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无言,真水无香——富顺籍油画、彩墨画家童昌信

大美无言,真水无香——富顺籍油画、彩墨画家童昌信

童昌信,1944年生于川南古县富顺,从事报社美术编辑工作近40年,从事艺术创作50余年,以油画、彩墨画创作为主,作品以蜀乡、彝、藏族风土人情入画。近十余年对九寨风光和大熊猫情有独钟,画风写实为主,中西相融。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交流院特聘画师,四川工艺美术学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现代艺术发展促进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四川九寨画院院长,四川·天骄大熊猫画院院长、《巴蜀画派》艺术实力代表人物。

1979年,油画《山花为君开》入选四川省青年美术作品展。

1981年,油墨《阳光下》入选建国60周年省美展。

1984年,油画《春风》入选四川省美术作品展;并赴香港展出。

1986年,油画《穿红羽绒服的少女》获四川省美编作品展优秀奖。

1987年,油画黄伞梦系列《艳阳天》入选省美展。1988年赴日本展出。

1991年,油画黄伞梦系列《我们走在大路上》入选建党70周年四川省展。

1992年,油画黄伞梦系列《我们走在大路上》入选中国油画展;微型油画《彝家姐妹》7×7cm入选加拿大第六届国际微型画展。

1993年,四川美术家协会举办《童昌信油画、摄影》个展。

1999年,漫画《生死恋》(合作)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获省展银奖。

2002年,彩墨画《秋揽九寨》入选中国西部大地情国展。

2002年,彩墨画《乱石穿空》入选中韩现代美术作品展赴韩国展出。

2003年,彩墨画《秋韵》入选全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展获铜奖。

2004年,彩墨画《九寨风光》个展人民大会堂展出。

2011年-2012年,《走进厄瓜多尔》、《走进圭亚娜》写生作品展在北京、上海、广州展出。

2015年,举办《一山一水》九寨黄山书画作品联展。

2015年,彩墨画《秋染九寨》入选四川省“大美四川”作品展。

大美无言,真水无香——富顺籍油画、彩墨画家童昌信

大美无言 真水无香

——油画、彩墨画家童昌信写真

周云\文

2018年5月24日下午,四川富顺县相关领,以及省、市、县文化界一行20余人,一起观赏了画家童昌信《富顺百里沱江水墨长卷》。画作规模宏大,画艺细致精湛,得到现场领导和同行的高度赞赏。大家对画家童昌信深深的故乡情结所打动。

日前,由富顺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广电旅游和新闻出版局主办,县美术馆承办的《富顺百里沱江水墨长卷》的创作终稿评审顺利完成。

此巨幅长卷由富顺在外文化名人,现任四川天骄大熊猫画院院长童昌信创作,通过现场采风形成初稿,再经相关专家论证,历时半年得以完成。作品长达40余米,主要描绘了富顺百里沱江沿岸古镇风貌、人文风情、文物节点、山水风光等,突出了富顺沱江沿线狮市、赵化、长滩等十个小镇的风貌美景。童昌信将在此画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预计今年10月底正式出版印刷。届时,富顺沱江沿线的秀美风情将会呈现在社会各界的眼前。

早年,喜爱油画的童昌信受俄罗斯写实画派影响尤深,青春年少时,列宾、希斯金的名作,如春风吹进了他的心田,那感人的绘画语言和诗般的烙印,给他的审美取向种下了胚胎,令他再也不愿意放弃对自然美的追求。无论是其早期的油画《牧羊女》,还是其新近创作的彩墨画《当春乃发芽》、《水光浮翠,倒映林岚》《家园》《牧歌》等作品,我们都能看出其唯美画风中所透出的对美的不遗余力的审美表现和价值取向,他笔下那九寨雪山与圣水传递给人们的更是对清澈纯净世界的赞美和讴歌。

而今已是《巴蜀画派》艺术实力代表人物的童昌信,长期从事油画,彩墨画艺术创作,从事报社美术编辑工作近30年,作品以四川彝族、藏族的风土人情入画,近十余年来对九寨风光和国宝大熊猫情有独钟,中西相融,彩墨并举,诠释了当代彩墨画的风采,极具有个性,把彩墨画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个没有个性张扬的人是无法达到这种艺术境界的,一个一生都与水墨为伴的人必定是一位内心坚定而有充满追求和光明的人。画家童昌信把毕生的精力和感情都融进了水墨和油画艺术,他的艺术实践,如同一把犁铧在充满石子的坡地上艰难前行,但当我们惊叹他的成果和收获之余,蓦然回首,我发现画家童昌信真是一个对艺术执着、痴迷的人,一个能够使自己人格独立的人,一个独特的生存方式和一个独具艺术表现力的人。

大美无言,真水无香——富顺籍油画、彩墨画家童昌信

1

踏着天府蓉城五月的阳光碎影,来到成都府南河畔天祥街童昌信的画室,一进入他的画室,便被堂中的一幅《碧水醉秋林》所震惊,同行的川大梁金萍老师忍不住感叹了一声“哇,好漂亮!”

是的,所有的赞美的辞藻都显得无力,只能化作一句最简单却也最能反映童老作品特点的感叹。

而今已是古稀之年的童老依然是精神矍铄,听见笔者的赞叹后,笑眯眯地说道:“我的作品在很多人看来都太艳,太俗,不太主流的。”

闲谈眉眼之间,我看得出童老对这些评价并不甚在意。“美,就是要让大家都能感觉到的,中国画自古以来讲求写意,反而将大多数的人拒之门外,我想要创作让大家都能感受到美的作品。”

童昌信身世颇有些色彩和传奇:童家世居川南富顺县飞龙观,童昌信的父亲在当地是一位有影响的小学校长一类的新派人物,慱学多闻,尤善楷书,服务桑梓,颇著声誉。

据《四川工人日报》常务副总编辑饶洁撰文介绍:童家诗书传家,人丁兴旺,童父先后娶妻两房,得下同父不同母的兄弟姐妹12个。童先生排行老幺。在父亲的影响下,童氏兄妹中的大哥二哥童昌明、童昌哲出道了,一武一文,颇有声名:大哥毕业于黄埔军校,跟随名将孙立人东征西杀,在抗日战争中立下战功,最后亦随孙立人将军西辞故土、寄身宝岛,最终老于台澎;二哥更是了得,少小年纪,在一次奉父命到富顺县城买书的时候,只身一人不辞而别,从富顺一路走到成都,参加了一期新闻训练班,从此投身报业,成为一代名记。

大美无言,真水无香——富顺籍油画、彩墨画家童昌信

在那个年代,从大陆到台湾再到香港,没有人不知道香港《今报》的童彦子。1965年周恩来总理接待李宗仁先生归来的记者招待会上,总理还在询问哪位是香港的童彦子?这童彦子还另有一笔名为伴霞楼主,写了大量武侠小说,与金庸、古龙等人均为莫逆之交。

家学渊源,叫少年时的童昌信耳濡目染,本来一脉相承,自有品相风骨。可在那个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年代,这种家庭背景就注定命运多舛了。

童昌信从小尚医,1963年19岁的他参加高考,心高气傲的他一股脑儿填了几所全国著名的医科大学。他却独独没有遵从学校老师的意见:你那样的出身,填一普通医专就行了。

在当时的环境下,一个出身有问题的孩子,能去读一个医专,已是最好的选择了。那个年代专政对象的子女,难升学,难入党,难工作,难提干。高中毕业了,得有一技傍身,1965年,童昌信考取了四川省石油管理局的工人。业余,他不忘初心,坚持儿时迷上的绘画。

自此,他干过铁路工、进过造纸厂、当过酿酒徒、长江搞勘探,西南找石油。每到一处,体力活刚干不久,就被单位弄去干宣传了,回忆这段经历,先生神采飞扬:那年头高中生就算知识分子了,再有一丝文艺天分,到那里都是一个宝。自己瘦弱的身板竟然没怎么吃苦。后来更被赏识调入了四川石油管理局机关,担任《四川石油报》的美术编辑。1982年,已然头顶“工人画家”美名的童先生,又调入《四川工人报》,仍然作他的美术编辑。

不少见过先生的人都有同感,童先生一生谨守传统之道,当记者不收红包、当美编不收酬画,育新人不辞劳苦,搞创作也力主道法自然,不盲从、不随波,孤寂自修,不耐圈子中的热闹。

这便注定要吃些苦头了。物质上的清贫自不必说,到1998年单位房改房时,整个单位只有先生凑不出这一笔购房款,差点放弃了事。偏偏这还不够,在婚姻家庭方面也是磨难重重。折腾来折腾去,个中滋味,苦不堪言。

所谓史家不幸诗家幸。生活的苦逼,倒成就了童昌信在艺术上的执着。在家徒四壁的日子里,一次偶然的机遇,来自德国慈善家、汉学家查.艾克的建议,先生触动灵感,从油画创作转为彩墨创作,开始尝试一种新的画风,彩墨山水开启了一方新的天地。一山一水一熊猫,巴蜀精华入画来,峨眉之山、九寨之水、国宝之趣成为了童氏法无定法、寄志托情的翰墨天地。

在童昌信画室,他极有耐心的向笔者叙谈了他的人生和创作,我感觉他恰如省文联副主席蒋东生的评价:“童昌信话不多,为人处事都很低调,但却极重感情,处事非常认真,历经磨难,但仍保持一颗纯朴的心。待人率真,表现在画上则是画风朴实、不华取宠。性格坚毅,认准的路,他会坚决的走下去。

大美无言,真水无香——富顺籍油画、彩墨画家童昌信

2

2017年7月15日上午10时许,由四川省文联指导,省美协、四川美术馆主办,四川天娇大熊猫画院、四川九寨画院、福宝印社承办的“大美无言——童昌信绘画作品展”在成都落成仅一年的四川美术馆隆重举行。

四川美术出版社主任编辑、本次展览学术主持人陈荣、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致辞祝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四川美术馆副馆长杨梁相给童昌信颁发收藏证书;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郑晓幸宣布展览开幕。

参加开幕式的嘉宾有:四川省文联原党组书记黄启国,党组联合处处长吴彬,省人大外事侨委员会原主任委员秦琳,美术教育家、著名油画家、川音美院原院长马一平,巴蜀画派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李杰,以及此次展览承办单位福宝印社集团董事长向运华先生,总经理向运成先生,以及童昌信先生的好友、亲朋、社会贤达和卧龙耿达小学的孩子等约300余人,参加了“大美无言——童昌信绘画作品展”开幕式。

大美无言,真水无香——富顺籍油画、彩墨画家童昌信

开幕式结束后,在陈荣的主持下,与会专家、学者、朋友等,极积踊跃,进行了隆厚的学术研讨会。

此次展览展出童昌信80余幅作品、九寨彩墨系列、熊猫系列、城市风情系列等精彩纷呈!童昌信历时7年,长达100余米的“生生不息”——大熊猫栖息地水墨长卷,第一次正式全面展出,极具震撼!观众纷纷驻足,由衷感叹!

童昌信在开幕式上的答谢词中讲到:24年前的1993年6月,省美协在新落成的省展馆为我举办了个人油画展,24年后的今天,省美协在落成仅一年的四川美术馆又一次为我举办个展,24年前展出的是单一的50幅(那年50岁)油画和20幅摄影作品,而这次展出的作品,则增加了二十年来不断探索的彩墨画,题材从原来的人物为主转向以九寨风光和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为主。作为一个从工人中走出来的绘画手艺人,两次由省美协为其举办个展,的确让童昌信感到非常荣幸,令他感慨万端——

从1958年我的第一幅稚拙的油画“瓶花”在宜宾一中初中部的画展获奖算起,与画结缘,一幌已有60年。

但真正拿起画笔想走绘画这条路,那到不是想当什么艺术家,而是在63年高中毕业后为求生存找工作三年碰壁的现实生活中悟出的有艺不辜身的一个道理,因那时有一点点字画功夫,在不停更换工作中得到一定好处的感悟。60年代未,上天安排了两位油画老师高玠瑜和陈腾光与我相识,从此让我真正走上了研习油画的创作之路。

文化大革命初期,当然主要是画毛主席的肖像,同时也以描写石油工人工作、生活为题材的作品问世,71年,如在成都五厂(石油总机厂、川化、107等)美术作品联展中获好评的油画“女钻工”则是代表之作。由于不断的进取,几十年工作之余,创作不离手,从1979年始油画“山花为君开”第一次参加省展开始,不断有作品参加省市展。84年油画“春风”入选省展并随四川油画展赴香港展出,以后创作了大量以彝族风土人情的作品如黄伞梦系列的“阳光下”,“艳阳天”,“我们走在大路上”,“彝家妹妹”等一批作品,在社会上受到一致好评。

1998年,在不甘因循守旧的我,忽然转向潜心研习彩墨画,通过近20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从所谓传统的桎梏走了出来,形成了我的彩墨九寨山水,既有西画的具像,又有中国画写意的禅意,二者相得益彰,绚丽的色彩中透着飘逸与隽永,形成了极具独特的个人风格。

我的山水中没有躬背柱杖之人,没有千篇一律的一个书童加一主人的远古感,照现行的话就是接地气,不囿于几个古人的法来束缚自己,不抄袭自然,但也不离题太远,因心写境,手下留情,让鉴者生情。

是的,“一幅幅让人眼睛一亮的彩墨九寨山水、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恍忽你走进了神奇的九寨山水和大熊猫自然生态栖息地。我读他的画,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美,他的作品有景,有情,有意,做到了景情意交融,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的感情,具体而言,他倾注了对九寨山水的情意,因此,他能恰到好处的再现了九寨山水的神韵丽质,让读者在画面前产生了共鸣。在童昌信《大美——七十书画作品展》上,省文联副主席蒋东生如是说。

童昌信的作品从大自然中来,令人耳目一新,没有那种似成相识之感,没有常说的那种像某某“大师”的笔墨,又有谁谁的影子,一看就是他的,他的率真与童趣。他的九寨彩墨山水,或宁静,或欢奔,既不脱脑红尘,又有那么多原始洪荒的气息,画中之水,是画家心源之水,灵源之水,备生灵性,沐浴光明,洗涤尘心,大有“天地容我静,名利任他忙”,如问天籁的禅悟。

大美无言,真水无香——富顺籍油画、彩墨画家童昌信

3

童昌信先生从油画创作转为彩墨画的探索,大胆的打破了“传统”中的意象造形,而大胆的吸收了西画的造型语言,以形和色彩说话,搌弃了以线为主的传统方法,赋宣纸上的山水以体积感的块面造形,大胆重新彩渲染,以期达到更好表现对象的神韵。

蒋东生在《大美——七十书画作品展》前言中谈到:童昌信真正做到了“搜尽奇峰打草稿”,他为表现九寨神韵,十数年来,年年不分春夏秋冬,进沟采风写生,在九寨沟的山山水水之间,他都留下了的身影,到目前为止,他是画家之中第一个走遍了九寨沟九个寨子的人,正如04年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为其在沟口游客中为之举办个人画展时,局长章小平在致词中说的,“童昌信先生是读懂了九寨沟的人,是热爱九寨沟的人。”是的,不热爱九寨沟,不读懂九寨沟,怎么能画出让读者生情的九寨山水。他画画,除对对象反复实地写生外,在作画也是一丝不苟,他的山水,必先完成其一幅完整的水墨山水稿(也就是画油画时的素描稿),然后在水墨之上渲以重彩,正因为他对创作的一丝不苟的创作理念和手法,故而使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作品亮丽、明透、敦厚与扎实,他的画风独特,大胆与时代接轨,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接轨,大胆的从几个古人的审美情趣中跳出来,墨彩并举,以彩抒情,推陈出新,诠释了当代彩墨画的风彩,把彩墨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三十多年来,昌信画九寨,昌信画九寨的水,可以说是练就了一身绝活了。他笔下的九寨水传神达意,笔墨淋漓,画面或宁静或奔放,不是仙境胜似仙境。”

著名美术评论家李杰对童昌信九寨山水画作了如此赏析——

总结昌信的九寨山水画可以从下面的三个方面与读者分享。

把西画的技巧融入山水国画中呈现不一样的画面。在昌信的画作中,不时能感受到来至西方油画的色彩语言和块面结构的表达,他的这些作品,既有红尘的写实画面,又表达了人间追求禅意的理想。《胜地仙境人间瑶池》、《九寨天鹅海之冬》、《九寨风光之春夏秋冬》、《山高水长》等画作,都是很好的中西画结合作品,我们在国画的笔墨中可以看到油画的色彩影响,在国画的构图神韵中可以捕捉到油画的结构和块面感觉。昌信先学油画和雕塑,再修国画,自然在运用的技巧上娴熟,得心应手。

宁静与奔放共同传递山水九寨的神韵。在昌信的画中,那些宁静的、奔放的山水,赋予了生命的律动,赋予了自然的神韵。没有水声,可你分明就是听见了哗哗的水声,由远及近,渐渐的,浸入心里。没有风吹,可你分明感觉到风吹水皱的场面,水波不兴,那水面的一层层绿啊,点染着心灵,荡漾开一圈圈的散去,又一圈圈的回来,涤荡心灵,澎湃激情。作品《树正飞瀑》、《远古的传说》、《龙潜碧水》等,表达九寨山水的神韵是恰到好处的。

昌信出神入化的作品面对的是大自然的心灵对话,那些作品中表达的不仅仅是自然之美,不仅仅是天然忘我的境界,而是人类的责任,是自然赋予人类的使命。保护好自然,就是保护我们。在这样的内心使命驱使下,昌信的坚持,昌信的执着,有其更加高远的意义和价值。作品《顺其自然》、《秋声》、《清静》、《远山在呼唤》、《潺潺低吟》等在保护自然的旗帜下吟诵出画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所谓天道酬勤。昌信的九寨山水作品这些年画出了声势,画出了市场,画出了影响。一次次的出国友好访问,他的作品都是最受欢迎的馈赠佳作。中国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邓小平故居、中国驻外使馆以及外国驻中国使馆的部分机构都相继收藏了他的作品。

著名美术评论家、画家陈荣在他的《无言·大美的禅思——童昌信艺术谈》

站在其画作前尤如游历美丽的大自然,在他的笔下我们能领略到自然美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他的画又是平凡的,一树一石,一山一水都那么亲切、自然、质朴,充满着自然的机趣,他追求的是返朴归真的境界,而这种境界之美曰:“大美也”。

当下,中国艺术如何与西方接轨,如何呈现出本民族文化的特质,在艺术家群体中有无数的探索者。就艺术而言童昌信是极为特殊的一位,他是真诚的,真诚的用他双眼去发现自然美与艺术美之关系,用勤奋地双手去探索艺术之真谛,长期对写实绘画的研究,使得其笔下的景色幻化出如纯净的九寨之水般的清澈和绚烂。

他的这种探索和创造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水墨画的形式语言,十几年前,已有许多油画作品入选全国各级美展的他,开始了用西画的色彩与中国画的笔墨、宣纸相结合的彩墨画创作,那一幅幅作品充满着清新的气息。

“笔墨当随时代”,童昌信先生的笔墨所表述的就是人类对自然清新无垢世界的追求。他所画大熊猫上的题款是“阅尽沧海桑田,憨态依然”足以看出其有一颗质朴天真的心。

收获甜蜜,游历思考,中西结合,变法创新是童昌信当下的艺术现状。他曾作为中国艺术家代表团出访厄瓜多尔、圭亚那、南非、韓国等国,当他站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的大地上,放眼看去的基多,建筑呈现出的异域风情,激越着画家的创作欲望,思如泉涌。《基多印象》这幅以俯视加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相结合所绘的基多全景描绘的异域风情画,是其中西绘画技法巧妙融合的体现。而《好望角惊涛》,则是一位中国艺术家企望让本民族艺术走向世界的全新探索。

对于自己的熊猫作品,童老无疑是自豪的,从法国传教士发现第一只大熊猫的邓地沟开始,追溯着熊猫的出现的痕迹,途径乐山,峨眉山,都江堰,卧龙,四姑娘山,一直到九寨沟,他探寻了其中的每一寸天地。他的作品从大自然中来,令人耳目一新,没有那种似成相识之感,他的率真与童趣。他的九寨彩墨山水,或宁静,或欢奔,既不脱脑红尘,又有那么多原始洪荒的气息,画中之水,是画家心源之水,灵源之水,备生灵性,沐浴光明,洗涤尘心。艺术往往生于寂寞而死于浮华,有思想的艺术家,甘于一生的寂寞笔墨中的精神独处与深入心物的孤寂,方能成就离尘脱俗的画作。

当艺术市场如火如荼的时候,当大众媒介频频炒作的时候,当艺术展览铺天盖地的时候,人们总是热衷于炒作那些所谓的“名家”与“大师”,因为他们有地位、有头衔、有名声,往往忽略了艺术本身的价值。然而处在孤独状态的艺术家往往因为沉寂艺术而被忽略。纵观中西绘画史,越是生前冷落、寂寞而落魄的画家,身后的名声与成就往往越大。延伸开来有两层意思:一是身前的寂寞与身后的成就成正比,二是身前的繁华与身后的落寞成正比。

这真是大美无言,真水无香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