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檢察院設到老百姓家門口

把檢察院設到老百姓家門口

檢察官在長途汽車站向群眾發放宣傳資料。資料圖

把檢察院設到老百姓家門口

李雲檢察長(左一)向來賓介紹“老百姓家門口的檢察院”。資料圖

把檢察院設到老百姓家門口

“百姓檢察”入口。資料圖

原題:把檢察院設到老百姓家門口

湖北當陽檢察機關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李雲希望,通過實實在在地推進“老百姓家門口的檢察院”這項工作,能使其成為維護一方平安的“穩定器”、化解矛盾糾紛的“減壓閥”、服務保障民生的“工作站”

法治週末特約撰稿 戴小巍 梁豐婷

“我對檢察官有話說”;“我對公安有意見”;“我對法院有意見”;“我對行政機關有意見”;“我對看守/監管有意見”……打開湖北省當陽市人民檢察院微信公眾號上的“百姓檢察”頁面,一排通俗易懂的服務入口取代了常見的“控告申訴”“舉報”等窗口,一目瞭然。

當陽是湖北省宜昌市下轄縣級市,位於著名的三國古戰場——錦屏山下。

今年以來,為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法治週末記者瞭解到,當陽市人民檢察院投入100多萬元開發專用軟件平臺,融入各項檢察業務,讓“老百姓家門口的檢察院”成為強化法律監督、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智慧平臺。

截至6月上旬,當陽市檢察機關通過該平臺,共收到有效舉報投訴15件,已辦結11件,不僅為群眾訴求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務,也有效宣傳了檢察工作,展示了檢察形象。

接通“檢群”工作的末梢

“過去我們有檢察官下鄉,村民一聽是檢察院的,還以為是檢查身體的。”講起這個令人哭笑不得的“段子”,當陽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李雲頗為感慨。在他看來,過去檢察院在群眾中的“神秘外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的發揮。

目前,我國公安機關、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機關通常都在基層分別設有派出所、人民法庭和司法所,而檢察院是唯一沒有在基層鄉鎮街道設立常設派出機構的政法機關,相應地少了最貼近人民群眾的窗口。

法治週末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各地檢察機關都在探索在基層設立檢察室、檢察服務站或工作站,通過公眾開放日、檢察巡迴服務車、巡迴辦公等形式解決群眾的需求,並初見成效。但由於這些並非常設機構,人員配備並不固定,加上各種工作機制之間缺乏有機的整合和銜接,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際效果。

2017年,當陽市人民檢察院創新提出了“三延伸”“三深入”“三貼近”工作模式,先後在當地10個鎮(街道)設立檢察服務站,在50所中小學設立青少年法律關愛中心,在16家重點企業設立企業法律維權服務崗,採用掛牌、走訪、宣講、回訪等方式,推進法律監督向鎮(辦事處)、向校園、向企業延伸。

“時間經常不湊巧,有時我們檢察官去了,要反映問題的群眾卻沒有來。”李雲告訴法治週末記者,當陽市地處鄂西山地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一些偏遠地區的群眾即使要到鎮上或街道辦的服務站反映情況,也得走上十幾裡山路,更不用說到市裡的檢察院來。

2018年4月,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到湖北省檢察機關調研時強調,檢察機關要在法律監督主業上,提供滿足人民群眾各方面需求的豐富的檢察產品。

為接通服務群眾的“末梢”,當陽市人民檢察院也開始了進一步的探索:聘請專業公司開發群眾工作線上平臺,以微信公眾號中“百姓檢察”的窗口呈現,並於今年3月5日正式上線。

“讓群眾專門裝個APP太麻煩,我們乾脆就把這個平臺直接放到微信上,掃一掃就能進去。”李雲認為,作為群眾工作平臺,就是要將入口直接推送到“老百姓家門口”,讓群眾更樂於接受,更容易“找到檢察官”。

後臺數據顯示,系統上線不到一個月,“當陽檢察”微信公眾號的粉絲從350人增長到4800多人,最多的一天淨增粉絲673人,當月即收到群眾舉報投訴9件。

掃掃二維碼,張奶奶不再奔波

“小王啊,聽說我那個被騙錢的案子轉到檢察院了,我想去問問錢還要不要得回來,你曉不曉得檢察院怎麼走啊?”5月的一天,當陽市玉陽街道東門樓社區的張奶奶來到社區居委會,向網格員小王詢問檢察院的新地址。

張奶奶是當陽市人民檢察院正在辦理的集資詐騙案的受害人之一,被騙走了一輩子攢下的辛苦錢。幾個月來,年邁體弱的張奶奶為了這案子來回奔波,早已疲憊不堪。

“張奶奶,您還不曉得吧,我們社區也有檢察院了。”小王指著辦事大廳裡的顯示屏說,“只要用手機掃一掃上面的二維碼,您就能直接找到檢察官了。”

在小王的幫助下,張奶奶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加了“當陽檢察”微信公眾號,將自己的訴求用語音發給後臺,不久後便得到辦案檢察官的回應。

為了讓群眾儘快瞭解該平臺,當陽市人民檢察院除了積極開展線上推廣,還在該市行政服務中心、人社部門、各鎮處和社區的群眾服務大廳、客運站、大型企業、重點學校的食堂及活動中心安裝了22處顯示屏,開展現場宣傳。

“如果您的身邊正在發生破壞生態環境、毀壞林地資源、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等侵害公益的事件;如果行政執法機關、偵查機關、審判機關等不正確履職損害了您的合法權益,請掃一掃‘老百姓家門口的檢察院’為您提供法律幫助。”6月6日,記者在當陽市長途汽車站看到,候車大廳裡一塊大屏幕左側顯示著上述這段話,並附有二維碼。同時,屏幕中還循環播放著形象展示專題片,介紹檢察職能,演示平臺使用方法,不時有旅客駐足觀看。

“電子屏掛在這裡後,有的旅客很好奇,不少人拿手機掃二維碼,可能是真有需要。”當陽市客運站站長朱玉萍告訴記者。

記者在“當陽檢察”微信公眾號的“百姓檢察”頁面看到,“我對公安有意見”“我對法院有意見”“我對行政機關有意見”等服務窗口下,分別標註了對應的“偵查監督部”“公訴部”“民事行政檢察部”等檢察院內設機構,點進去就會顯示該部門職能,以及從檢察長、副檢察長到員額檢察官、書記員等相關工作人員的名字,用戶選擇相應部門和人員,即可直接留言或上傳文稿、圖片、音視頻等資料。

“我們的目的,是讓老百姓足不出戶就能實現與檢察官的點對點聯繫、交流,免受奔波之苦。”李雲說。

“目前,我們已通過這個平臺收到15件群眾反映的事項。接到反映後,我們通常會在1個工作日左右回覆,並及時反饋後續處理情況。”6月7日,當陽市檢察院控申部負責人靳曉紅向法治週末記者展示了後臺的“智慧控申受理信息表”和“控告申訴事項審批表”。

靳曉紅告訴記者,控申部門管理員每天將留言信息、文件資料登記整理後,報給分管檢察長和檢察長,由檢察長籤批給相關責任人承辦,並由控申部門將承辦情況告知反映問題的群眾。

“除了法律諮詢外,主要是反映損害公共利益、破壞環境資源等線索,還有的要求檢察機關監督執法部門立案、監督法院執行判決等。”靳曉紅說。

4月的一天,當陽市民汪某通過“百姓檢察”平臺反映稱,去年8月,租住其房屋的張某因感情糾紛,半夜在客廳裡點火焚燒衣物,造成房屋起火,過火面積達20多平方米。汪某稱,火災造成自己房屋和財物損失20餘萬元,公安機關沒立案,希望檢察機關進行監督。

當陽市人民檢察院偵查監督部收到汪某提供的材料後,經過審查認為租客張某涉嫌犯罪,便向公安機關送達了《要求說明不立案理由通知書》。

當陽市公安局收到通知書後,於5月16日對張某放火案立案偵查。

收到立案消息後,當陽市人民檢察院偵查監督部業務主任楊峻峰專門給汪某打電話,告知處理情況。等了大半年,案子終於有了下文,汪某非常高興,再三對檢察官表示感謝。

除了要求立案監督,還有跨省找人和問案的。5月的一天,一位遼寧的女士在“百姓檢察”平臺上留言稱,聽說其家人因涉案,被關押在當陽市看守所已有好幾個月,家鄉的老人很惦記,希望能瞭解案件進展情況。收到留言後,當陽市人民檢察院立即安排承辦人作了回覆,以免家屬千里迢迢來回奔波。

李雲坦言,大家最初也有過擔心,啟用這種開放式的線上平臺,容易收到很多無效甚至虛假、垃圾信息,導致疲於應對。好在事實證明,如今老百姓對檢察工作還是有一定了解的,“我們收到的大部分信息還是挺有針對性的”,李雲對此很欣慰。

檢察長出馬“修復”企業信用

通過當陽市人民檢察院“百姓檢察”平臺反映問題的,除了群眾個體,也有來自企業的訴求。

3月26日,當陽市一家建材企業負責人劉某通過“百姓檢察”平臺給李雲留言,稱宜昌市官方的“信用宜昌”等網站上有一條該公司醫務室受到行政處罰的信息,對該企業的上級集團公司有負面影響。他認為信息與實際情況有出入,希望李雲能聯繫有關部門把信息撤下來。

起初,控申部門認為該訴求不屬於檢察機關的監督和管轄範圍,建議將這一情況告知反映人劉某,而李雲看到這條信息後,主動提出由自己負責與企業溝通。

原來,去年該企業醫務室的醫師熊某曾超越自己《醫師執業證書》核准的執業範圍,給一名病人進行診療,併發生醫療糾紛。當陽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局查明情況後,對熊某予以警告,並處1000元罰款,還在“信用湖北”等網站上發佈消息稱,該企業醫務室未按照核准登記的診療科目開展診療活動。

這家建材企業認為,熊某的診療活動是其個人行為,主管部門的行政處罰也是針對他個人的,不應與企業信用聯繫在一起。

瞭解情況後,當陽市人民檢察院出面與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局、市發展和改革局等主管部門進行了溝通,並引導該建材企業根據湖北省信用辦相關規定,按照程序提出信用修復申請。

經過一番努力,通過相關部門的審核後,4月20日,該建材企業在官方信用網站上的負面記錄得以撤銷。

“面對群眾最關心、最迫切、反映最突出的問題,我們需要主動作為,積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李雲表示。

李雲希望,通過實實在在地推進“老百姓家門口的檢察院”這項工作,能使其成為維護一方平安的“穩定器”、化解矛盾糾紛的“減壓閥”、預防公益訴訟的“新陣地”、服務保障民生的“工作站”,讓人民群眾更多地瞭解、支持和信賴檢察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