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飛天渡槽”---賓陽人最不能忘記的一個地方!

早在人類的童年

先民就“逐水而居”

兩千多年前

人類找到了馴服水的方法

——從有水處調水到缺水地區

渡槽,應運而生

2019年5月23日,洋橋鎮赤坭村委赤坭東村村民黃君飛一早就來到自家稻田取水灌溉,對他來說,給水稻取水灌溉不是難事,因為六馮水電網一級電灌站大渡槽就從他們村頭穿越而過。大渡槽一直是六馮灌區農業生產的生命大動脈。

“十里飛天渡槽”---賓陽人最不能忘記的一個地方!

當年參加建設的工人回憶建渠過程

六馮水電網一級電灌站大渡槽位於洋橋鎮西北面風景秀美的那馬村委六馮漁業村附近的清水河東岸,由六馮一級電灌站長4760米的大渡槽和水輪泵站長330米的小渡槽組成。主要為了解決1966年建成的功率1400千瓦六馮Ⅰ級電灌站、505千瓦赤坭2級電灌站和570千瓦界塘3級電灌站水的流速和節約用電而建的,當時工程取名“東方紅大渡槽”,工程於1978年3月破土動工,次年3月竣工。建成後的大渡槽雄偉壯觀,氣勢磅礴,所以,人們都習慣把這座雄偉的建築稱作“十里飛天渡槽”。遠看整個“十里飛天渡槽”就像一個個巨大的“Y”字母,又像一條俯臥在廣袤大地上的巨龍,站在大渡槽上,眼下是川流不息的清水河,河水被巨型抽水機抽上來後又急速地向渡槽噴發而出,水便像一匹脫韁的戰馬,流向遠方的農田,滋潤著作物茁壯成長。傍晚,餘輝下的“十里飛天大渡槽”,就像鍍上了一層金黃色,更顯得雄偉壯觀,月光下的“十里飛天渡槽”則像一條正在爬行的黑色巨蛇,渡槽裡的流水,猶如一條閃閃發光的銀練。

  現年66歲的洋橋鎮赤坭村委赤坭村五隊村民黃壽敬,當年參加了大渡槽的建設工作。他回憶說,當年,縣革委帶領高田、思隴、新橋、蘆圩、大橋、武陵、古辣、甘棠、黎塘、和吉、鄒圩等11個公社1.3萬多人組成了一支聲勢浩大的工程建設隊伍,參加大渡槽的工程建設。他們村各家各戶都配合安置了全縣各地到來的工人,各戶都儘量騰出自家房間,每戶都基本安置10名以上的工人。當年,黃壽敬家就負責接待從新橋來的工人,大家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參加勞動,同甘共苦,眾志成城。

“十里飛天渡槽”---賓陽人最不能忘記的一個地方!

飛天渡槽灌溉希望的田野

“十里飛天渡槽”工程總投資262.5萬元,使用水泥1.21萬噸、鋼材0.52噸、炸藥58.6噸、木材1052立方米,投工232.6萬工日,現在我們能看到、感受到雄偉壯觀、氣勢磅礴的“十里飛天渡槽”就是由1.3萬多人日以繼夜親手挖土方4.8萬立方米、漿砌片石9.25萬立方米、澆注混凝土0.73萬立方米而建成的,那一個接一個的拱跨共有545個,最大跨度8米,最小跨度3米,墩547個,最高8米,最低的也有2米,可以說每一塊石頭每一寸混凝土都凝聚著勞動人民的心血和汗水。

“十里飛天渡槽”---賓陽人最不能忘記的一個地方!

飛天渡槽橫跨沃野 氣勢恢宏

赤坭村委朱頭村村民潘新華今年68歲,他回憶當年建渠的情景時仍激動不已。他說,當年參加大渡槽工程建設的時候,為了保證工期,大家每天凌晨四點就起床,吃早餐後就步行一個多小時到達施工處參加勞動。由於沒有機械,工人們都是兩人一組用扁擔扛石頭,用麻包袋裝沙石,用泥箕挑泥。大家幹勁十足,一次就挑四泥箕的泥,還挑到離地三四米高的平臺上。工地現場有時燈火通明,挑燈夜戰,每天都是三班倒,夜以繼日地推進工程建設。潘新華說:“儘管當時工作很辛苦,但是大家都有一顆火熱的心,只想為家鄉建設多出一份力,所以工作非常積極主動,從來沒有耽誤工期,大渡槽建設工程僅用一年時間就順利竣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