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高客單價的產品賣出去!

很多人說,老師我把價格提起來之後發現根本跑不了量賣不動,這也是很多賣家最常糾結的一個點。那麼上期我們做了很多的討論,很多的賣家給了意見和想法,這一期我們就給大家做一次簡單的彙報,讓大家瞭解如何把更多的產品賣更高的客單價。

首先,我們的提價要合理,不能賣得太離譜雖然要做中高客單價,但是每一個產品它都有自己的取值。就像一次性水杯,如果要賣20塊錢一個,客戶根本不會接受。因為產品的屬性決定了行業的價格帶取值,所以我們的提價不能提得太離譜。那麼怎麼樣的提價不算太離譜呢?儘可能不要太高,只是比現在價格戰很激烈的價格段高一個檔次,這樣子是最能夠讓我們脫離價格戰同時也擁有很好的市場容量。當然我們想提得很高的價格檔次,那應該如何衡量我們的價格離不離譜呢?關鍵的指標就是——利潤增長值。

比如說我們以前賣一千單,現在只有五百單。那麼這些消失掉的銷量以及利潤能不能被我們在提高價格之後現階段的多出來的利潤所抵消或者超過?

如果你發現以前賣一千單,現在只賣三百單。就可以利潤跟原來差不多,那這個提價就是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如果是超過原來的利潤值,那這個提價就是屬於合理的。除此之外,提價的幅度我們也要去把控。

一般來講,不建議對爆款直接進行大提價。一般提價有兩種方式,第一種叫測試性提價,就是每一次只提10%,如果提高了10%賣不動繼續再提10%,為什麼賣不動還要再提高10%呢?因為可能我們沒有脫離原來的價格帶,原來的那部分人群還是一樣的價格人群,他們不接受你的提價,而我們只有拉高距離跳到另一個價格段裡,另外一類價格人群才可能會接受我們的價格。每一次提價的幅度要有很精準的控制,如果我們不想改變自己的人群畫像,就不要過分地提高價格,如果你確實想改變一類人群畫像,完全換另外一種檔次,那你的提價幅度要符合那一類人群的價格模型。

除了提價幅度,我們還要注重提價的節點,一般比較建議提價最好的時候是春夏到秋冬換季的季節,因為那個是全網的價格體系都在做提價的動作,那是整個全網價格體系的大換血。就像有人賣服裝,夏天可能賣七八十,到冬天可能賣三四百,整個行業的價格體系都在發生變化,所以後臺會重新計算這個階段的價格體系,而這個時候提價是對店鋪零損傷、低損傷的一種狀態。所以說,提價的節點我們要找到合適的時間,最好在對我們整個店鋪沒有巨大影響的時刻進行提價。

當然,另外一種人是不顧價格的任何節點、幅度,直接一步到位。像這一類買家,需要重新換我們的人群標籤,重新等待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讓另外一部分高客單人群來適應你們的店鋪。

除了這些以外,如果你想賣中高客單價,還要擁有自己的核心賣點。就像我們上一期語音裡面講到的少而精、專業專家等等之類的邏輯一樣。我們的核心產品競爭力在哪裡,這個產品競爭力是否支持我們做中高產品客單價,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點。關於如何找到好的賣點,我在課上講過很多,不一定你的產品一定要有賣點,我們可以去策劃、可以去設計、可以去創造,也不一定這個賣點你的同行沒有用過,哪怕用過我們也可以把它變成自己的核心賣點,這些我們講過很多次,在這裡我就不做贅述了。

總之,所有賣中高客單價都要找到支撐點,就是我們的產品、整個的包裝和呈現是否支撐,除了這個以外,很多賣家最常提到的,也是上一期評論裡面最多說到的,就是如果你想賣中高客單價,你必須把視覺做好,整個視覺的包裝一定要非常到位,因為視覺是客戶感知你產品最明顯的外觀感受。一般對於這方面,我建議大家多看看那些中高客單的產品,每個類目都去看看,你會發現那些中高客單價的產品它能賣得好,一定是有它一套獨特的視覺體系,這個可以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和參考。

除了核心的賣點、完美的視覺體系,還有就是我們的品牌形象,當然這個我也講的也很多。一個品牌要儘可能地跟專家元素產生關係,有權威、有國際元素,所有很多品牌的名字是用國際名字來取的,請了很多外國模特、拍了很多國外的視覺。還有科學這些元素,當我們跟科學產生關係的時候,我們的產品就能賣很高的價格,當然我們的品牌要想做得更好,所以我們要把這些元素運用上。

除了這個以外,我們最需要轉型的就是我們的運營模式。一個打低價的賣家和一個打中高客單價的賣家,他們的運營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做中高客單價賣家,要學會用鑽展、要學會借用流量提成、要抓取精準流量,不能什麼流量都拿,我們沒有辦法去跟低價競爭,所以我們只需要拿自己需要的精準流量就好,我們的推廣要從低級推廣過度到高級推廣!要學會直鑽結合,要學會給自己打標籤,要學會去攔截與自己適合的流量通道。只有這樣子我們才能獲取更好更精準的價格帶流量。

所以說,我們要把中高價格帶的產品賣得很好它是有很多很多點需要去做。因為打低價很簡單很暴力,誘惑很多。而打高價最大的好處就是會讓我們細水長流,可以活得更長久甚至五年長至十年,而且作為一個老闆賺錢還很輕鬆,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去做更多的支撐:提價的合理性,提價的幅度,提價的節點,有沒有核心的產品競爭力,視覺包裝有沒有到位,品牌形象到底如何,運營思路有沒有轉型;這些都是我們要去思考的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