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宏观固收:6月24日降准点评

为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8年7月5日起,下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根据央行在答记者问中的表述,本次定向降准释放流动性约7000亿元。

1、6月以来,货币政策宽松程度边际加大

自2018年年初以来,央行已经屡次加大中长期限流动性的投放,其中包括:1月份的定向降准、一季度的MLF超量续作、PSL投放加大、4月份降准置换MLF、6月份再次超量投放MLF等。进入6月份,央行的多次操作已表现出比前期宽松程度边际上进一步加大,除本次降准以外,MLF超量投放也已经达到4035亿;价格方面也未跟随美联储进一步上调公开市场利率。

2、货币与监管方向相左,宽货币不等同于宽信用

2018年货币层面的宽松推动金融市场流动性明显改善,短端利率在年初下行明显,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实体流动性异常紧张,社融持续低位,企业层面再融资明显收紧,当中最为显著的是影子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骤然下降。这种金融松而实体紧的格局较为特殊,信用的收紧的压力也并非源自于央行货币供应一端,主要是来自于监管层面从金融内部去杠杆转向实体经济去杠杆。其实从年初至今,不断放松的货币与持续高压的监管政策方向上就一直分歧明显,在目前的政策组合下,不论是增加信贷额度还是降准支持债转股项目,都难以对冲影子银行收缩的缺口,因此本次降准对于“稳增长”“宽信用”的刺激作用相当有限。

3、降准目的仍在于防风险

除央行在答记者问中表述的配合实体经济去杠杆、债转股、改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以外,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防止去杠杆出现的“债务-通缩”风险。已持续半年的实体经济去杠杆,对实体经济极度紧张的融资环境,已经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出现了明显下跌,不管是在信用债市场还是股票市场已都有较为明显的体现,而大量国际经验显示去杠杆过程中资产价格的下跌易加剧金融风险,从目前的情况看,去杠杆的方向不会有明显转向,同时年内进一步降准也依然为大概率事件。

4、本次降准对于流动性的改善要明显强于4月份

4月份降准后,资金市场不仅没有出现宽松反而有所收紧,但这并非意味着降准对流动性的改善作用不强。从结构当中看,央行解冻准备金只是影响流动性供给众多因素的一部分,二季度初降准的背景是4月、5月连续两个月的财政缴税高峰,从数量上看两个月财政一端合计回笼流动性超过万亿,远超过央行当时降准所释放的规模,因此当时降准后流动性供给反而是季节性下降的。而6月份这次明显不同的是,本身降准释放7000亿左右的流动性,同时MLF本月净投放资金规模也达到4000亿以上,而下周还将进入季末财政支出的时点,预计多重因素将推动超储率显著上升。

综合来说,本次降准基本在市场预期之内,而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相对冲,主旨仍在防风险,实体去杠杆只可能阶段性放缓,紧信用的方向不会有根本的改变。这个时点的降准对于流动性的改善远大于信用扩张的刺激,在央行不跟随美联储加息上调逆回购利率的情况下,我们对短端资金利率中枢下修至2.6%附近,近期以存单为代表的中期流动性利率已见顶,而中长期限流动性的投放加大也将进一步推动资金曲线平坦化。对债券市场来说,利率债和中高等级仍然是更为有利的配置品种,信用风险的爆发是去杠杆的必然结果,除非在路线上宣告结束,否则仅政策的呵护下半年依然难有太明显的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