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狀閃電》不是《三體》前傳, 是對靈魂的「科學解釋」

《球狀閃電》不是《三體》前傳,  是對靈魂的“科學解釋”

讀完劉慈欣的《球狀閃電》,印象最深的兩條:

1,不像外界所傳,這根本不是《三體》前傳;

2,這有可能是關於這個世界靈魂與鬼的最科學解釋。

看完《三體》再看《球狀閃電》,說實話,是有些失望的。

不過,這個失望建立在《三體》太宏大、太壯闊、腦洞太深的基礎上。

《球狀閃電》發表後,雖然在外界影響不大,但科幻圈子裡反響還不小,不過一直沒有機會看。

想象中,以為是描寫雷電武器的小說,情節無非是找尋閃電、製造閃電、打敗反派之類,卻沒想到內容如此別具一格。

如果回到發表的當時,《球狀閃電》這個故事腦洞也夠大的。

故事從主人公的父母被“球狀閃電”燒成灰燼說起。

《球狀閃電》不是《三體》前傳,  是對靈魂的“科學解釋”

因為這場家庭變故,主人公開始研究“球狀閃電”,發現它並不是像雷電那樣的放電現象,而是空間中本來就存在的一種結構,只是被電火花引燃了而已。

著名物理學家丁儀參與進來,進一步研究,發現這個結構居然是“宏電子”。

通常,電子是屬於微觀世界的,是組成物質的基本顆粒,人們根本看不見。

宇宙就是這麼奇妙。

肉眼可見的宏大的電子帶電之後,就變成了恐怖的“球狀閃電”。

不同的宏電子,變成球狀閃電後的攻擊特點也不一樣。

有的只對人體起作用,把人燒成了灰燼,其他什麼都沒事。像主人公的父母就是被這種“球狀閃電”殺死的。

有的則只攻擊電子產品,有的只攻擊纖維製品,等等。

《球狀閃電》不是《三體》前傳,  是對靈魂的“科學解釋”

而且,即使針對一種物體,攻擊的方式也遵循一定原則。比如,主人公的導師張彬,他妻子被球狀閃電殺死了,日記本每隔一張燒燬一張,非常整齊規則,就像電腦設計好的一樣。

研究者收集了各種各樣的、可以攻擊不同物質的宏電子,研製了可以發出球狀閃電的“機關槍”。

很快,球狀閃電武器就派上了用場。

一個極端組織綁架了一群孩子做人質,控制了核武器。

軍方沒有其他辦法,只好把裡面所有的人消滅。因為極端組織的條件無法滿足,即使滿足了,也會帶來更為沉重的代價。

球狀閃電帶著尖利的呼嘯“飄”過去,穿透了牆壁等一切阻攔,安安靜靜地把裡面的人質和被劫持的孩子燒成了灰燼。

是的,很迅速、很安靜。

《球狀閃電》不是《三體》前傳,  是對靈魂的“科學解釋”

讀到這一幕的時候,我點不忍。

不過,劉慈欣一向如此,在描寫人類的苦難和境遇時,筆調一向非常冷漠、殘忍。

哦,球狀閃電的攻擊也剩下了一點東西:一個孩子的一隻小手。

這次成功的應用,球狀閃電武器由此獲得了大力支持。

不過,在與敵國爆發戰爭後,球狀閃電武器的攻擊失去了效果。

原因有兩條:

第一,因為它的原理是放大了無數倍的電子,所以受到磁場干擾很大。

第二,注意,最重要的腦洞就在第二條。

也因為球狀閃電是宏電子,所以要遵守量子力學。

《球狀閃電》不是《三體》前傳,  是對靈魂的“科學解釋”

量子力學有一個著名的理論:測不準原理。

在經典物理學中,一件事情是確定無疑的。你彎弓射出一枚箭,只要瞄準,無論看與不看,都會確定無疑地飛向目標。

而電子不是。

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有沒有人在旁邊觀測,是一個重要變量。

換句話說,觀察粒子這個動作本身,就會帶來粒子運動的變化。

在沒有觀察者時,粒子運動是一團“概率雲”;只有在觀察時,粒子運動才確定下來,變成觀察者看到的樣子。

這正是著名的“薛定諤的貓”所揭示的:在沒有觀察之前,貓處於生與死的疊加狀態。

《球狀閃電》不是《三體》前傳,  是對靈魂的“科學解釋”

“球狀閃電”武器受量子力學的支配,必須有觀察者才能準確命中目標。

一次試驗時,在沒有我方觀察者的情況下也命中了目標,研究者便推測,可能有敵方的衛星在偷窺。

戰爭中“球狀閃電”武器襲擊的失敗,說明了這一點。

這次襲擊,是女主角林雲強烈要求的。

失敗也給這位美麗、堅強、固執,對暴力美學情有獨鍾的女子以致命一擊。

失敗使國家陷入極為被動的局面。

轉機出現在發現“球狀閃電”宏原子核之後。

同宏電子一樣,宏原子核也是可見的,一條不斷舞蹈著的弦。

林雲等人制定了一個瘋狂的計劃:讓宏原子核相撞。

為了避免出現毀滅性後果,林雲的父親林將軍竭力阻止,不惜用球狀閃電武器攻擊自己的女兒。

最後的結果,宏原子核相撞,造成了方圓三千公里電子芯片的毀滅,歷史倒退幾十年,敵國震懾退縮,我方勝利。

《球狀閃電》不是《三體》前傳,  是對靈魂的“科學解釋”

而林雲還有幾位追隨她的軍官,也被“球狀閃電”消滅。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原本已經化為灰燼的林雲出現,向父親訴說了自己痴迷暴力、痴迷武器的心路歷程。

同時,一直以來伴隨主人公的“靈異”事件謎底揭曉。

比如,他的父母明明已經死了,當他闊別兩年回家時,家裡沒有灰塵,原本倒扣的杯子翻轉了回來。

比如,試驗場中,“球狀閃電”殺死了很多牛羊,他在半夜聽到了羊叫。

再比如,內存條被“球狀閃電”銷燬,本來不可能開機的電腦突然開機了……

原因還是在於:量子力學。

被“球狀閃電”毀滅的人和物,同樣進入了量子態,成為“概率雲”的存在。

《球狀閃電》不是《三體》前傳,  是對靈魂的“科學解釋”

在一定的概率下,他們或它們會重新成為之前的樣子,只是在人看到時,重新坍縮成概率雲。

就像那根內存條,在人們注意不到它時,變成了原來的樣子,並且使電腦開機。

不過,當人們拆開機箱去看它時,原來的地方立即空空如也——它又坍縮了。

看到這裡,我就忍不住在想,我們所說的靈魂或者鬼魂,是不是以這種方式存在於地球上?

我們能感受到這種能量,甚至能感受到它的氣息、它的聲音,一旦看到,它就會坍縮,失去了蹤跡。

所以,到現在我們都沒有真正見到過靈魂,但我們總是聽到關於靈魂的傳說。

《球狀閃電》不是《三體》前傳,  是對靈魂的“科學解釋”

小說最後的處理很讓人欣慰,儘管林雲成為了量子態,但畢竟生活在另一個世界中,甚至有時能夠看到她。

主人公一直暗暗喜歡林雲,只是沒有勇氣表達。

有一天,他在丁儀那兒看到了一張照片,穿著少校軍裝的林雲跟一群孩子們在一起玩耍,每一張臉上都洋溢著笑容,只是,一個孩子失去了一隻小手。

《球狀閃電》不是《三體》前傳,  是對靈魂的“科學解釋”

如果說《球狀閃電》與《三體》有什麼聯繫的話,一是丁儀這個人物,不過他經常在劉慈欣的作品中出場,不只是《三體》;二是通過一個科學理論開始宏大想象,展開故事,用冷靜筆觸寫殘酷故事,從這裡已經看到了他寫作風格的形成。

當然,這只是一個長一些的中篇,沒有上升到描寫一個文明、一段興衰的高度。而《三體》實現了這一點。這正是一篇真正科幻小說應該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