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11│北大金融课:贪婪、恐惧是人的本性(三)

为你精读《北大金融课》的第11篇文章

关注,回复“北大”,完整阅读

第五章

关于理性的财经常识

四 纳什均衡:金融生活中的非最优选择

纳什均衡理论指的是: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个人最优策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他人的战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

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组成。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

纳什均衡,从实质上说,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

纳什均衡达成时,并不意味着博弈双方都处于不动的状态,在顺序博弈中这个均衡是在博弈者连续的动作与反应中达成的。纳什均衡也不意味着博弈双方达到了一个整体的最优状态,以下的囚徒困境就是一个例子。

假设有两个小偷A和B联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不同的两个房间内进行审讯,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警方给出的政策是:

如果一个犯罪嫌疑人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赃物,于是证据确凿,两人都被判有罪;

如果另一个犯罪嫌疑人也作了坦白,则两人各被判刑8年;

如果另一个犯罪嫌疑人没有坦白而是抵赖,则以妨碍公务罪(因已有证据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减刑8年,立即释放;

如果两人都抵赖,则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的偷窃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将两人各判入狱1年。

对小偷来说,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1年。

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首先应该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事双方都会怀疑对方会出卖自己以求自保;其次才是亚当·斯密的理论,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进行选择。

这两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盘算过程:假如他坦白,我抵赖,得坐10年监狱,坦白最多才8年;他要是抵赖,我就可以被释放,而他会坐10年牢。

综合以上几种情况考虑,不管他坦白与否,对我而言都是坦白了划算。两个人都会动这样的脑筋,最终,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结果都被判8年刑期。

因为两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选择了招供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从而均被释放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8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首先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

但是,我们可以从“纳什均衡”中引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

当然,“纳什均衡”虽然是由单个人的最优战略组成的,但并不意味着是一个总体最优的结果。

如上所述,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

从这个意义上说,“纳什均衡”提出的悖论实际上动摇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石。同时,它也提示我们: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

实际上,如果上述两个囚徒能够串供进行合作,那么他们一定会选择都抵赖从而只因私入民宅罪被判1年,当然,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警察才对他们隔离审查从而获知了事实真相,对囚徒而言最有利的合作的结果才没有出现。

“纳什均衡”描述的就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在现实中非合作的情况要比合作情况普遍,所以“纳什均衡”是对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合作博弈理论的重大发展,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革命。

今天,“纳什均衡”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尤其在进行制度分析时,我们可应用它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一种制度(体制)安排要发生效力,必须是一种纳什均衡。

精读11│北大金融课:贪婪、恐惧是人的本性(三)

五 金融家不会告诉你的金融陷阱

投资市场上经常会有各种消息、预测甚至谣言,因为股市是个变幻莫测的地方,出现任何情况都是有可能的。

而普通小投资者特别是投资新手由于对股市行情没有把握,自然对各种消息都非常敏感,一有风吹草动就贸然作出买进或卖出的投资决策,往往因此吃亏。

实际上,股市上的各种消息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更可怕的是,如果市场传闻是某些人刻意制造的,那么盲目相信的人必将成为牺牲品。

通常一些重大消息对于股市的影响大多在事前已形成,而小投资者却无法证实其可靠性,等该消息被证实时,即使股市有一些波动,也会很快平静下来。

了解金融市场上的陷阱,有助于我们提高风险意识,理性防范。

在投资上

很多陷阱都有相似的伎俩

1,告诉你能“一夜暴富”

“一夜暴富”是某些人的心中所想、梦中所求,骗子们就迎合了人们这种心理,制造各种诱人暴富的所谓“投资”项目,并配以鲜活的案例,从而达到请君入瓮的目的,绝大多数的投资陷阱都有这一特点。

2.告诉你“零风险高收益”

“零风险高收益”这句话听起来很可笑,但它却迎合了很多人迅速发财致富的心理。骗子们正是顺应这部分人的需求,制造出所谓“零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比如炒股软件、林业托管等。为了增加这些项目的可信度,他们有时候会在项目中引入第三方“担保”,从而让投资者彻底放心,而担保人表面上是某某担保公司,实际上就是他们自己。

3.先给你点“甜头”

骗子们利用人们幻想赚“快钱”的心理,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让投资者获得“收益”,从而消除投资者的疑虑,增强投资者的信心,诱使投资者敢于“倾囊而出”。比如,一些非法集资、黑基金都是如此。

4.披上合法的外衣

骗子们大都为自己的项目披上合法的外衣,从而提高投资者的信任度。比如托管造林陷阱就极力宣传“托管造林”模式是响应中央号召,是国家鼓励社会主体参与林业建设和投资的新模式,欺骗投资者。

5.虚张声势

骗子们大都对自己进行过度包装,经常以“大公司”“集团公司”的面目出现,号称注册资本数千万或上亿,业务涉及多种产业,他们还租用高档写字楼,开着高档汽车,其目的是骗取投资者的信任。

6.告诉你是创新项目或海外项目

创新项目意味着前无古人,投资者没有地方去调查和比较,难以获得充分的信息。海外项目也是一样,普通投资者根本无从查询,骗子们想说什么就是什么。

精读11│北大金融课:贪婪、恐惧是人的本性(三)

要想不入投资陷阱,首先要学会以怀疑的态度面对任何投资机会。在面对一个非常诱人的投资项目时,先问自己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有这么好的事情,他们为什么自己不干?难道天上真会掉馅饼吗?

第一问:是什么人卖给我产品?这个人有信誉吗?我们这里说的人是“法人”,就是我们常说的公司、企业。除了政府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对其他的“法人”都不能轻信。

第二问:他拿我的钱干什么去了?有人监督资金使用吗?他靠什么赚钱?我们希望有“有公信力”的机构监督资金的使用;拿我钱的人要有合法的赚钱途径,还要有赚钱能力,否则我就不可能赚钱。

第三问:我买到了什么?我赚什么钱?我赚钱有保证吗?我能否赚钱首先取决于他能否赚钱,其次取决于他能不能分给我钱。

第四问:投资收益率合理吗?过高的投资收益率基本上都是不可信的,比如每年30%以上。你要问自己:他靠什么赚这么多钱?

第五问:我一旦不想要这个产品了,能卖出去吗?这是要解决投资的流动性问题,要是卖不出去可就砸手里了。

第六问:如果产品卖不出去,我能留着自己用吗?这是投资的底线,最起码产品还要有使用价值,否则这笔投资就赔到底了。

在考察任何一个投资项目时,都应当问自己这六个问题,如果某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就要慎之又慎,如果有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就一定不能进行投资。

当然,为了正确回答上述问题,要进行一些调查研究,收集一些资料,作为决策的依据。最后,真诚希望大家能够提高警惕,远离投资陷阱,别让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投资陷阱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它们的目的不外乎诱惑渴望飞速投资致富的人。虽然投资陷阱花样多,不过任它怎么乔装改扮,在有眼力的投资者面前,它们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只要识破投资骗人的这些伎俩,就会让你的投资少走一些弯路。

因此,巴菲特提醒广大投资者:不要相信任何预测,不接受任何内幕,依靠自己的独立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

精读11│北大金融课:贪婪、恐惧是人的本性(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