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扶貧」清水河脫貧攻堅路子多

「聚焦扶贫」清水河脱贫攻坚路子多

「聚焦扶贫」清水河脱贫攻坚路子多
「聚焦扶贫」清水河脱贫攻坚路子多

6月的清水河白雲高遠,天藍得一塵不染,還沒有下過幾場透雨,漫山遍野都只鋪了一層絨絨的綠色。作為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清水河縣境內山多溝深,梁峁相連,水土流失嚴重。雖有黃河、渾河、清水河、古力畔幾河4條河流流經境內,但水低地高,土地零散,難以利用。

作為自治區級貧困縣和革命老區縣,面對如此自然條件,怎樣才能讓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境,過上好日子?清水河縣在興辦特色產業帶動脫貧致富的探索中給出了答案。

蘇保元:我還能站起來

老牛灣鎮菜不浪灣村的蘇保元在自家院子坐著輪椅悠閒地曬著太陽,一支4腳的金屬柺杖立在旁邊。院外圈舍裡一頭豬在酣睡,院子圍欄裡養著7、8只雞,角落一個3立方米左右的鴿籠裡10對雪白肥壯的鴿子咕咕叫著,給寧靜的小院更添生趣。老伴兒樊玉花在窯洞裡打掃衛生,雖說只是石板鋪的地,但也被清理得乾乾淨淨。

見有人來,樊玉花熱情地和我們打招呼,蘇保元也見縫插針地和我們聊上兩句。

原來,生病前蘇保元是個要強的人,地裡家裡都是一把好手,還買了手扶拖拉機。2016年的一天蘇保元突發腦溢血導致半身不遂,這一病花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還欠下了五六萬饑荒。原本紅紅火火的小日子一下陷入了困境。

2017年,蘇保元成了因病致貧的貧困戶,第一書記、村幹部、駐村工作隊員天天往他家裡跑,給他帶來扶貧政策,幫他辦下各種補貼。

“我老伴兒現在有二級傷殘補貼每個月108元、護理補貼一年1300元;我們家還種了5畝黑黍,不算收成每畝就可以補貼150元;村裡還把我聘成了護林員,每個月能開300元;我們還在企業裡入了股,每年能有600元分紅;還有低保……我們兩個人一年收入個1萬3、4應該是沒有問題了。”老伴樊玉花掰著指頭給我們算了一下今年的收入,臉上滿是笑意。

“今年,村裡又聯繫企業給我家免費發了10對鴿子,我們只管養就行,到時候公司管回收。聽技術員說,這10對鴿子一年能孵160只,企業18塊錢1只收,這樣一來刨去成本又能多收入2000來塊呢,我們家今年人均收入穩定超過脫貧標準了,剩下的就是安心養病了。”蘇保元流暢地表達著。

蘇保元嘴裡的鴿子,是清水河縣吸引能人回鄉創業帶動脫貧的項目之一。在外闖蕩多年的蘇志軍回鄉創辦了內蒙古博煜農林牧開發有限公司,利用扶貧資金建設成肉鴿產業項目,項目由企業為村民和貧困戶免費發放10對肉鴿,並配套鴿籠,進行養殖技術培訓。

所產幼鴿體重達標後由公司按每隻18元的價格回收,同時每回收1只鴿子公司還會給村委會提成1元用於項目管理和擴大村集體經濟。目前已經為菜不浪灣村80戶村民包括21戶貧困戶免費發放了種鴿。

一個企業帶動一個村莊,沒有勞動力的可以養鴿子,有勞動力的還可以來企業工作,菜不浪灣村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有盼頭了。

採訪結束,蘇保元非要送我們。他右手拄著柺杖,樊玉花扶著他的左胳膊挪到院門口,大聲說:“我還能站起來。”

白利軍:沒想到成了小老闆

“早就聽說養牛掙錢,可是咱不會養,又沒有本錢啊,只能乾瞪眼。”宏河鎮牛玉何的話道出了一直對養殖業持觀望態度的大部分貧困戶的心聲。

一方面是貧困戶沒技術、抗風險能力差,不敢對養殖業進行過多投入;另一方面是扶貧和各種優惠貸款政策提供的資金該如何才能讓貧困戶用到刀刃上,實現長期收益?成為擺在清水河縣縣委、縣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清水河縣的辦法是:引進和創辦專業的養殖企業,打造養殖基地,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貧困戶以扶貧或貸款資金購買牲畜,交由企業代養,享受分紅收益,既不需要技術又可坐等分紅。

弄明白了託養模式的牛玉何一下子就簽了1頭奶牛和50只土雞的託養協議。

在韭菜莊鄉天井子村種豬肉豬繁育養殖基地初見白利軍時,個頭不高長相敦厚的他讓我們誤以為是合作社打工的貧困戶。通過介紹才知道他是合作社的股東,還是技術員。

白利軍的經歷連他自己都沒想到。

“以前我在外面打工也掙不上幾個錢,前幾年又患了青光眼,工也打不成了,就回來替人餵豬,成了貧困戶。”說起過去,白利軍顯得很自然。“大家聽說我養豬養得好,幾個有豬的人家就來找我技術入股,再加上縣裡各種政策的扶持,給我們提供圈舍,乾脆成立了養殖合作社,專門養豬。去年我們5個人一共收入了10來萬元。”

白利軍由貧困戶一下子變成了股東和小老闆,而且他養的豬仔出欄後還將由鄉里統一收購再發放給其他的貧困戶養殖,幫助更多的人脫貧致富。

在清水河縣著力打造的萬聖萬頭奶牛養殖、同源萬頭肉驢養殖、昌隆萬頭生豬養殖3大基地,“企業 貧困戶”的託養模式已廣泛鋪開。除了託養帶來的紅利,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和村民還可以就近就業,拿到另一份工資收入,實現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就業。

在清水河,每年都會有更多的脫貧戶退出託養,也會有新識別的貧困戶加入托養,不斷循環間,為貧困戶“託”住了生活的“底”。

改變農村一家一戶單打獨鬥的傳統養殖模式,清水河縣的養殖業帶來了效益,讓貧困戶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希望之路。

「聚焦扶贫」清水河脱贫攻坚路子多

韓連生:現在成了村裡的紅人

清水河縣北堡鄉老牛坡村位於明長城腳下。這個村1937年10月秘密建立的黨支部,是內蒙古在蒙晉交界地區成立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之一,是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和晉綏邊紅色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

2017年,經過重新開發和規劃,清水河縣老牛坡黨員幹部教育中心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參觀學習的人,也為當地村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看著家裡為夏天旅遊旺季的到來而新蓋起的兩孔窯洞和整飭一新的院落,作為紅色旅遊最早的受益者,脫貧了的韓連生兩口子對未來生活有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期盼。“真是一輩子也沒掙過這麼多錢啊。去年僅一個夏天我們老兩口就收入了2萬多,今年我們打算把規模擴大1倍,收入也能跟著翻番呢。”

今年61歲的韓連生患有老年退行性關節炎,一直幹不了重活,家裡的幾畝地全靠老伴張三美1人。

“每年都是人家鋤了我這兒還沒種,人家收了我這兒還沒鋤,累得我1個人只能邊哭邊幹。”老伴兒張三美對以前的日子又怕又恨,“趕上年景好1年能掙個2千左右,不好的話1年都白乾了。雖說享受各種補貼政策,但總是靠幫扶和政策也不是辦法。”

現在好了,村裡今年搞起了紅色旅遊,村委會讓韓連生老兩口給前來學習和旅遊的人做做農家飯啥的,連桌椅板凳都是村委會借給他們的。沒想到這一弄就產生了連鎖反應。“去年我們家4張桌子都沒有閒著的時候,天天爆滿。家裡攢的那點雞蛋和肉什麼的根本不夠用,附近幾家的都被我們家買光了。這不,去年看到我家掙了錢,村裡的陳二仁、潘七小都來和我取經,回去也都弄起了農家樂,就等著今年大幹一場呢。”韓連生現在成了村裡的紅人。

隨著清水河縣電子商務進村項目的實施,韓連生家又辦起了小超市,做起了電商,平常幫鄉親們買點日用品、農機具再代賣點土特產,1年又能增收個7、8千。

旅遊業是清水河縣最具潛力的特色產業之一,清水河縣坐擁老牛灣黃河大峽谷壯美的自然風光與老牛坡悠久的革命歷史,有著發展旅遊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未來,清水河縣將重點發展農家樂餐飲、農業採摘觀光、旅遊商品銷售、民俗體驗幾大鄉村旅遊項目,輻射、引導貧困戶進入旅遊景區成為產業工人,實現增收致富。

「聚焦扶贫」清水河脱贫攻坚路子多

李軍:12345N

“給錢給物只能是救急解渴,興辦產業才能開流活源,變輸血為造血。沒有產業的發展帶動,很難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缺乏產業支撐脫貧也會難以為繼。”清水河縣副縣長李軍說。

清水河縣緊緊抓住產業這個龍頭,除了實現對貧困戶的精準對口幫扶,更是形成了“12345 N”的全縣農業產業多點開花結果的發展新格局:即1個加工區、兩大旅遊區、3個萬頭養殖基地、4條產業帶、5大地理商標證明產品和N個產業示範點,通過產業帶動,共覆蓋農戶近4萬戶,輻射帶動近4千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種養殖業和旅遊業分別帶動3242戶和340戶貧困戶增收致富,人均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

通過創辦現代企業,改變傳統產業,

清水河縣的脫貧致富路

已經鋪就,

更多的新項目正在醞釀:

「聚焦扶贫」清水河脱贫攻坚路子多

——大力發展農產品精加工產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返鄉就業創業;

——興辦掃帚加工廠,把漫山遍野的“龍鬚”利用起來,鼓勵人們採摘、種植、到企業工作;

——制定米醋生產統一標準,集中每家每戶生產米醋的力量,實現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

——舉辦特色水果採摘節,為村民打開農產品銷路的同時給他們更多和城裡人的交流機會,開闊眼界,轉變守舊思想……

人還是那些人,地也還是那塊地,轉變生產經營方式,走產業化發展之路,讓清水河縣的父老鄉親正在逐步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境,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的願望開始變得觸手可及。

「聚焦扶贫」清水河脱贫攻坚路子多「聚焦扶贫」清水河脱贫攻坚路子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