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流保衛戰打響,是時候退出激進了

現金流保衛戰打響,是時候退出激進了

一些意味深長的樓市信號正在釋放。

有媒體援引多位內部人士的消息稱,碧桂園實行半年多的三四五線城市“全覆蓋”戰略在內部已被叫停。

隨後碧桂園緊急回應,只是策略調整。新的思路是,合作項目碧桂園要全權操盤,有主導權,要能掌控項目,佔比較低的項目就不做了,不做財務投資。

正是眾多的合作項目貢獻的流量銷售額將碧桂園拱上了房企合同銷售額世界第一的寶座。2017年碧桂園的流量銷售額為5500億元,位居行業第一,但銷售權益金額為3961億元,遠低於恆大的4880億元。

無獨有偶,彭博社稱,綠城正傾盡一切努力加快回款。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以1457億元在流量銷售額排名第11位的綠城中國,銷售權益金額僅為540.2億元,排名僅為第30位。

兩家流量銷售額遠高於權益銷售的大型房企策略調整釋放的明顯信號是,一場以回籠現金為要旨的房企“自保”戰已經打響。

全力保衛現金流的背後是2017年至今的這輪樓市調控不僅沒有放鬆的痕跡,而且一直在進一步加碼。

6月28日住建部等七部委發佈聯合通知稱,在北京、上海等30個城市先行開展治理房地產市場亂象專項行動。

同樣重磅的消息是,近日國開行已將棚改審批權從地方支行收回。過去幾年的棚改貨幣化安置被認為是三四線城市房價快速上漲,需求顯著透支的幕後推手。

與此同時,各地也在為此前的樓市調控政策漏洞打補丁。

讓開發商在這個夏季感到了陣陣涼意的是融資政策及監管的持續收緊。在監管層監控銀行信貸和信託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市場之後,發改委考慮禁止企業發行364天期美元債。這樣一來,已成房企當下救命稻草的海外融資渠道或將被卡死了。

一旦市場轉冷,銷售遇到麻煩,房企的現金流是否跟得上,融資難題和償債壓力又該如何破解?

對房企而言,需要審視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不是由於激進的財務預算,將投資以及規模的擴張放在了首要目標而忽視了對利潤質量的管理?或者當營運現金流出現負值的情況下仍不斷地追加投資?或者太過依賴於不計成本的融資渠道?

當前和很長一段時間內房企運營所面臨的最大風險來自外部宏觀經濟風險。當然,外部風險不可控制,房企能把握的是自身,比如保持對這些潛在危機的敏感性,比如及時把握金融機構的融資動向,那麼在保衛資金鍊的過程中自然會有一個理想的安全邊際。

現在是到了放棄規模執念、退出激進的時候了。面對不確定的後市,為了保證資金使用價值的最大化,確保現金流的持續性、盈餘性和安全性,碧桂園和綠城等已經開始加強企業的現金流管理,制定拯救措施。其他的房企難道還無動於衷嗎?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許多年後,當經濟復甦、百業向榮時,回想今天發生的事情和話題,相信我們依然會對維護企業資金鍊的那些金科玉律,以及今天付出的代價保持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