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进新家园,迈向新生活

搬进新家园,迈向新生活

红墙青瓦,绿意盎然,房屋整齐别致,沥青路纤陌纵横,文化墙应接不暇,民风淳朴秩序井然……脱贫攻坚以来,陇川县城子镇曼冒上寨坝小组村容村貌发生华丽蜕变,一派新房新村新气象。

搬进新家园,迈向新生活

住上新房子

走进建档立卡贫困户木头弄家,明亮整洁的客厅家用电器等一应俱全。谈起村里的变化,木头弄60岁母亲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感激:“以前出门是泥巴路,大家住的是老旧房,上漏下湿。现在的有了水泥路和宽敞明亮的新房子,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搬进新家园,迈向新生活

陇川县曼冒村上寨坝小组是一个纯景颇族村寨,全村共有86户335人,其中居住危房的有59户,建档立卡户46户154人。村民居住地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隐患易发,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陈旧,加之受毒品危害时间长,导致村民一直处于贫困状态,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搬进新家园,迈向新生活

为彻底解决群众建设用地散、基础设施成本高、存在地质安全隐患等问题,陇川县通过政策宣传、群众申请、村组审核、乡镇复核和县级审定,将危房户群众搬迁至安全的城子曼冒上寨坝安置点,安置点规划宅基地面积为8250平方米,户型为景颇族户型,共投资250万元新建了59栋既能满足群众居住需求,又能发展乡村民俗体验旅游的景颇族特色民居及基础设施,集中安置群众56户201人,分散安置群众3户11人。

在党委、政府和扶贫干部的引导和帮助下,景颇村民们的观念得到改变,大家纷纷利用房前屋后栽树种菜,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建设美丽新家园。

过上好日子

有了好的居住环境,还要有脱贫致富的产业。为彻底解决搬迁群众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挂钩单位陇川县政协筹措100万元为村民建设了占地3亩、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托牛所”,并组织村民成立了养牛合作社,采取集中管理、分户到组、轮流值班的方式,把49户村民分成了6个组,每组6至8户人家,轮流养殖,让49户村民都成为托牛所的当家人和“牛保姆”,村民养牛的问题迎刃而解。

搬进新家园,迈向新生活

托牛所每年一头牛只收日常管理费50元,一头牛每年能产生的收益在5000元左右,贫困户还能腾出时间到托牛所打工增加收入。通过养殖业的扶持,不仅使贫困户脱了贫,也带动了其他村民积极参与进来,带动了全村致富。

搬进新家园,迈向新生活

此外,在村民搬迁安置中,陇川县还通过全面梳理搬迁户生产生活条件、地理位置、现有资源条件及搬迁农户的生产意愿,帮助上寨坝搬迁群众规划并发展种植甘蔗和蚕桑;同时,有针对性的为贫困户提供种植、养殖和挖掘机操作技能培训,授农以技,并联合对口企业举办招聘会,为贫困户就业搭建平台。

形成好风气

“过去寨子建新房都要大摆三天,村里人都要去帮忙,农活再忙都要去帮忙,以后到了自己家办事才会有人来帮忙。现在倡导移风易俗,全村集中庆祝新居落成,既省钱又不耽误农活。”曼冒上寨坝建档立卡搬迁户董木三高兴的说到。

搬进新家园,迈向新生活

“曼冒上寨坝吸毒的没有了;乱扔垃圾的现象少了,自觉打扫卫生的多了;玩三颗米赌博的少了,学景颇歌跳舞的多了,互帮互让成为新风气,比勤劳比增收成为新气象。”曼冒村驻村工作队陈昌宝介绍的说道。

住上好房子,是物质脱贫,形成好风气才能致富奔小康。曼冒村把环境整治、文明友爱、互帮互助纳入村规民约,用村规民约规范群众行为习惯,形成村民自管、自治的新格局,引导群众自觉克服生活生产陋习,养成文明健康生活习惯,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气,让乡风文明为为全村脱贫攻坚注入了动力源泉。

陇川易地扶贫搬迁多措并举,建成美丽新家园,真正让贫困群众搬得出来、稳得下来、富得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