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宪文教授与民国史研究的“南京学派”

2002年秋,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前所长林能士教授在一次学术演讲中首先提出,在中华民国史研究领域有一个“南京学派”,表达了台湾学者对以张宪文教授为领袖的南京民国史研究的真诚肯定与崇敬。

张宪文教授与民国史研究的“南京学派”

2013年秋,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在《民国史巨子:张宪文教授学术生涯纪传》序言中指出:在改革开放初期,张宪文教授就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开展中华民国史的研究,构建了民国史研究的基本轮廓。他创建了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并使之逐步发展成为南京大学文科学术建设的一面旗帜。同时,他探索并形成了“名家+团队”的运作模式,打造了一支以南大为核心、汇聚海内外知名学者的民国史研究团队,被学界誉为中华民国史研究领域的“南京学派”。

张宪文教授与民国史研究的“南京学派”

洪银兴、陈洪民等

一、《民国史巨子:张宪文教授学术生涯纪传》序

著名学者张宪文教授在南京大学学习工作已经有六十多年了,为推动我校历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宪文教授1934年10月生于山东泰安,1954年考入南京大学历史学系,195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历任南京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历史学系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虽然已近耄耋之年,但他仍以极大的热情活跃在学术舞台上,担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等多项职务。出版《中华民国史纲》、《中国现代史史料学》、《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蒋介石全传》、《中国抗日战争史(193l~1945)》、《中华民国史大辞典》、《中华民国史》《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南京大屠杀全史》等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著作。2013年,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入选首届“江苏社科名家”。

在长达六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张宪文教授潜心治学、精心育人。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张宪文教授就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开展中华民国史的研究,由其主编或撰写的一系列著作构建了民国史研究的基本轮廓。他积极推动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创建了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并使之逐步发展成为南京大学文科学术建设的一面旗帜。同时,他探索并形成了“名家+团队”的运作模式,打造了一支以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为核心、汇聚海内外知名学者的民国史研究团队,被学界誉为中华民国史研究领域的“南京学派”。

值得一提的是,张宪文教授秉承中国历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坚持真理、维护正义,表现出较强的学术责任感。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捍卫历史尊严,他毅然承担起南京大屠杀史料搜集整理的重任。在他的擘划下,南京地区数十位学者通力合作,远赴台港和世界各地,对南京大屠杀史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以无可辩驳的史料,展示了侵华日军实施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在此基础上,他又率领研究团队撰写并出版了我国首部南京大屠杀“全史”,坚持从客观历史事实出发,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作出科学判断,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澄清历史事实,驳斥日本右翼势力的谬论邪说,而且为促进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进步的正义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张宪文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以严守师道、作育英才为己任。他以言传道、以行垂范,奖掖后学、诲人不倦,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进修学者近百名,其中不少已经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推动相关领域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南京大学是张宪文教授学术之路的起点,他的毕生精力也奉献于此。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南京大学在11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坚持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己任,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奋斗。跨入新世纪以来,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顶天立地”战略,积极打造“南京大学学派”,涌现出一批具有高显示度、高影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南京大学特色的大型文科研究集群,有力促进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繁荣、大发展。

教师是高校办学发展的骨干力量,南京大学今天的办学成就离不开全体教师的辛勤工作、无私奉献,张宪文教授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在张宪文教授八十岁寿辰来临之际,记录其一生学术踪迹的《民国史巨子》一书即将付梓出版。我相信,张宪文教授的治学精神将会激励更多的年轻学人不断进取,努力取得更多一流的学术成就。

是为序。

二、论民国史研究的“南京学派”:学术特点与贡献

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中华民国史研究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成长壮大。诚如中国历史学会会长金冲及教授在第四次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2000年9月,南京)所言,民国史研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史学界发展最迅速、成果最丰硕的领域。

南京曾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地方,是中华民国的首都,保存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图书资料、历史遗迹。南京地区(包括南京大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的一大批学者队地利之便,最早涉猎中华民国史学术研究的领域,取得了海内外学术界公认的成果与贡献,他们是民国史研究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南京学派”是一个新概念,内涵与外延值得认真探讨。“南京学派”在构成上不仅包括南京地区学术研究机构的学者,也应包括在南京受到过民国史研究专业启蒙与训练的一大批海内外中青年学者。“南京学派”在治史上有六个鲜明的特色:

其一,勇开风气之先。“南京学派”是大陆地区最早从事中华民国史资料整理开发与学术研究的,在大到民国史研究的体系与对象、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的评价、抗日战争研究等重大问题,小到具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研究与史料考订等方面,都勇于开拓探索,走在了学术研究的最前列,填补了一个个的空白。

其二,治史严谨。民国史研究很热门,也很敏感,一度成为“显学”,但“南京学派”不哗众取宠,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客观公允地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

其三,史料扎实。“南京学派”重视史料,尤其是利用档案资料,使研究成果言之有据,基础扎实。为了做研究,学者们往往走遍海内外的图书馆、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更出版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与学术界分享资源。

其四,兼收并蓄。“南京学派”既注意吸收人文社会科学其他研究领域的新理论与方法,也注意与海外学者的交流互动,积极组织和参与海内外的各种学术交流,邀请各地学者共同参与研究与写作。重视政治史、经济史,也注重文化史、社会史等,其研究成果涉及民国时期的每个时段与每个方面。

其五,团结协作。“南京学派”摆脱了家庭手工作坊式的孤立研究,针对学术上的重大问题,提倡进行集团式合作研究,或联合举行研讨会,或共同出版著作,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研究成果。

民国史研究“南京学派”的出现,是一大批学者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结果。在学术史上,任何一个学派的兴起,都需要一批成果卓著的学者,也必然有其代表性的人物。张宪文先生对“南京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是该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现在,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已是南京大学文科建设的一面旗帜,学校领导将中心的成功总结为“大师+团队模式”。大师,即是指张宪文先生。

张宪文先生1934年生于山东泰安。1954年进入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先后担任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现任南京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南京历史学会会长等职。因在民国史研究领域里的突出贡献,张先生曾于2009年应中共中央、国务院书面邀请,作为6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创新创业创优优秀人才代表之一,赴北戴河参加了主题为“60年辉煌成就与我国人才的贡献”暑期休假活动。他获得许多的学术荣誉,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省社科名家”。

张宪文先生是大陆史学界最早投身于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学者之一,学术成就享誉海内外。他在民国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包括:

第一、独立完成或主编了《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蒋介石全传》(上下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中国抗日战争史(193l—1945)》(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中华民国史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2年)、《南京大屠杀史料集》(78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中华民国史》(4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等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著作。其中:

——《中华民国史纲》最早构架了民国史研究的体系,纠正了当时许多“左”的观念与认识,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部大型地、系统地、全面地阐述中华民国史的学术专著”,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新华社、美联社、台湾《中央日报》等重要媒体均有专题报道。

——《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完整系统研究抗战正面战场的著作,并对其进行了合理的评述与历史定位。

——《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运用丰富的档案史料,全面反映了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提出了“十四年抗日战争”等科学概念,曾入选江苏省第八届(2003)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蒋介石全传》对民国时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蒋介石的活动与思想给予了全面的叙述与分析。

——《中华民国史大辞典》共计450万字,是目前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全面的大型辞书,被誉为是民国时期历史的“百科全书”。

——《中华民国史》是以张宪文先生所提“新思路、新观点、新体系”为指导思想,探索从新的视角展示中华民国历史真实面貌的又一丰硕成果,被学术界誉为“几十年来鲜见的内容厚实、论说创新”的“煌煌大著”。

——特别是耗时10年、分3批出版、累计72卷4000万字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的整理出版,在国内外学术界乃至相关国家高层引起巨大反响。参加这个项目的先后有100多位专家学者,足迹踏遍美、日、德、英、意、俄等国及我国的两岸四地,所收集史料或为侵华日军官兵的日记,或为日本军方文件,或为国民政府调查材料,或为惨案幸存者的回忆,或为西方相关国家外交文件和其时亲眼目睹惨案发生的传教士、教授、商人、医生、新闻记者等的日记、书信、回忆录、报道等,均为日本军国主义战争罪行的第一手铁证材料,也是目前世界上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最翔实史料集。

第二、创立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张宪文先生于1984年在南京大学历史研究所内设立了高校系统的第一个中华民国史研究室。1993年,经著名史学家李新先生倡议,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术研究机构,海内外五十多位民国史研究的知名学者受聘担任客座教授。研究中心出版了《民国研究》,以中、英文发表海内外学者的研究论文,成为国内外民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阵地,并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中心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公关项目在内的各种课题,50余项,获得经费总数1000余万元,出版各类学术专著102部、译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民国史研究重镇,基地,并于2000年获评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特别是2009年教育部组织基地评估时,在全部150个基地中有25个获得优秀成绩,南京大学的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不但榜上有名,而且在历史学科15个基地中,排名第一位。

在民国史研究中心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张宪文先生无疑始终发挥着总设计师和总指挥的作用,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著名汉学家柯伟林(William C.Kirby)教授,曾称赞张先生“使得南京大学成为中华民国史的研究中心”。

第三、推动学术交流。张宪文先生是一位有着重要国际影响的学者,自1980年代以来,多次赴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及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访问讲学,出席学术会议。同时,他接待过大量的海外同行,辅导海外的访问学者与留学生,积极促进海内外学者间的合作与交流。在他的联系和推动下,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与美国哈佛大学、伊利诺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日本庆应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澳大利亚拉乔比大学等国际汉学研究机构及台湾的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其中又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

——以民国史研究中心为平台,以重大学术项目为契机,先后有数十位中青年学者(包括部分博士生、硕士生)百余人次远赴美、日、韩、英、德、法、意、澳等国及我国的台港澳门地区从事学术访问或合作研究,极大地拓展了其国际视野,显著地推进了其学术成长。

——以民国史中心为主,先后举办了一系列大型国际学术会议,特别是2010年8月,根据张宪文先生的提议,南京大学联合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等世界名校的相关科研院,在南京共同主办了第六次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世界各地的140余名民国史学者云集紫金山麓,共同探讨民国史前沿问题。这也是国内学术界首次同时与这么多世界知名大学共同举办学术会议。

第四、培养了一大批民国史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张宪文先生是大陆史学界最早招收中华民国史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外国留学生及访问学者的导师之一,多年来累计为该领域的研究培养了100多位专门人才(其中博士生53位),除少部分留校工作外,多数分散在国内外重要科研院所继续从事相关教学科研工作,其中包括哈佛大学、东京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山西大学、南京师大,以及中国社科院、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等。这些学生都继承和发扬了张先生“严谨、求实、创新”的治学风格和“宽容、敦厚、热情、谦恭”的做人做事风格,多数已成为所在单位的知名学术骨干甚至是负责人,部分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著名学者。

第五,在长期的教学和研究中,张宪文先生积累了丰富的治学经验、理论和方法,并不断予以总结与提升,其中许多具有十分重要的普遍性指导意义,为“南京学派”学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例如,围绕史学创新问题,他提出了“三新”与“三性”理论。所谓“三新”,即“新史料、新方法、新观点”,“三性”即“现代性、国际性、延续性”,特别是对于新资料的发掘,格外重视。他曾指出,学术研究要经得起时间检验和历史推敲,没有史料“就站不住脚”;还说:“学历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敢于从真实材料出发,去追求历史的真实、总结历史的经验”,“寻找、挖掘历史史实和真相,并坚持真理,是每一个历史学者应有的学术品德和责任”;他甚至要求其团队成员所提交的学术成果,必须保证所使用第一手史料达到70%以上。

再如,围绕学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他曾指出:“学术会影响政治,历史学家会影响政治家。研究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对国家前途的观察,对国策的制定,对社会风气的改善,能产生或大或小的作用,我们对国家、对民族也就尽到了历史学者的责任”;还说:“历史学者要把历史搞清楚,提供给广大民众或者政治家去做出正确的判断。历史学家应该超越情感,使历史有一个可信的理性的认识”,特别是他强调:“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在历史研究中应该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寻找、挖掘、揭示、维护历史真相,不说假话,这既是史德,也是共产党员的品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历史研究中,敢不敢讲真话是一个考验!”

张宪文先生今年(2013年)将迎来80岁生日。他老骥伏枥,宝刀不老。在他带领下,以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为主体、包括两岸四地在内的近百位学者,正在从事“中华民国史专题研究”、“宋美龄全集”、“日本侵华图志”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研究和编纂工作。相信不久的将来,“南京学派”的成果将更加丰富,风格将更加鲜明,学术影响将更加广泛。

三、张宪文受业子弟名录

1、博士学位获得者(按入学年限排序)

1989年:李继峰(现任江苏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0年:张神根(现任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1991年:张生(现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992年:杨菁(现任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1993年:陶鹤山(现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周益跃(现任徐州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副主任)

1994年:陈红民(现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系主任,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科评审组员、浙江历史学会副会长)

陈谦平(现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史学科评议组成员、江苏省历史学会副会长)

姜文求

刘慧宇(现任福建江夏学院经济学教授、副校长)

张连红(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务处长)

赵兴胜(现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995年:任银睦(现任青岛市史志办副主任、研究员,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

张佩国(现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年:陈勤(现任北京印刷学院教授)

王杉(现任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党校副教授)

王云骏(现任南京大学党委统战部长、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瑾(现任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7年:谷小水(现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齐春风(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申晓云(现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畅(现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叶美兰(现任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8年春:陈仁霞(现由南京大学借调在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工作)

姜良芹(现任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汪汉忠(现任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1998年秋:邓亦武(现任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李建军(现任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审)

谢晓鹏(现任郑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1999年春:陈橹(现任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栋近美雪(肄业)

田玄(现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杨家余(现任中华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9年秋:洪小夏(现任上海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史与党建研究所所长)

李峻(现任南京政治学院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教授

武菁(现任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年春:潘敏(现任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任桐(现任江苏人民广播电视台副总裁,高级编辑)

吴永明(现任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

吴恒心(肄业)

2000年秋:娄胜华(现任澳门理工学院公共行政学教授兼课程主任)

王生怀(现任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理论研究所所长)

查灿长(现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广告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

张玉龙(现任赣南师范学院中央苏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1年秋:郭红娟(现任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

金亨冽(韩国釜山东义大学校人文大学史学科教授)

雷国山(现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宋开友(现任鲁东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讲师)

薛恒(现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姚群民(现任南京晓庄学院教授)

张立杰(现任天津行政学院副教授)

周宗根(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讲师)

2003年秋:邱进益(曾任台湾“总统府”副秘书长及发言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台湾“考试院”铨叙部部长、公务人员抚恤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财团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2、硕士学位获得者(按汉语拼音排序)

陈红民、陈希亮、栋近美雪、傅光中、高红光、郭代习、纪乃旺、李继峰、刘孟信、邱霖、丸尾达、吴伟荣、武菁、杨冬梅、乙维清、张连红、张铭滨、张生、张燕萍、赵兴胜、郑明武、钟声

3、博士后

马俊亚(现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岳谦厚(现任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江沛(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刘镛泰(现任首尔大学历史教育科教授及韩国中国近代史学会会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