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三大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其危害有哪些?

周兴健

三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条约,分别是《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第一次使士人阶级感到耻辱的条约,《辛丑条约》赔银子最多的条约。

1.《南京条约》

先看看这项条约的内容:

清朝和英国停战并缔结永久和平及对等关系。

1.清政府开放沿海的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进行贸易通商。

2.清政府将香港岛永久割让让予英国治理。

3.清政府向英国共赔偿2千1百万银圆。

4.两国各自释放对方军民。

5.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处江面和岛屿。

6.两国共同订立进出口关税。

英国商人在通商各口“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从而开创了协定关税之先例。废除“公行”制度,规定以后“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岸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首先条约的签订便宜的不是英吉利一家,继英国之后,美国人和法国人都要求得到一样的待遇,此时“大清”依然是懵逼状态中,他甚至不知道和他签条约的国家在哪?清朝的官员完全分吧不清英国人,美国人和法国人等等,他们都说着一样的听不懂的语言,而且他们长的很像。如果利益赐予(总之清国人是这么认为的)更多的国家,各国的洋人可能因为争夺利益而冲突(这就像羊把自己的肉割下来逗狼,一样的愚蠢),那将非常有利于中国推行“以夷制夷”的传统政策。

事实上南京条约的签订已经是“此例一开,必定祸水横流”了。

在政治上,割让香港使英国获得了一个在中国做进一步扩长的立足点,如果以后和平破裂,军队不需要从印度调配,只需从香港拍出;损失了三个重要的,重要的,重要的国家主权,分别是核定关税,治外法权,最惠国待遇,由于国际法知识的缺失导致清国人在开发口岸,自由贸易的问题上丝毫不让,在核定关税,治外法权,最惠国待遇上轻易让步,这种状态一直到洋务运动开始才有所改观。

在经济上,核定关税剥夺了中国保护性关税,使大量的舶来品涌入,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挤到破产的境地,很快清国人发现洋布比中国的传统土布更加便宜,这造成了社会动荡,无业游民剧增,这不仅造成了社会治安更加偶然事件复杂,更导致了社会不确定性。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都爆发在南方就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不可否认《南京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清国人惊醒和认识到自己的落后,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偶然事件。至于让国人清醒直到甲午战争的失败才使国人清醒。

2.《马关条约》

1.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

2.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3.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二万万两);

4.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官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

5.彼此的最惠国待遇;

6.中国不得逮捕为日本军队服务的人员;

7.台湾澎湖内中国居民,两年之内任便变卖产业搬出界外,逾期未迁者,将被视为日本臣民;

8.条约批准后两个月内,两国派员赴台办理移交手续。

首先,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国人认识到,外交、军事和技术上的有限的现代化,和缺乏相应的体制与思想的变革,无法振兴国家。战争的失败无可置疑的证明了满人无法应付时代的挑战,他使中国的各个阶级认识到只有一场激烈的改革甚至是革命,才能拯救中国。这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的爆发。某种意义上来说,《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发展是有一定的积极因素的。

3.《辛丑条约》

1.赔款。清政府赔款各国(共11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2.划定使馆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3.拆炮台、驻军队。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

4.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其中这一条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帝国主义的工具。

5.对德、日“谢罪”。清政府分派亲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石牌坊。

6.惩治附合过义和团的官员。从中央到地方被监禁、流放、处死的官员共百多人。

7.设立外务部。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

巨额赔款导致的经济问题就不说了,由于清政府的失败使得驻北京的外国公使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外交使团,成为了清政府的“太上皇”,而清朝的威望和控制力跌入谷底。

外国远征军的残暴表现,造成了一种不可战胜和至高无上的形象,祖宗都打不过洋人,还能靠谁呢?中国人的自豪和自尊被击的粉碎,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由蔑视和敌对变成了畏惧和奉承,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崇洋媚外。

为了苟延残喘,清朝庭作了一些三心二意 肤浅的改革;许多汉人目睹了清政府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革命成了国家的唯一希望。结果革命的脉搏加快了,加速了清王朝于1911年覆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