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雅娴:民国往事之张伯苓 不爱风花雪月,心里只有工作的男人

曾雅娴:民国往事之张伯苓 不爱风花雪月,心里只有工作的男人

这世界向来是有人风花雪月,也有人忙着事业,他显然是后者。他就是南开学校的创始人张伯苓。张伯苓1876年4月5日生于天津一个塾师家中。按现在的说法也算是书香门第了。由于这一代张家子女的名字排到了春字,父母便为这个孩子取名寿春,字伯苓,希望孩子能够平安成长,长命百岁。

让时光流转到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国运衰微,民不聊生。1894年,这年的张伯苓风华正茂十八岁,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北洋水师学堂毕业。一年后,他成为清朝北洋海军的一名见习军官。这一年张伯苓个人生活也有了变化他遵从家长的安排娶了第一位夫人。对于当时而言,像张先生这样19岁还未娶妻的,已经不算早了。好容易有人提亲,自己的家境也不算好,于是媒妁之缘,父母之命毫无悬念那就娶吧!

但张先生的第一位夫人安氏真的有点不好算数。安氏夫人与张先生是在1895年冬成亲的。

这位安小姐迎娶之时其实已经病入膏肓,娘家之所以急着嫁女,全然是为了冲喜。效果安氏夫人进门五天即去世。

这样的婚姻感情本来也谈不上,张先生虽然会有点小伤感,但也正好放下包袱重新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1896 年张先生到通济轮上实习,娶了第二位夫人王小姐。王小姐温柔贤惠,知书达理。但凡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位默默无闻的女人,王夫人正是这样一位贤内助正好是张伯苓先生毕生的好伴侣。张先生的儿子在回忆文章中对父母的感情形容为“一生情好无间”。张先生弃武从文,投身教诲,曾经对王氏夫人说:“现在我决心终生从事教诲事业。办教诲是清苦事,事繁而收入少,家务知识,你能相助吗?”

王夫人随和的答道:“你能为国为民,办此大事,我岂不能克勤克俭地持家吗? 不必担心。”此后张先生终生奔波于教诲事业,也曾对夫人的深明大义感激不尽。他说:我一生事业,得助于夫人处良多。我每逢困难时,夫人则劝我我要气馁;遇有挫折时,夫人必鼓励我,有一番挫折,学校会有一方发展。”当然这是后话。

和所有热血男人一样年轻的张伯苓壮怀激烈地投身军旅生活,憧憬着驾驶战舰、抵御列强、报效国家,但那个动荡的年代计划没有变化快,中日甲午战争没有征兆的爆发了,张伯苓来到山东威海卫刘公岛北洋水师驻地,听到的是中国海军惨败、几乎全军覆没的消息,而整个北洋水师竟然没有一艘可供水师学堂毕业生实习用的舰艇,让张伯苓无比悲愤,受到极大的刺激。随后,他在刘公岛目睹了一个英国兵和一个中国兵站岗的情景:那英国兵,身体魁伟,穿戴得很庄严,面上露着轻蔑中国人的眼神;而中国兵,面色憔悴,两肩高耸,身穿一件破旧的衣服,胸前有个“勇”字……

在张伯苓的眼里,这两个兵真有天地的分别,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感到一种难言的苦涩。他站在刘公岛的海岸,眼望苍茫的大海,耳听着海浪拍岸,心潮澎湃。他忽然意识到,自己苦苦思索并寻求的海军救国之路却救不了中国!看来,国家的强弱固然与国防武备有重要关系,而更重要的是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体魄健康状况,在现代世界中欲求生存,必须有强健的国民。因为无船实习和操练,张伯苓与他的同学们不得不回家待命。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的北洋海军,经过日本的毁灭性打击,溃不成军。身处战败后的北洋海军之中,张伯苓亲眼目睹国家、民众遭受的欺凌和耻辱,亲身感受到中国军队的萎靡与落后,他的心灵遭到沉重的打击。

可是一旦进入社会,真实的社会状况常常会使张伯苓茫然,从书本上获得的知 识显得苍白无力。甲午战争中清朝的失败,清朝政府面对西方列强无礼要求时所表现出来的 无能,“通济”舰上清朝官兵的颓靡,刘公岛上清朝士兵的憔悴,这一连串的发现让张伯苓 开始真正认识到军事救国只是从某种程度上改变国家军事落后的状况,但却无法拯救积贫积 弱的国家。他渐渐意识到改造国家的关键决不仅仅在于练陆军、海军,同外国进行军事上的 抗衡。

作为新式教育的受益者,他认定改造中国的良方是办教育,即要从国民文化思想层面 上彻底改变人们的麻痹和落后的精神状态。可以说,威海卫“国帜三易”等充满屈辱的经历 ,彻底动摇了他军事救国的想法,成为他思想转变的一个契机。教育救国的思想在张伯苓的 脑海里逐渐形成,并成为他从根本上改造中国国民性的利器。于是他经人介绍,准备到一所私塾严氏家馆任教去。

但张伯苓的这一决定遭到了周围几乎所有朋友和亲人的反对。大家都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放弃将来成为 海军军官的大好前程而去做一个社会地位并不太高的塾师,难道他没有看到自己的父亲为了维持家庭生活而操劳奔波吗?难道他忘记了以前所经历的贫苦生活吗?可是,这一切都没有阻碍张伯苓从教的决心。因为年轻的张伯苓明白光有武力和军事救国是不够的,要让一个民族的人民从根本上知道救国的意义是要让他们精神觉醒,受到良好的教育。

于是,在1898年11月满怀豪情的青年张伯苓毅然离开了海军舰队来到了严氏家馆,担任塾师,发誓要将自己教育救国的理念真正付诸实施在这三尺讲台上,所有的开始都意味着呕心沥血的付出和艰难的锲而不舍。

严家私塾讲学那段时间,张伯苓先生不幸患上了伤寒。病愈后又复发两次,病治愈后身体非常虚弱。于是伯苓先生的老父亲久庵老先生劝伯苓先生吸些鸦片,以“提神补气”。张伯苓先生吸了三个月。不过,待体力恢复后,张伯苓先生立刻断然禁绝吸食鸦片,而且说到做到,从此终生不吸,并且严令南开学子远离毒品。三个月时间,足以让人产生毒瘾了。一旦成瘾,戒除如登天。张伯苓先生能干净彻底的戒掉鸦片足以说明他的毅力之坚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张伯苓先生吸过鸦片,一点也不损于他的形象;相反他能毅然决然戒掉鸦片倒是值得很多有网瘾或赌瘾烟瘾的人们来学习。

张伯苓在严修家馆讲授的科目除英文、算术、物理、化学外,特别增设体育课。他用鸡毛掸子杆作为跳高的跳竿,让严家子弟把辫子盘在头上,穿着靴子,掖起长袍的衣襟,在鸡毛掸子杆上练跳高。竿子升高了,就在椅子上垫书本。家馆没有木马,就让学生曲身,两手撑膝,排成一列,然后鱼贯腾越,代为木马练习。现在看来,这样的体育课似乎有些滑稽可笑,但当年张伯苓正是用这种方式在挑战千百年来的教育传统。

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新教育是说明,新人才是个什么样子?张先生说:“不懂体育的,不应当校长”、他用行动表明强身健体和文化一样是国民素质提高的必要手段。 也许英雄所见略同,1917年毛泽东也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文章表述了与张伯苓相同的观点: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

1904年,张伯苓为了更好的办好学校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将私塾馆改建为私立中学,定名敬业学堂。同年,第三届奥运会在美国圣路易举行后,最先得到信息的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美国体育干事向张伯苓介绍了赛会的盛况,引起张伯苓对奥运会的极大兴趣。

1907年,在天津城区南部的开洼地,即民间所称“南开”,建成新校舍,便改名为南开中学堂,南开是私立学校,经费主要靠募捐得来。兵荒马乱的时代,南开一直入不敷出,欠债办学,经费需向社会各界募捐,有学生提出:“我们不要官僚军阀、土豪劣绅的臭钱!”张先生却说:“美丽的鲜花不妨是由粪水浇出来的!言语幽默而智慧。

但张伯苓对体育的投入却从来都是毫不吝惜。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南开便有篮球场15个,足球场5个,网球场17个,器械场3处,400米标准跑道大运动场2处,各种体育轻重器械一应俱全,甚至还专程从美国购进最新式全套试脚力与背力器、马表式手枪、手球、护膝等各种体育用品。

1908年8月,张伯苓通过引荐作赴美国参加世界第四次渔业大会,会后顺路到欧洲考察教育。当时,正值英国伦敦举行第四届奥运会。机会难得,在考察间歇,他前往赛场,亲历了大会盛况。张伯苓也成为亲临现场观摩奥运会的第一个中国人。

1909年1月回国后,在南开校园,他向学生介绍了伦敦奥运会的盛况,学生们对奥运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向往。10月9日至13日,南开中学堂与天津青年会联合举办了年度运动会,张伯苓在发奖大会上,再次以中国与国际奥委会为题做了激情演讲。从此,奥林匹克精神在全国得到广泛传播。

1912年,张伯苓先生与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干事葛瑞、菲律宾体育协会主席布朗和日本青年会美籍干事克朗发起组织远东业余运动协会和远东运动会,由于中国积极筹办和参与远东运动会,从而与国际奥委会发生了最早的联系,国际奥委会曾正式通知中国参加1916年的奥运会和国际奥委会会议,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届奥运会停办。1920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远东运动会和远东体协。

张伯苓接受过私塾教育、新式教育,并多次赴日本、欧美留学考察,深谙世界大势与学问真谛,他坚决反对死读书:“只知道压迫着学生读死书的学校,结果不过是造出一群‘病鬼’来,一点用处也没有。”

 1922年,黄炎培与胡适有一个谈话,黄炎培说,我们信任一个学校的表示,是我们肯把自己的子弟送进去。胡适答道,老实说,我的子弟,都叫他们上南开去了。晏阳初最信服张伯苓办的南开,子女与侄子都在南开读过书。当年社会各界诸如梁启超、黄兴、黎元洪、冯玉祥、熊希龄、袁世凯、张学良、陈寅恪、叶圣陶、邹韬奋、陶行知等名人,都把自己的子女或亲属送到南开读书。

衡量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是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翻开南开历年毕业的学生名录,你会看到一个个耀眼的名字,周恩来、梅贻琦、曹禺、陈省身、吴大猷、朱光亚等等,有统计显示,仅上世纪30—40年代的南开中学毕业生中,当选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有57位之多呢!张先生当之无愧桃李满天下的声誉。

1946年旅美的南开校友聚会,一起满心敬意为正在美国治病的张伯苓先生恭祝70大寿,席间老舍、曹禺两位大文豪诵寿诗,庄谐并陈,极一时之盛,诗歌里时这样写的:知道有中国的,便知道有个南开。这不是吹,也不是嗙,真的,天下谁不知,南开有个张校长!这首诗至今被很多很多南开人骄傲的提起。。。。。。。

爱情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是对于更多的男人而言志气和事业才是更重要的吧。不过在29年南开女中毕业张伯苓有句临别训话,倒是让大家觉得这个男人原来也没那么古板,此话大意是:你们这些学生将来结婚要相夫教子,要让老公为公为国。千万千万别怂恿他们升官发财,要知道男人发达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踹了你们找小三。 幽默的话语让在座的学生们哑然失笑。。。。。

一个和人的追求和境界是不一样的,有人对着花儿流泪,有人忙着官场溜须,有人为抱负撒热血倾所有,或者这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于张伯苓的人生里,他并非不懂爱,是心有大爱,大约强国育人才是他最亲密的爱人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