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臍橙電商四年,李達成功解決倫晚臍橙果品標準化問題

一、緣起——從喧囂都市到世外桃源

來自湖南邵陽的李達,從在惠農網做生鮮電商到如今做臍橙供應商已經有四年的時間。說起其中的淵源,跟家庭的變故不無關係。當初帶著陪伴母親修養身體的願望,然而踏上秭歸這片土地第一天起,李達便愛上了這個集文人、三峽、名湖等於一身的地方。

“漫山鬱鬱蔥蔥的橙園、花果同枝的奇景,縈繞著柑橘花香的空氣,連綿不絕的橙山和煙波浩渺的碧水,我想所謂造物的恩賜就是這個意思吧”在李達眼中的,這不僅是屈原千古名篇中的臍橙之鄉,更是一片令人心生敬意的土地。

深耕臍橙電商四年,李達成功解決倫晚臍橙果品標準化問題

二、找到藍海——春季裡的稀罕寶貝

回憶起第一次吃到倫晚臍橙,李達依舊十分心動。

“山環水繞之地皆為風水寶地。而秭歸臍橙作為全國最早的產區,在一代代果農掌握的過硬日常防護生產技術培育下,孕育了最濃香自然的橙。清新撲鼻的橙香、細膩化渣的果肉、清冽甘甜的味道,讓我驚喜,讓我喜歡上了這片美麗的橙園”。

經過不斷的實地考察和各方打聽,他從權威技術團隊得到了讓他振奮的結論:倫晚是秭歸6個晚熟臍橙品種性能最穩定、品質最好的品種;它的上市,錯開了秋冬大批量橙子上市的高峰期,在4.5月這個稀缺季節讓人們吃到新鮮的水果。

找到了臍橙產業一片藍海,李達堅定了重點發展倫晚的想法,優化臍橙供應鏈的火種也在他的心中萌芽。

深耕臍橙電商四年,李達成功解決倫晚臍橙果品標準化問題

三、殘酷現實——標準缺失之殤

當李達決定在這裡深耕下來的時候,思考更多的是這背後不容忽視的問題:秭歸臍橙優質,但並不優價,各類電商微商零零散散,產銷脫離、假貨冒充次果混雜市場倒掛......憑加之倫晚的種植地多山路崎嶇,交通極為不便,無異於雪上加霜。憑藉多年在生鮮電商行業的打拼的經驗,李達敏銳的感覺到“標準化缺失”將成為他轉戰供應鏈的最大攔路虎。

李達的想法很快在接下來得到證實。秭歸大部分是家庭農莊的果園,缺乏大規模的農莊和帶頭人。收購果品時,由於對標準的認定不一,溝通成本大大提高。在產地和農戶已經商量好了採果60果徑以下的、疤痕果、泡果、凍傷果不要,並高於產地收購價來收果。但實際收果農戶還是會摻雜不合格的果子,和產地朋友一聊發現,原來4塊和5塊收的果都可能會存在同樣的窘境,所以用高價來推動標準,未必能行的通。

深耕臍橙電商四年,李達成功解決倫晚臍橙果品標準化問題

四、顛覆認知——標準化是未來行業的出路

標準化是一個涵蓋面非常深的概念,如何落到實處,李達認為客戶認可是關鍵的一環。說做就做,李達不惜花費高昂的金額為廠房購入了臍橙分選設備,在質量控制上,對於即將上市的倫晚單品,建立了一套直接的果品標準,將倫晚分為6個黃金等級。

根據倫晚在不同成熟階段和不同海拔氣溫下的表現,綜合評定品級。不同等級的果品在口感、天氣、種植的經緯度等方面都會有所區別。另外根據倫晚對氣候的要求極高,不耐寒的特點,李達把種植的海拔也控制在300米以下。“標準化建立,使我更加堅定了信心,圍繞這一核心使命,我有信心走的更遠。”

五、脫穎而出——數據化口感評級是關鍵

接下來李達在秭歸當地迅速籌備資金、企業、團隊,並與南京果庫口感實驗室達成合作。

從臍橙的飽滿度、皮肉分離度、多汁性、酸甜度、化渣度、客戶喜好度多維度評定,再配合現代化的機械嚴格分級分選和物理保鮮手段,屬於自己的口感實驗室就這樣在摸索中一步步建立起來。團隊從最初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發展到具備採購、生產、後勤功能的完整團隊。李家的臍橙從眾多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產品制度在李達腦中也逐漸清晰起來,預計2018年的銷量將會達到500萬斤。

深耕臍橙電商四年,李達成功解決倫晚臍橙果品標準化問題

六、任重道遠——運輸依舊極度困難

受地形、規模、消費習慣和廉價勞動力成本的多重製約,柑橘運輸過程機械化推廣依舊極度困難。在變革之路上探索的李達計劃把標準化落實到產業鏈的各個細節,而他並不孤獨,當地政府也提供了從廠房補貼到採果指導等有力的支持。

三峽江畔,香溪水邊,一群佝僂著腰背的果農映入李達的眼簾,很多的橙樹種在山坡上,坡子很陡,山腳下就是河。果農穿著一雙解放鞋,在山裡穿梭。崎嶇的山路上,一根柺杖,一個揹簍,成為了果農搬運橙子的標配。

每一筐橙子都是村民從山上一筐一筐背下來的,每筐的分量都在一百多斤左右,一個人每天要背兩千多斤的橙子。你無法想象用揹簍背橙子走在懸崖邊是什麼樣的一個過程,那可不是背書包那麼簡單,要麼從江邊往山上爬到公路上,要麼從山上往下溜到公路上,再裝車。這一群背山客,大多已經花甲之年,而且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這一群老年群體,並且現在這個群體已經出現了斷層。對他們而言,一筐一筐承載的是他們一生投入的心血和一年又一年的期盼。

深耕臍橙電商四年,李達成功解決倫晚臍橙果品標準化問題

七、迴歸土地——新農人的崛起

帶著對農業之苦的共同感悟和對土地的深深眷戀,李達與鄉親們在秭歸這片熱土中紮根,將產品標準化向產業上下游延伸,新農人崛起的時候到了。

“我認為未來的市場和標準一定是能用數據說話的,不管這一路需要走多久多遠,都堅定不移一步一步穩打穩紮,做農業一定要沉得住氣。”這是李達在採訪中反覆強調的一句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