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劇在香港、台灣、大陸是常青樹,拍攝於香港,熱播於三地

金庸武俠劇在香港、臺灣、大陸是常青樹,拍攝於香港,熱播於三地


與電影中的金庸小說改編過程有些不同,改編後的金庸武俠電視劇倒是在近30年來一直長盛不衰。直到九十年代,金庸電影才在銀幕上大放異彩,但在銀屏上,自從香港七十年代電視逐漸普及開始,金庸電視劇就成為了電視臺收視率的保證,多少年一直被熱拍熱播。其它的武俠小說作家改編的電視劇雖偶有佳片佳績出現,但無法整體上與金庸劇相比擬了。

感覺進入90年代,觀眾對香港之外其它地區拍攝的所有的金庸劇幾乎都是持有批評態度。而“無線”的金庸劇獲得的批評非常少。大陸觀眾的評價更是如此。實際上,這並非一個單純的藝術表現方式高低的問題,如果一個從來沒看過金庸小說的人觀看這些金庸劇,他(她)就很難說出誰好誰差,甚至有可能更喜歡臺灣風味的武俠片,尤其是對當今的少男少女來講,感情風味更濃的臺灣劇更應該是他們喜愛的對象。大眾的對金庸劇的評價尺度只有兩點,“象”或者“不象”,而對電影的大刪大改卻往往容易接受,因此,對這種現象也應該從大眾文化或大眾傳媒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金庸武俠劇在香港、臺灣、大陸是常青樹,拍攝於香港,熱播於三地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大陸加入了改編金庸劇的行列,在此之前,大陸的觀眾觀賞的港臺輸入的金庸劇,而新世紀忠於可以觀賞內地自己拍攝的金庸了,這著實讓金庸迷們興奮了許多。

2001年,大陸著名製片人張紀中推出了大陸版的《笑傲江湖》,這部經過前期大量炒做而終於問世的片子,開播不久就招來了全國觀眾的一片批評,連金庸本人也加入了這一行列。不過片中拍攝的祖國大好河山的美景,倒是其它任何金庸劇所無法比擬的。此後張紀中又拍攝了《射鵰英雄傳》,當然,得到的罵聲更是超過了前一部的《笑傲江湖》,當然,實景拍攝中的自然風光依然是本劇的唯一亮點(看來張紀中拍風景片好像更合適)。但張紀中並不氣餒,已經開始了第三部金庸劇――《神鵰俠侶》的籌拍工作。有人罵說明被關注,總比沒人看要強得多。除這幾部金庸劇外,內地還拍攝過金庸的《俠客行》,反響還比較不錯。目前,導演王新民正在籌拍《連城訣》,效果如何,看來還是不要報太大的希望為好。

金庸武俠劇在香港、臺灣、大陸是常青樹,拍攝於香港,熱播於三地


金庸武俠劇在香港、臺灣、大陸一直是電視劇集的常青樹,近30年來一直在重複上演的金庸劇似乎成了觀眾久看不厭的電視節目,其拍攝開始於香港,熱拍、熱播於三地,並擴展到東南亞,看來無論是金庸的武俠小說,還是這不斷重複拍攝的金庸劇,必然蘊含著無數被當代大眾所依然願意接受的東西,或者在這古裝劇中,有著當代生活所缺乏的精神層面的東西,值得我們去挖掘。

當時臺灣只有三家電視臺,分別為臺灣電視公司(簡稱“臺視”),中國電視公司(簡稱“中視”),中華電視臺(簡稱“華視”)。90年代開始有大量增加,至今有100多家電視臺。

金庸武俠劇在香港、臺灣、大陸是常青樹,拍攝於香港,熱播於三地


從60年到79年,金庸小說在臺灣屬於“禁書”,是以非正常渠道在臺灣流行,雖然讀者眾多,但不能公開出版,有一段時期,金庸的小說在以作者“司馬翎”的名義出版。直到1979年才解禁,不過《射鵰英雄傳》的解禁還要晚些,在臺灣出版的都改名為《大漠英雄傳》,是因為當局認為書名有“政治色彩”,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也被禁止,即使改名為《大漠英雄傳》也沒通過,因為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裡面有句“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一句,有映射蔣介石一介武夫之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