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腦」廣告:一句話里的乾坤

“洗脑”广告:一句话里的乾坤

2016年陝西街頭的標語和廣告隊伍。(東方IC/圖)

(本文首發於2018年7月5日《南方週末》)

一分鐘的時段,被劃分成12個小塊,這意味著,每一則廣告只有短短的5秒。一句話流行語,成為當時廣告流行模式。

“廣告狂人”葉茂中第一次被“洗腦”是在候機大廳。

有一年,在等待航班的間歇,大廳喇叭不停播報找人:“張國榮先生,張國榮先生,張國榮先生,請馬上到登機口登機。”

葉茂中是張國榮粉絲,起身跑過去守株待兔,想一睹偶像風采。沒承想,只等到一個矮矮胖胖的中年男子,行色匆匆趕來。

葉茂中略感失落,怏怏地往回走,三個字徘徊往復,始終揮之不去。打那兒起,他有機會就拖延,等著乘務員吆喝“葉茂中請登機”,“不多喊幾遍不動身”。

此番,他把“機場喇叭”搬到了世界盃舞臺。2018年世界盃鏖戰正酣,葉茂中操刀的“你知道嗎”與“為什麼要上馬蜂窩”兩部廣告片以及紅製作操刀的BOSS直聘廣告片,一舉成為熱議焦點,並列世界盃三大洗腦廣告。

綜觀洗腦廣告演化史,產業變遷與媒體迭代共同塑造了廣告業態,表現形式日新月異,但是它的內核始終如一。

“招人煩是廣告的特性”

“好的廣告從來都不讓別人喜歡,招人煩是廣告的特性。”葉茂中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他不認為自己的廣告僅僅是洗腦重複,而是高水平的創作。

他舉例說,為了找到這次“知乎”廣告裡的一個聲音,他自己就練了22天。知乎廣告裡的三個問句不是簡單重複,而是情緒的遞進。

葉茂中拿過“中國廣告30年突出貢獻大獎”,是頗具傳奇色彩的“營銷大師”,除了此次博出位的“馬蜂窩”與“知乎”之外,“一年逛兩次海瀾之家”“怕冷就穿北極絨,地球人都知道”“關鍵時刻,怎能感冒”等等家喻戶曉的Slogan,皆出自他的手筆。

對他來說,評價一個廣告的標準很簡單,就是銷量、點擊量。“我要做的是根據科學的分析,逼著觀眾記住廣告,消費產品”。

但外界對他製作的廣告評價卻更多是“洗腦”、“惡俗”,還有網友用溫情脈脈的泰國廣告來與之對比。

葉茂中對此回應稱,你出國把電視打開,美國、日本當地的廣告,看不到那些創意,百分百告訴你,全都是在做促銷。“泰國的廣告能夠把亞洲廣告獎全拿了,但是一個能記住的品牌都沒有,那才叫爛廣告”。

關鍵是客戶與葉茂中的想法也高度一致。葉茂中提交“旅遊之前先上馬蜂窩”的創意後,在15分鐘內即獲得通過;知乎老闆周源在聽過創意提案後,站起來說要追加雙倍廣告投入。

世界盃期間,另一則BOSS直聘廣告也同樣招致外界質疑。這則廣告的製作者——紅製作聯合創始人嶽華平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這是我們的作品第一次在同行中被集體謾罵”。

和葉茂中的觀念一樣,嶽華平也認為廣告的效用才是評價標準,“真正需要找工作的人他會用腳投票,如果你做一個高大上、不痛不癢的東西出來,沒有意義,幫不到這個產品”。

他覺得人們對創意有誤解,“恆源祥也是很有創意的方式,恆源祥是賣給經銷商,沒有那麼多錢去投大家認為的有創意、高大上的東西,必須要很快地達到他的目標”。

一句話流行語

1989年,舞美出身的葉茂中,分配到泰州電視臺。一家空調廠提著錢找上門,想讓他們幫忙拍攝一部影視廣告,偌大一個單位,沒人拍過這種片,沒人敢接。葉茂中初出茅廬,一口應承下來。不懂就學,當天跑到圖書館,把影視類書籍挨個找出來,一本一本翻,一直看到第二天凌晨四點。

這還遠遠不夠,他又跑到上海電影製片廠,跟著專業人士學技術,“臺長說,小葉你就待在那,把片子弄完了再回來。”葉茂中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最後片子交上去,效果很不錯,廠家支付的那筆經費,刨除各項開支,自己落下1300元,而他當時一個月工資只有100多元,“我就決定,不在電視臺幹了,出去賺錢去”。

這個時候,有實力的企業想做廣告宣傳,首先想到的渠道就是電視臺,電視行業的霸主便是CCTV。

1993年,譚希松調任央視廣告部主任,剛剛上班沒幾天,山東一家名叫孔府宴酒的企業,想在《新聞聯播》前頭做廣告,但擔心會有風險,就給企業做工作,把廣告時段挪到了《天氣預報》,“播出之後效果非常好”。

那個年代的電視行業,收視率還是陌生概念,市場調研也是一片空白。譚希松判斷廣告有效果,是因為另外一家名叫孔府家的酒廠,很快找上門,也想在同樣的位置打廣告。

譚希松向南方週末記者回憶,孔府家打算預付廣告款,預定下一年的時段,誰知道,到了年底孔府宴還想續約,不答應撤出。為了照顧兩家企業的強烈需求,就在天氣預報,劃出同樣大小的畫面,賣給了兩家企業。

“生意好得不得了,年底一算賬,翻倍增長。”譚希松說,兩款酒不是一個工廠兩個牌子,而是分屬兩家企業,都來自山東相鄰的兩個縣,還為爭奪商標權打過官司,可是消費者沒耐心做過多區分,兩家生意都很好,“買孔府家的跑到孔府宴去了,買孔府宴的跑到孔府家去了”。

央視招牌顯現出點石成金的魔力。經過實踐檢驗,《新聞聯播》結束後七點半左右,是最黃金的時段。1994年,越來越多企業找上門,想在天氣預報上做廣告。廣告部想出投標的方式,解決企業旺盛需求。

《新聞聯播》與《天氣預告》之前沒有廣告時段,譚希松向臺裡申請,劃出30秒的時段,又來又增加到1分鐘,公開招標。他們把企業大致劃分為12個大類,製作了12塊板,每個類別的企業進行競爭,價高者得。最高的酒類廣告,一年拍到4000萬。

一分鐘的時段,被劃分成12個小塊,這意味著,每一則廣告只有短短的5秒。“5秒鐘能講啥,就是企業名字,加上一句話。”譚希松說,“類似於維維豆奶,歡樂開懷”,“大寶明天見,大寶天天見”這樣的一句話廣告語,開始流行起來。

一句話流行語,成為當時廣告流行模式。在電視臺摸爬滾打過的葉茂中,也要走過很多彎路,才慢慢摸索出一整套話術體系。辭職之後,葉茂中開著摩托車,在縣城裡散傳單,1990年代跑到上海一家廣告公司打工。他長著絡腮鬍子,頭頂永遠戴著一頂黑色鴨舌帽,中間繡上五角星,黑框眼鏡被帽簷隱約遮住。

再後來,為了出版自己的廣告書籍,到北京尋找機會,機緣巧合下,他終於又接拍一單保健品廣告,洗腦才能開始迸發。“地球人都知道”“一年去兩次海瀾之家”“關鍵時刻,怎能感冒”,等等耳熟能詳的廣告語創造出來。

“洗脑”广告:一句话里的乾坤

Boss直聘電視廣告。(電視截屏圖/圖)

萬變不離實用主義

一句話流行語其實並不是萬能靈藥,據媒體統計,葉茂中打造過的海王金樽、蟻力神、北極絨等產品,經過高頻轟炸,迎來一段銷量飆升之後,漸漸消失在公眾視線中。

央視的黃金時期,持續到新世紀之初。2001年5月,廣告收入出現大幅下滑。

形成反差的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廣告業迎來新一輪高速增長。《中國廣告市場回顧與展望》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廣告業實現了標誌性突破,全國廣告業營業總額突破千億元大關,達到1078億元人民幣,19.44%的增長率也創下近年新高。

“我的職業生涯是比較順的。”紅製作聯合創始人BOBO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從中央美院畢業,就進入一家4A廣告公司工作。剛進公司,起步工資5000+,在當時是很高的標準。紅製作是世界盃期間BOSS直聘廣告的製作方。

高速成長的本土企業,亟須包裝自己。4A廣告公司們早已備下成熟完備的體系,滿足客戶需求。工作久了,BOBO覺得自己就是標準流水線上的一顆螺絲釘,每一個環節都有現成工具選用,廣告製作是標準模塊的拼貼。

如果是全球性品牌,公司總部會從美國傳來一份說明書,字號大小、顏色深淺、擺放位置、字體形狀,條分縷析、標註清晰,保障全球統一模板,這樣的手冊有的甚至厚達上百頁。

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有足夠實力找大公司做廣告,一些更懂本土企業訴求的公司,也在高速成長。

互聯網的崛起,給了這些廣告主與廣告公司機會。“電視是自上而下,精英式傳播,互聯網是自下而上的。”中國廣告協會秘書長陳永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傳統媒體的形式比較單一,進入互聯網時代,各式各樣的營銷手法被髮明出來。

但萬變不離其宗,實用主義仍是廣告業的主導觀念。

陳永是業界參加戛納廣告節的組織者。1990年代,他帶領中國的廣告公司老闆們,到戛納參觀,為國外廣告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折服,原來廣告還可以這樣做,廣告界開始普及創意概念。

十多年後的2007年,當他再次參加展會時,中國廣告公司仍然只是參觀者,沒有在世界舞臺上傳輸創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