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适地适种:我国果品生产重心已西移

我国极为重视农业区划,但在建国之初和20世纪80年代依据气候带、粮食作物和果树抗寒性作出的农业区划,只划出当时粮食作物和果树主栽品种能够生存的五大气候带,并未精准划出粮食与果树的优生区域,仅仅是农业区划的初级阶段。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制以来,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自己选择种粮还是种果树,促进了我国粮食和果树分布区域的重新调整。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生产实践,伴随着粮果作物品种的不断更新和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我国粮食与果树的优生区域已经显现。参照发达国家农业专业化与区域化布局的演进,充分利用生态的比较优势和优先原则,提出我国“东粮西果”产业布局的建议,向高产出低成本现代农业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方向发展,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

我国粮食生产的重心已从南方走向东部和东北部

现在我国粮食生产的重心是东北和黄淮中原地区,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6.07亿t,其中增产部分有近一半(23.8亿kg)来自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重心已由江南向东部和东北部转移,全国80%的商品粮、90%左右的粮食来自黑龙江等东部13个省(区)。而南方广东、浙江等原主产区的粮食缺口在不断扩大,粮食价格是内高外低,“北粮南运”和“北出南进”的格局在强化。

因地制宜、适地适种:我国果品生产重心已西移

有资料显示,北方旱农地区是我国“七五”以来粮、棉、油、豆产量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根据《中国农业年鉴》的统计资料,我国北方旱农区16个省(市、自治区)生产了占全国总量46%的粮食,其中70%的小麦﹑80%的玉米、61%的棉花、46%的油料和72%的大豆,北方旱区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粮、棉、油、豆的重要产地。

我国果品生产重心已从东部走向西部

与谷物的生产走势相左,从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果业的生产重心逐步从半湿润、半干旱的东部向干旱少雨的西部转移。

苹果产业

在20世纪60—70年代,辽宁省苹果产量占全国的75%,优质苹果的集中产区在辽南的盖州﹑复州和辽西的锦州地区(含现在的葫芦岛地区)。辽宁省是当时我国苹果生产和对苏联出口的唯一基地。到20世纪80—90年代,山东省苹果的产量超过了辽宁省,优质苹果的集中产区在烟台和威海一带。至21世纪前后,陕西省苹果的产量又居全国之首,优质苹果的集中产区在礼泉、白水等关中一带,著名的“花牛苹果”产自甘肃省天水市。“十一五”期间,陕西省率先提出“果区西进北扩”的战略布局,大幅度地提高了果业的经济效益,浓缩苹果汁出口额也实现了翻番。现在优质苹果的集中产区又走向陕、甘、宁交汇的泾河流域。2014年甘肃省静宁县苹果种植面积达6.75万hm2,成为全国县级单位苹果种植规模最大的县。

因地制宜、适地适种:我国果品生产重心已西移

红枣产业

我国传统的红枣主产区在山东、河南、山西、河北等省份,现在新疆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周边的和田、喀什、阿克苏、库尔勒等市枣栽培面积、单位面积产量、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中原老产区。据刘孟军等报道,2014年新疆枣树栽培面积已达48.5万hm2,产量达214万t,引进的优良品种有骏枣、赞皇枣、壸瓶枣、冬枣、灰枣、苹果枣等,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丰产性等均历史性地超过了上述传统枣产区。

因地制宜、适地适种:我国果品生产重心已西移

葡萄产业

我国从日本和美国引进的鲜食葡萄品种巨峰和红地球等,最先种植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如今这些良种已分布全国各地。兰州大学常永义独创的设施葡萄延迟成熟栽培技术,在甘肃省河西走廊高海拔处及腾格里沙漠边缘生产的反季节设施红地球葡萄,截至2017年,已推广至西北6个省(区),在年平均气温-1~7℃、海拔1800~3600m的高原冷凉﹑干旱﹑半干旱非耕地上推广总面积达3400hm2,其中甘肃省3133.3hm2,年产量约10万t,其品质超过了美国、日本。

因地制宜、适地适种:我国果品生产重心已西移

全国规模最大的葡萄酒(冰葡萄酒除外)生产与加工基地,也由吉林通化和山东烟台及河北张家口转移至河西走廊﹑贺兰山脚下及吐鲁番等地区。

樱桃产业

建国之初,我国大樱桃生产仅见于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品种主要是那翁;20世纪70年代大连巿农业科学院王逢寿培育出了世界著名品种红灯,至今仍是我国大樱桃的主栽品种。20世纪末山东省烟台地区也成为我国大樱桃的主产区之一。21世纪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黄贞光等培育出了抗盐碱的大樱桃砧木ZY-1,使中原和西部地区大樱桃产业得以快速发展。2012年中国园艺学会樱桃分会授予甘肃省天水市“全国优质甜樱桃生产基地”称号,主产地在天水市秦州区藉口镇四十里铺村。截至2016年,天水市大樱桃栽培面积已达5333.3 hm2,成为当地的特色支柱产业。

因地制宜、适地适种:我国果品生产重心已西移

此外,现在我国的杏浆产业,核桃﹑巴旦木﹑欧洲李﹑枸杞等果树乃至哈密瓜等的优生区和主产区也都在西部。

东西部粮果水分利用率对生产的影响

据报道,西北内陆地区1m3水仅能生产0.21kg的粮食,而同样是1m3水,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地区却能生产1.5kg的粮食,两地相差7倍多。因此,西部应退耕还林还草,把水让给黄河中下游地区种植粮食。又据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工程建设处报道:他们在甘肃省西峰市董志试验场对苹果园采取多年测坑试验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节水滴灌研究结果,1999—2002年1m3水的平均生产率,覆膜区为5.4kg/m3、覆草区为4.8kg/m3、清耕区为3.1kg/m3。说明在西部地区1m3水能提供3.1~5.4kg的红富士苹果,按2元/kg的最低价格计算,1m3水产值6.2~10.8元,远远高于产值不足1元的0.21kg谷物的经济价值,差异6~10倍。表明在水资源缺乏的西部干旱地区,种植谷物明显不如种植果树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高。甘肃省静宁县农民普遍认为1亩红富士苹果经济效益相当于10亩小麦。

因地制宜、适地适种:我国果品生产重心已西移

相同的水分状况不同的作物或同一种作物不同品种的同化物产出可以大不相同;相同的干旱程度不同作物或品种受旱减产情况也会大相径庭,问题在于生物性耗水上的差异。植物可以通过扩展根系和调节气孔御旱,可以通过渗透调节以耐旱,也可以整体性地具有高水分利用效率。果树与谷物相比,前者根系深而广,其抗旱能力与产出之高不言而喻。

以上事实都说明西部的生态环境虽然干旱少雨,但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木本果树生长。西部是我国天然的多种温带果树的优生区,新疆与河西走廊地区又处在“一带一路”亚欧大陆交通与贸易的中心,有利于果树的发展和果品运销。

在我国西部干旱荒漠化地区大力发展果树既可以修复生态环境,又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国外农业专业化与区域化布局的实例

在发达国家,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日趋专业化,即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和区域专业化,每个农场种植的作物趋向单一化,专门生产某类农产品。

因地制宜、适地适种:我国果品生产重心已西移

到1969年,美国生产一种产品为主的专业化农场已在90%以上,农产品增产40%以上,而成本降低50%以上,农场专业化又促进了经营规模化和集约化。美国45%的玉米种植都集中在世界著名的“玉米带”,这是美国农业利用自然比较优势最成功的范例。美国的巴旦木果品生产全部集中在生态条件最适宜的加州,其单产与总产均超过了原产国西班牙,位居世界第一,创造年效益30多亿美元,是美国出口创汇最多的园艺产品。

著名的元帅系苹果(商品名为“蛇果”)在美国和欧洲生产栽培没有发生腐烂病的报道。我国原产的猕猴桃被引种到新西兰,也几乎没有溃疡病,成就了该国最大的果业,产品畅销全球。

这种适地适种的专业化﹑区域化生产,能较好地利用自然地理的比较优势,使作物按其生理﹑生态特性布局在最适宜地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种性,获得高产﹑优质和低成本的产品,并有利于实现规模化和机械化。

综上所述,根据国内外的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及我国东西部粮果产业的比较优势,建议我国有关部门,珍惜人民群众70多年的生产探索,顺应自然规律,按“东粮西果”的产业走势和因地制宜与适地适种的原则,调整优化我国果树和谷物的生产布局,将谷物和果树分别引导在各自的优生区中,达到土地利用和作物产能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文章来源于中国果树 农业种植宝典转载本文仅供分享学习,帮助更多果农为目的,若转载文章作者有认为不妥之处,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