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14岁起了个英文名,历史书故意不记载,溥仪后人也不敢提

1919年,已经逊位多年的溥仪,迎来了一位新的“帝师”,这个人由李鸿章儿子推荐、清朝遗老亲自去英国使馆交涉而聘请、融贯中西文化的英国人庄士敦。这一年溥仪14岁,庄士敦已经45岁了,年少的溥仪对这位洋先生充满了好奇和敬畏,甚至有点儿害怕,毕竟1840年之后,不仅圆明园毁于英国人和法国人之手,甚至逼着慈禧裹挟着光绪帝西逃也有英国人的身影。

溥仪14岁起了个英文名,历史书故意不记载,溥仪后人也不敢提

不过,见到庄士敦后,这个东方的末代皇帝,竟然被一个西方老头子折服了。一直居住在紫禁城的溥仪,本以为庄士敦只是一个听不懂汉语、也不会说汉语的洋人,但知道庄士敦不仅汉语流利,而且非常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经史子集上的内容张口就来,比溥仪都熟练。而且庄士敦带来了很多西方的历史文化知识,这让墙内的溥仪大开眼界,非常感兴趣。

溥仪14岁起了个英文名,历史书故意不记载,溥仪后人也不敢提

在庄士敦的教导下,溥仪有了很大的变化,也越来越憧憬高墙之外的生活。首先,溥仪不再听从清朝遗老的话,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他在宫里装上了电话,通过这部电话,溥仪联系上了提倡新文化的胡适先生,还邀请胡适到宫中做客,两人谈了很久,为此胡适写了一首小诗:“咬不开,捶不碎的核儿,关不住核儿里的一点生意;百尺的宫墙,千年的礼教,锁不住一个少年的心!”从这首诗来看,溥仪的确有着打破束缚的想法,不过并不是放弃帝王之梦。

溥仪14岁起了个英文名,历史书故意不记载,溥仪后人也不敢提

让清朝遗老接受不了的事情还很多,在庄士敦的见一下,溥仪不仅在宫里学会了骑自行车、戴眼镜等等,甚至还剪掉了象征着清朝的“辫子”,这只是因为庄士敦说了一句“穿上西装后,背后的辫子就跟猪尾巴似的”,而在此之前,袁世凯等人曾千方百计的请求溥仪剪掉辫子都不曾办到。

当然,溥仪对这位老师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不再敬畏,而是把他当作生活和学习上的朋友、老师,在溥仪大婚的时候,特意赏赐庄士敦“一品顶戴”,这是清朝官员级别最大的荣誉,虽然清朝已经灭亡,但是庄士敦对此依旧异常兴奋、高兴,还拍了很多身穿清朝官服的照片发给远在英国的亲朋好友。1924年8月,溥仪又任命庄士敦为“管理颐和园静明园事务大臣”,如此种种,都是最高的礼遇。

溥仪14岁起了个英文名,历史书故意不记载,溥仪后人也不敢提

在教溥仪西方历史文化时,庄士敦为溥仪介绍了君主立宪制,他甚至由衷地希望溥仪能恢复清室,建立起君主立宪的制度,成为一个有着英国绅士风度的国家元首。与此同时,庄士敦为溥仪介绍了很多英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最让溥仪喜欢的便是英国国王亨利及其继任者。

溥仪14岁起了个英文名,历史书故意不记载,溥仪后人也不敢提

亨利一世是英国十一世纪的伟大皇帝,他继承皇位时年纪也不大,小时候的遭遇也很离奇,甚至是残酷,但是他却能一路披荆斩棘,不仅登上了皇位,还把皇位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像后世的亨利二世、三世等等,都或多或少有亨利一世的影响。溥仪自幼熟读中国历史,他知道一千多年前的秦始皇,这位中国伟大的皇帝,也曾想着继任者能按着序号“秦二世、三世……直到千秋万世”,可是秦不过二世而亡。反观英国的亨利一世,却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皇位的永续,这很得溥仪欢心。

溥仪14岁起了个英文名,历史书故意不记载,溥仪后人也不敢提

于是,溥仪接受了庄士敦给他起的英文名“Henry(亨利)”,在很多场合下,溥仪都以“亨利”为名,甚至二战后被苏联人抓获的自我介绍,也是“我是Henry溥仪”。与此同时,溥仪给自己的皇后婉容起的英文名便是“伊丽莎白”,其用意不言而喻。只不过,溥仪最终没能实现一世、二世,直至万世的幻想,当然,这种想法,也得不到正史的认可与宣传,甚至溥仪的后代既不愿提及,也不敢提及,尤其是上个世纪那十年时间里,但这大概是溥仪的真实想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