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遊列國的孔子,爲何不去秦國之地 無非三個原因

第一、秦國名聲不好

周遊列國的孔子,為何不去秦國之地 無非三個原因

孔子生活的年代——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這是春秋的末期。與此同時,秦朝的國君是秦景公,秦與晉的櫟之戰,遷延之役,這都是發生在秦景公在位時候的事情。

《論語》裡面說:“危邦不入,卵邦不居”。很顯然,此時的秦國在孔子眼中還是危邦,亂邦。雖說春秋諸國打來打去的很多,但是秦國在還沒有變成強國之前,虎狼之國的名聲已經出去了。大家從後來商鞅入秦相關的文獻中可以得到再一次的印證。

第二、民族風氣不融洽

周遊列國的孔子,為何不去秦國之地 無非三個原因

秦人的血性不能否認,秦人全民皆兵,長期打殺,長期粗衣簡食,長期在戎狄部族的重重包圍下過著刀口舔血過生活的傳統已經深入了秦人的骨髓,造就了秦人之強悍的同時,也給了秦人窮兵黷武民族性格缺陷。貶斥私學,由於長期生活在戎狄人部落,與戎狄人作戰以求生存,他們幾乎與當時的文明隔離,秦文公時雖然開始學習中文明,但依然擺脫不了蠻荒之地為求生存所帶來的現實生存壓力。比起生存來說,春秋時期諸子私學這種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東西,顯得是微不足道。

第三、先秦時期,孔儒百無一用。

周遊列國的孔子,為何不去秦國之地 無非三個原因

道不同不與相謀。秦國是一個相對開放的國家,不墨守成規,大力推行改革,致力於國家富強,有統一中華的志向。而孔子提倡的是禮,是中庸,是己所無慾勿施於人。理念的不同,這一點孔丘自己也知道,那是一個極度務實的社會,其中又以秦國為最。儒家思想的禁錮,只適合太平盛世,不適合動亂的強國。所以儒家後來逐漸發展成了法家,所以披著法家外衣的儒家順利進入秦國。這說明不是秦國不重視儒家,而是不重視只重禁錮、不重發展的孔孟之儒。法儒還是被秦國所採納,並最終成功統一了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