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和李鴻章的「路線」之爭

曾、左、李、胡為晚清四大名臣,其中李鴻章和左宗棠的“路線之爭”實際上為“海防”和“塞防”之爭。

自鴉片戰爭以來,外國入侵多來自海上,但是國家經費有限,“海防”和“塞防”難以兼顧。因此,李鴻章主張“西征將領嚴守邊界,不必急圖進取,其已出塞、未出塞各軍,可停則停,可撤則撤,其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李鴻章舉例說“乾隆年間勘定新疆,徒收數千裡之曠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厄,已為不值”。李鴻章得出的結論為“新疆不復,於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心腹之患愈棘”。

左宗棠和李鴻章的“路線”之爭

李鴻章

左宗棠於1875年上奏《復陳海防塞防及關外剿撫糧運情形折》,並反駁了李鴻章的論調。左宗棠說“竊維時事之宜籌,謨謀之宜定者,東則海防,西則塞防”,力主收復新疆。清廷看完左宗棠的奏摺之後,採納了海防和塞防並舉的方針。同年清政府一面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左不負眾望,在紅頂商人胡雪巖的支持下收復了新疆;另一方面又命令沈葆楨、李鴻章督辦南北洋海防事務。

左宗棠和李鴻章的“路線”之爭

左宗棠

左宗棠和李鴻章都出自曾國藩門下,二人只是政見不同,並沒有私人恩怨。在當時清廷內憂外患、財政入不敷出的情況下,李鴻章的主張並沒有錯。但是清政府如果採取李鴻章的主張而放棄塞防,那李合肥真的是罪人了。左宗棠從毛子手中收回新疆,並維護了領土主權。毛子的擴張不同於歐美,歐美是想佔領更多的市場、毛子則是領土擴張。清政府當時的腦子還算清醒,採納了左宗棠的意見,要不然偌大的新疆現在就是別人的領土了。

參考文獻:

1、楊金森:《中國海防史》,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

2、《李文忠公奏稿》

3、《左文襄公全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