,教師的正能量》:匯聚海峽兩岸30位優秀教師的成長故事

書中有這樣一些很有個性的老師:福建的王木春老師,多年來堅持立足課堂而又跳出課堂之外,在教學中為學生推薦好書並帶頭朗讀課外書籍,和孩子們分享自己對現實生活的經歷與感悟;臺灣的葉士生老師悉心研究,創建了網絡社區,利用數字化推廣公民教育;山東的紀現梅老師每天堅持“逼”孩子讀書,讓孩子們不斷體驗到閱讀的樂趣,並逐漸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我在想,這些可愛的老師們在踐行自己的教育理想時,一定也遇到過這樣那樣的阻力,可能也被諷刺過,也可能被領導“約談”過。但是,在“乖”與“不乖”的抉擇中,他們最終順應了自己的內心,堅持了自己的方向。

正是這份堅持,讓這一群“不乖”的老師,日益優秀起來,強大起來;也正是有這樣一群教師,匯聚了教育界的正能量。

也許,我們達不到他們的境界,但我們可以仰望,可以接近,可以在“乖”與“不乖”的選擇中,多傾聽自己內心裡的聲音。

《不乖,教師的正能量》:匯聚海峽兩岸30位優秀教師的成長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