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包子須有蔥味而不見蔥——包子雜談

話說宋朝有個廚娘,很有巧思,而且烹調治廚方面,也力求精益求精。有一天,某達官品了她的一桌酒菜之後,便給她出了道難題——肉包子須有蔥味而不見蔥,能辦到否?廚年沉思片刻,說可以。

第二天,該官家再來時,廚娘就端出了一屜包子。官家一嘗,嘿,果然是有蔥味而不見蔥。問她何以致此?廚娘說,說穿了不稀奇,包子上籠以前,每個包子上都插一根蔥在裡面,等蒸好後將蔥拔去,便有蔥味而不見蔥。

在中國,包子是一種古老的傳統麵食,源起於四川,相傳是由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掐指算來也有1800多年的歷史。但包子這個名稱的使用則始於宋代,在《燕翼詒謀錄》中有這段:“仁宗誕日,賜群臣包子。”另有包子的註解是:“即饅頭別名”。饅頭之有餡者,北人謂之包子,意思是說饅頭沒有餡,包子有餡,一般是用麵粉發酵做成的,大小依據餡心的大小有所不同,最小的可以稱作小籠包,其他依次為中包、大包。常用餡心為豬肉、羊肉、牛肉等,以及豆腐素菜,甚至蛋黃芝麻等。

做包子出名的,在天津有“狗不理”,是中華老字號,是天津“三絕”之一(另兩絕是十八街麻花和耳朵眼炸糕)。外形上很講究美觀,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不少於15個褶。

肉包子須有蔥味而不見蔥——包子雜談

天下聞名的狗不理包子店內景

肉包子須有蔥味而不見蔥——包子雜談

狗不理包子

據說創始人高貴友(1831年出生),小名叫狗子,當時的直隸武清人。14歲時,到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夥計。狗子確實聰明好學,三年滿師後就獨自開了家德聚號,專營包子。由於手藝好,做出來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生意十分興隆。來吃包子的人越來越多,狗子忙得顧不上招呼客人,所以吃包子的人都說“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得了“狗不理”這麼個名號,真可謂得來全不費功夫。

若干年前,無鬼與劉天兄去天津公幹,專程去了趟“狗不理”總店。點了幾類包子,另加幾碟菜餚。總體評價,首先是貴了。但這無可厚非,畢竟是赫赫有名,我們做黃口小兒時便不絕於耳的這麼個小吃名,貴是它自然而然的身段,它不拿捏誰拿捏?可惜的是,幾屜包子吃下來,還有個深刻感受是——盛名之下難符其實,這恐怕也不只是無鬼個人的感慨。神壇上的“狗不理”,我們南方人真的是難得理會,因為在杭州吃不到它。

在中國包子界,杭州也出了個名角,叫甘其食。如果說,“狗不理”這個品牌大號來自於民間,帶著市井氣息與諧趣,那麼“甘其食”則很有書卷味和貴族氣質。

肉包子須有蔥味而不見蔥——包子雜談

杭州的甘其食店面

肉包子須有蔥味而不見蔥——包子雜談

甘其食肉包子

這個名號居然來自老子的《道德經》,所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這是老子在教導我們生活哲學,要吃得飽,吃得香,要把日子過舒服了。甘其食前幾年在杭州非常有名,號稱這是最受杭州市民喜愛的鮮汁肉包,創立於2009年。無鬼雖然久聞“甘其食”大名,但直到有一天,在街上看到才知原來是甘其食原來是包子,花下幾塊大洋買了幾個品嚐之後,感覺略有幾分偏甜,再一次生出“盛名之下難符其實”的感慨。倒是南京綠柳居清真食品店吃到的素菜包,清鮮可口,有大家風範,且十分接地氣。

話說無鬼有個同姓大廚朋友,去年退出了大酒店的股份,在杭州拱墅萬達廣場附近開了間“包子當家”。那夜我自帶美酒與之餐聚。肉包、菜包、豆腐包,三大類包子無鬼都品了品,確實好吃,菜鮮肉味乃至豆腐鮮,樣樣到位,無鬼大為點贊。

肉包子須有蔥味而不見蔥——包子雜談

包子當家店鋪

肉包子須有蔥味而不見蔥——包子雜談

店內景

肉包子須有蔥味而不見蔥——包子雜談

看著就好吃的無名包子

徐大廚遺憾自家的包子沒有品牌,我隨口奉送“梅城派”——他是建德人,建德古稱嚴州府,梅城即梅花城是嚴州府城的雅稱,古韻雅氣十足。而嚴州被認為是潛龍所在地,其制故與南京北京同 ,所以這一帶有“天下梅花兩朵半”的俗諺。所以,若將包子叫做梅城派,自有劍俠豪邁之氣,更有笑傲江湖的英雄氣概。用此三字做品牌好處有三:其一,似召告天下,我家包子,自有秘籍,自有門派。其二,指出這包子有出處,乃有“包子龍頭”的意涵,多麼好的暗示;其三,pie,漢音派,英語是餡餅的意思。對於老外而已,包子不就是中國派嗎?因此,取梅城派,早早埋下走向國際市場的草蛇伏線。

肉包子須有蔥味而不見蔥——包子雜談

梅派創始人

徐大廚聽得“梅城派”三字笑了,無鬼知道了,梅城是地名,可能註冊通過不過,那麼,徐大廚你看這樣好不好,拿掉“城”字,直接變成“梅派”——哈哈哈,就當我是喝了點小酒唱京劇——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憑陰陽如反掌保定乾坤。——哈哈哈,空談助消化,梅派包子想來也並不理想,獨步江湖,哪能沒有門派呢!

撰文:徐無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