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丨菏澤日報刊發的《書記的耳光》頻被人民日報客戶端等央媒轉發!

夜读丨菏泽日报刊发的《书记的耳光》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央媒转发!

7月3日,菏澤日報文學副刊(5版)《曹風》刊發了一篇文章:《書記的耳光》。該文作者為曹縣廣播電局原局長王澤坤,筆名天闊,回憶他38年前跟隨原菏澤地委書記周振興到曹縣韓集“紅三村”,看望83歲革命烈士劉齊濱的遺孀伊巧雲的一段真實經歷。周書記面對曾對革命做過巨大貢獻身患重病的烈士遺孀想吃半碗肥中帶瘦的肉,自感慚愧,扇了自己一記耳光。文章感情真摯,催人淚下。

夜读丨菏泽日报刊发的《书记的耳光》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央媒转发!

《書記的耳光》通過菏澤日報官網中國菏澤網上線後,引起了巨大社會反響。7月5日,這篇文章被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部官方微信“學習小組”加編者按轉發,文章閱讀很快達到了10萬+,讀者紛紛留言;7月6日,人民日報客戶端、《半月談》官方微信也做了轉發。人民日報客戶端加編者按以《書記的一記耳光》轉發後,4個小時點擊閱讀量達到了100萬,評論上千條。截止發稿,人民日報客戶端閱讀量已近170萬。廣大網友紛紛留言稱讚人民的好書記,希望我們每一名黨員幹部能有信心有機會有能力去實現為人民服務的理想和抱負。

夜读丨菏泽日报刊发的《书记的耳光》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央媒转发!
夜读丨菏泽日报刊发的《书记的耳光》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央媒转发!夜读丨菏泽日报刊发的《书记的耳光》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央媒转发!
夜读丨菏泽日报刊发的《书记的耳光》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央媒转发!

一篇不足千字的短文,緣何引發中央級媒體的頻頻關注,緣何讀後讓眾多國人淚流滿面,來看看“人民日報客戶端”,“學習小組”、《半月談》官方微信讀者的評論、留言,您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以下是“人民日報客戶端”文後讀者的評論:

夜读丨菏泽日报刊发的《书记的耳光》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央媒转发!
夜读丨菏泽日报刊发的《书记的耳光》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央媒转发!夜读丨菏泽日报刊发的《书记的耳光》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央媒转发!
夜读丨菏泽日报刊发的《书记的耳光》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央媒转发!夜读丨菏泽日报刊发的《书记的耳光》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央媒转发!
夜读丨菏泽日报刊发的《书记的耳光》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央媒转发!夜读丨菏泽日报刊发的《书记的耳光》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央媒转发!

以下是“學習小組”文後的留言:

夜读丨菏泽日报刊发的《书记的耳光》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央媒转发!夜读丨菏泽日报刊发的《书记的耳光》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央媒转发!
夜读丨菏泽日报刊发的《书记的耳光》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央媒转发!夜读丨菏泽日报刊发的《书记的耳光》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央媒转发!
夜读丨菏泽日报刊发的《书记的耳光》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央媒转发!夜读丨菏泽日报刊发的《书记的耳光》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央媒转发!

以下是“半月談”文後的留言:

夜读丨菏泽日报刊发的《书记的耳光》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央媒转发!夜读丨菏泽日报刊发的《书记的耳光》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央媒转发!
夜读丨菏泽日报刊发的《书记的耳光》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央媒转发!夜读丨菏泽日报刊发的《书记的耳光》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央媒转发!

“熱淚盈眶”“催人淚下”“淚流滿面”,“感人至深”“震撼心靈”“感人肺腑”……看著這一系列的留言、評論,您也就明白這篇文章為什麼會引發千萬國人的共鳴,又會被中央級媒體轉載了。

之所以“淚流滿面”,是因為文章的現實意義已觸及每一個閱讀者的心靈深處。正如一位微友評論:“事小暖人心,巴掌醒後人!”

夜读丨菏泽日报刊发的《书记的耳光》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央媒转发!

原中共菏澤地委書記周振興同志 資料圖

【學習小組按】

“我永遠不會忘記梁家河,永遠不會忘記父老鄉親,永遠不會忘記老區人民。

當年離開梁家河的習近平,把心留下了,他說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這裡,七年的知青歲月,將人民情懷深深烙在他的心裡。

“中南海要始終直通人民群眾,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腦中。”2016年,習近平在江西調研,貧困戶張成德的老伴拉著總書記的手激動地說:“感謝您來看我們,您可是國家的當家人啊。”而他接過話茬說:“是人民當家作主,我們是人民的勤務員,幫你們跑事的。”

“為人民服務!”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而對照來看,有些黨員、領導幹部做得還不夠好。今天小組推薦7月3日《菏澤日報》文章《書記的耳光》,供組員們閱讀並學習。

夜读丨菏泽日报刊发的《书记的耳光》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央媒转发!

這是一件令我記憶了幾十年的事件,每每想起,都令人心潮激盪。

改革開放初期的一個仲春時節,我作為電臺的記者,有幸隨時任中共菏澤地委書記周振興同志到曹縣革命老區曹縣韓集公社紅三村看一位楊得志將軍當年的老房東、老共產黨員伊巧雲老人。隨同的有時任曹縣縣委書記、武裝部部長等6人。

到韓集後,周振興書記沒在公社和村委停留一步,直奔伊巧雲老人家中。此時老人已重病在身,當週振興握住老人枯瘦的手問老人還有什麼要求時,伊巧雲老人猶豫了一下,說“就是想吃半碗肥中帶瘦的豬肉。”說完,老人又後悔了,用另一隻手拍打著周振興的手背:“也就是這麼一想,周書記別當事。”歷來以雷厲風行、低調工作作風著稱的周振興,一下子淚流滿面。他雙手握住老人的雙手:“怪我,怪我們啊,老人家,對不起您。”他抹了一把臉,回身掏出自己衣袋中的一沓錢,遞到趕來的公社書記手中,縣、公社領導紛紛掏自己的衣袋,被周書記一把按住了。無用言說,老人當天就吃上了肥中帶瘦的肉。

隨後,周書記回到縣城參加了縣委的一個彙報會。會上他眼含熱淚地講了一段話,“伊巧雲老人今年83歲,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她犧牲了丈夫和三個孩子。抗戰時期,在抗戰堡壘紅三村,在做楊得志將軍房東時,為接待來往的將士,她曾一天做過9頓飯,為讓將士吃飽吃好,她變賣了家中所有值錢物件和孃家陪送的嫁妝。現在,在我們領導下,生重病了,竟吃不上半碗肥中帶瘦的肉。同志們,我們還有臉當他們的書記嗎?”說著,周書記突然抬手扇了自己一個耳光,說,我們這些大大小小書記的臉還叫臉嗎?

這一記耳光打得是那樣清脆,話說得那樣沉重。坐在他身旁的縣委書記一下俯在桌上,低聲哭出聲來。

“周書記,該打的是我,是我,請地委處理我。”一時間,所有與會人員都低下了頭。收起了原先準備好的各自工作成績的彙報稿。

時間已過去38年,可週書記那一記耳光至今迴盪在我的耳畔。現如今,這些老領導早已退出領導崗位,但他們那種為小事的自責,為黨、為國、為民的擔當,樹起了一代共產黨幹部的風範。

願那一記清脆的耳光,能扇去層層不實的政績觀和種種官本位的自尊盲從。

作者/天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