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死後兩個月就被毀墓掘屍,孝莊太后爲何如此痛恨多爾袞?

俸添夢話


多爾袞被毀墓掘屍,是順治下的旨,這也不是孝莊太后在幕後指使操控,所以跟孝莊太后沒啥關係,也就談不上孝莊太后有多恨多爾袞了。而順治皇帝由先前對多爾袞的極致推崇突然轉變為狠下死手,也絕非是因為痛恨那麼簡單的。

政治上從來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衡量政治人物的行為,最大的標尺只有利益。所謂的意氣用事,所謂的感情衝動,在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面前,是永遠不會出現的,他們所考慮永遠都是本集團利益的最大化。

所以,政治人物所要上演的戲碼,絕對不是狗血劇,也不會是肥皂劇,更不是言情劇,只能會是血淋淋的現實劇。

受很多影視劇的影響,現在人們固有印象中,多爾袞、孝莊太后、順治皇帝之間的故事,說不清、道不明,剪不斷、理還亂,反正就是愛你愛得死去活來,恨你恨得咬牙切齒那種,實際上呢,如果真是這樣膚淺,大家就不用去讀史書,都去看清宮劇得了。

還是來看下多爾袞身上發生的那些事兒。

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而賓縣老城),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努爾哈赤休棄袞代皇后富察氏,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就此上位,多爾袞也因此地位提升。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慈去世,阿巴亥被逼殉葬,多爾袞被封為貝勒,當時他年僅15歲。天聰二年(1628年),多爾袞因跟隨皇太極出征蒙古察哈爾部有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同時正式成為正白旗旗主。之後的多次征戰中,他又多次打敗明軍,獲得皇太極的賞識。

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在征戰中獲得傳國玉璽,呈獻給皇太極,第二年,皇太極稱帝,多爾袞被封為和碩睿親王,當時在六王中位列第三。崇德二年(1637年),多爾袞又進軍朝鮮江華島,俘虜朝鮮國王家屬。

崇德三年(1638年),多爾袞被皇太極任命為“奉命大將軍”南征明朝,立下戰功。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明清松錦大戰中,多爾袞更是立下卓越戰功。這一戰,先是由多爾袞、濟爾哈朗等為首,后皇太極親臨前線增援,最終明軍慘敗,洪承疇被俘投降,祖大壽率部投降,明朝山海關的據點除寧遠外基本丟失殆盡。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猝死,皇太極長子豪格與多爾袞成為皇位的最有力競爭者。當時多爾袞擁有兩白旗,正紅旗、正藍旗和正黃旗中也有部分人員支持他,而豪格擁有兩黃旗自然也是毫不相讓,鑑於自己未能夠擁有絕對實力登頂,同時也是為避免八旗內亂,多爾袞退而求其次,擁立了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登基,改元為順治。之後,多爾袞和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同為輔政王輔佐新皇,權力得以進一步鞏固。

顯然,多爾袞這次選擇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因為他有著高瞻遠矚的格局,而是因為滿清內部複雜的政治局勢以及其本身實力所決定。多爾袞雖然沒有做成皇帝,權勢卻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之後,他逐步肅清了豪格的勢力,造就了一家獨大的局勢。

順治元年(1644年),被封為攝政王的多爾袞,再次授封為大將軍,率領清軍入關,進兵中原,開始逐鹿天下。同年,吳三桂邀請清軍入關協助,乘著吳軍與李自成軍隊在山海關外大戰雙方損失極為慘重時,多爾袞所率清軍乘機而起大敗李自成軍隊,順利進入北京城。

當年順治帝進入北京城,正式遷都於北京,多爾袞被封為叔父攝政王,並建碑紀功,從此多爾袞可以說是權傾朝野。順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軍隊基本被肅清後,多爾袞晉升為皇叔父攝政王,滿朝文武、王公貴族見了他,都是要“列班跪送”,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順治三年(1646年),多爾袞所用儀仗的種類與皇帝等同,就連各種皇帝璽印他都拿回府邸中收藏備用,簡直就是差一個皇帝稱呼了。順治四年(1647年),多爾袞允許不用向順治帝行禮。順治五年(1648年),多爾袞再一次晉升,成為皇父攝政王,除了沒有皇帝稱號外,他的所有一切,基本上已經和皇帝沒有兩樣。

正當多爾袞權勢達到頂峰時,意外發生了!

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前往古北口外行獵,不慎墜馬跌傷,不久後逝世於古北口外喀喇城,當時年僅為三十九歲。順治皇帝為之震動,追封了他為“清成宗”,並按照皇帝禮制安葬了多爾袞。

順治八年(1651年)正月,多爾袞正宮元妃博爾濟吉特氏被尊為義皇后,多爾袞沒有子女,由豫親王子多爾博為後襲承親王,他幾位近侍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封賞。

然而只是一個月後,即多爾袞去世兩個月後,順治八年(1651年)的二月,多爾袞被宣佈十四條罪狀,追奪一切封典,毀墓掘屍。這之後,雖然也有為多爾袞“平反”的聲音,然而最終都是讓提議者付出不小的代價,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位多爾袞平了反,恢復了他睿親王封號,並評價其為“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從此才有了定論。

值得玩味地是,多爾袞剛去世時,順治皇帝頗為震驚,還親自到東直門外迎接多爾袞的靈柩,並給予了各種追封,連葬禮都是風光而隆重,為什麼只是過了兩個月之後,順治皇帝怎麼會有這麼大的轉變呢,期間到底是發生了什麼呢?

首先地,多爾袞殉葬後,就有人出來告發,這個“有人”還是多爾袞生前的親信心腹人員蘇克薩哈、詹岱等人,他們聽聞多爾袞早前為自己所準備的下葬品不符合禮制,已經超越本身應有規格,有謀反的嫌疑。緊接著,多爾袞先前的政敵們也都站出來了紛紛揭露多爾袞的罪行,罪名各式各樣地都有,不管是捱到得邊挨不到邊的,還是做過的沒有做過的,所有的鍋都讓多爾袞背了。

不久後,多爾袞的胞兄阿濟格被撤職議罪幽禁,並於第二年被處死,除宗籍。先前被多爾袞打壓的兩黃旗貴族地位得以提升,兩紅旗的權貴們也是獲利不少,多爾袞所掌控的兩白旗當權者倒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懲罰,權力大為削弱,然後就是針對多爾袞的一系列雷霆手段了。最為重要的,順治皇帝乘機將正白旗收歸到了自己手中,外加上先前的兩黃旗,從此也就有了上三旗的說法。

很是顯然的,多爾袞這次死後清算,完全就是滿清上層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後的利益重新分配,一次推到重來的洗牌,既得利益集團之間的默契配合,也許還夾雜著些私人恩怨,公報私仇也是有的,然而最為重要的還是各方勢力角逐後以實現各集團的利益最大化。

從結局來看,從中得到最大受益的是順治皇帝,多爾袞生前痛恨過這個將所有權力攬在懷裡等同於皇帝的“皇父攝政王”,而等到多爾袞突然去世,順治皇帝可能還會“沒事偷著樂”,畢竟地,擺在他面前的可是一塊巨大的利益蛋糕,誰能抵擋得住這個誘惑呢?

還是套用《大話西遊》中的一句臺詞:“這下,大家都滿意了吧!”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夜狼文史工作室


其實並不是孝莊皇后痛恨多爾袞,而是孝莊皇后的兒子順治皇帝。順治皇帝已經忍了他太久了,在多爾袞死後兩個月,終於出手以洩心頭之恨。

Δ孝莊皇后

多爾袞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弟弟,在皇太極死後順治登基。順治登基的時候才六歲,因為年齡太小。多爾袞作為攝政王之一,輔佐順治皇帝。做了八年攝政王之後,正值壯年的多爾袞薨天。但是因為多爾袞在世的時候曾經做了兩件錯事,早讓順治有了殺他的想法。

第一:意圖篡位

多爾袞在世期間,順治皇帝為了尊敬多爾袞,以及感謝多爾袞當初幫助自己登基。特別給了多爾袞特殊優待,然而多爾袞有點得意忘形。認為不僅是攝政王,還做得了太上皇。

比如在衣服上面,冒頂用珠子十三顆,但是皇帝才用十四顆。穿的衣服是八龍服,然而皇帝才用九龍袍 。除了多爾袞的俸祿是其他親王的幾倍之外,房子修建上面,氣勢絲毫不比皇宮差。

Δ多爾袞

為了展現多爾袞的尊重地位,上朝除了給皇帝請安外,還要給多爾袞請安。在朝廷裡面,多爾袞已經算得上是一個二皇帝了。到了後期,完全不請示皇帝,自己直接的批閱奏摺。除了沒有證實名字上是皇帝外,完全在行使皇帝的權利。

但是多爾袞畢竟扶持順治登基,順治尚還年幼,沒有能力對抗,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被架空。順治雖然年輕,但是內心將這些事情暗暗記下來,準備早晚有一天會把所有東西奪回來。

第二:與孝莊皇后有染

在順治登基之前,因為皇太極駕崩的太突然,什麼東西都還沒安排好,便撒手人寰。皇位懸空,八旗之間劍拔弩張。朝廷中分為兩派,一派是多爾袞為首。另一邊是豪格為首,雙方針鋒相對。就在內戰一觸即發之時,多爾袞突然退出,並且宣佈支持順治登基。

Δ孝莊皇后與多爾袞

順治是孝莊皇后的兒子,為了讓順治登基,孝莊皇后事事都順著多爾袞。順治後面甚至是封多爾袞皇父攝政王,究竟是多爾袞的想法,還是順治自己的想法就不得而知了。順治看到孝莊皇后做出的犧牲,自己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然而就在順治七年的時候,多爾袞在一次狩獵的時候,墜馬受傷。沒過多久,多爾袞薨天。消息傳到北京後,順治悲痛萬分,帶著滿朝文武,出城迎接五里遠的位置。多爾袞死後半個月,封多爾袞成宗義皇帝,按照皇帝禮儀下葬。

然而就在第二年的時候,多爾袞的部下蘇克沙哈突然跳出來指責多爾袞。上書稱多爾袞在世期間私藏龍袍,並且將龍袍放在棺材內陪葬。接下來引起一系列的反應,還暴露出儀仗、出行、衣食等等都已經是皇帝的規格。

Δ順治皇帝

這些罪名幾乎每個拉出來,都有被殺頭的可能。順治皇帝最後認為多爾袞的犯罪事實確鑿,於是剝奪了多爾袞所有的爵位,並且毀掉多爾袞的陵墓,將他的屍體挖出來鞭屍、斬首。

如果說看在多爾袞生前的功勞,作為侄子的順治,完全可以找個藉口:多爾袞已經死了,死者為大,一切都蓋棺定論。如果要懲罰多爾袞,只需要削官罷爵、追回封賞就夠了。完全是沒有必要將屍體挖出來鞭屍的地步,可見在之前順治是由多麼憎恨多爾袞,只是一直隱忍不發,現在找到了藉口,完全是把之前壓抑多年的積怨爆發出來。


史之策


多爾袞死後兩月即遭到毀墓鞭屍的懲罰,應當說這是政治鬥爭的結果,跟孝莊太后的關係不大,跟順治皇帝的關係也不大,雖然很多演義著重描述了清初這對叔嫂和這對叔侄之間不平凡的過往,但是他們並不是普通大戶人家那點家長裡短,這裡涉及到皇權,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自然,政治意義就變成主要的了。野史可以把他們寫成大宅門,可這畢竟是皇宮裡發生的事,讓我們回到那個年代,去說說這件事的始末吧。



所謂時勢造英雄,這話用在愛新覺羅家族身上一點沒錯,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因為年齡小而失去了爭奪帝位的機會,努爾哈赤死後,帝位由當時出眾的皇太極繼承。但是人有本事總是有機會的,多爾袞在皇子中出類拔萃,以軍功升到親王爵位,而且功勞遠在諸王之上,不僅如此,更大的機會還在前方等著他。


那就是後來的皇太極駕崩和之後李自成打入了北京城,兩件事只隔了一年,這兩件事對多爾袞來說是成就歷史的時刻,很可惜,他成就了歷史,歷史卻未成全他,他在皇太極死後穩定清朝統治和趁明滅亡入關這兩件事上居功至偉,但是始終未獲其實,還成了一個反面典型,最終一系列錯誤就此鑄成。


因為清朝內部的勢力紛爭,皇太極死後,最有實力接續皇統的多爾袞遭到豪格(皇太極長子)和代善(努爾哈赤長子)的制衡,最終講皇位讓給了僅有六歲的福臨(皇太極幼子),但即便如此,隨著滿清入關,多爾袞的時代還是到來了,在這重要的事件當中,整個清朝都得依靠多爾袞的才能才可以順利入主中原,也就是說,多爾袞是滿清入主中原的第一功臣,可惜他卻不是皇帝,所謂功高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也許從這時起,他的悲劇就已經註定。


從1644年入關,到1648年末,他的稱號從皇叔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再到皇父攝政王,已經無可復加,而他帽子上的東珠(十三顆,皇帝為十四顆)和朝服上的龍(八條,皇帝為九條)都已經加到和皇帝只差一的地步,俸祿待遇和所住府邸更是群臣莫敢望其項背,儼然就是一個準皇帝了。


很多野史描述孝莊太后為了阻止多爾袞稱帝,奪了自己兒子的帝位而委身下嫁給多爾袞,還說什麼這是滿族的婚姻傳統,兄死弟妻嫂,其實不然,一來多爾袞是因為皇族內部制衡而登不上帝位的,只要八旗制度還在,他很難邁出這一步,兄死,弟妻嫂這種事是為了保住家族財產的做法,這是貧窮之下的慣例,但現在他們都富有四海了,根本不必這麼做,而且多爾袞妻妾頗多,他跟孝莊,呵呵,即便有其實,也不用有什麼慶典吧。



至於他跟豪格的恩怨,完全是上一代人的恩怨的延續,當年皇太極逼死多爾袞的母親,奪得大位,豪格是以皇太極長子身份兼兩黃旗主的,要憑他的才能,他差的太遠,多爾袞也恨他靠父輩取得高位,抗衡了自己登基的可能,所以設計殺了他,這跟孝莊還有福臨沒有多大關係,關於豪格的老婆被多爾袞霸佔,那就是更是小事了,連孝莊都,呵呵。


多爾袞於1650年十二月在承德狩獵時因墜馬摔傷膝蓋不治身亡的,古代那時候缺醫少藥的,這很有可能,據說成吉思汗也是墜馬摔傷不治的,所以沒啥大驚小怪,即便有什麼能成為陰謀的,也不是大事,總之,多爾袞突然就死了。



開始的時候,順治皇帝福臨還親自到東直門外迎接棺材,並且追贈多爾袞為成宗皇帝,連葬禮都按皇帝規格操辦,實際上,這也是實至名歸,天下沒有白給的榮耀。



但是兩個月後,順治親政,事情突然發生了斷崖式迴轉,先是多爾袞的正白旗大臣蘇克沙哈狀告多爾袞謀反,緊接著官員們紛紛跟進,罪名更是多如牛毛,連和皇帝近侍多說了幾句話都成了罪名,什麼拉攏皇帝近臣附己等等,然後福臨趁機把正白旗納入皇帝自己掌握,和兩黃旗並稱上三旗,這才是上三旗的由來。




明白了吧!什麼痛恨多爾袞,這都是扯淡,重新分配利益才是關鍵,多爾袞雖然死了,但他一天不倒,他所編織的這個利益關係大網就在,包括皇帝福臨在內的眾多人員的利益就得不到伸張,這完全是權臣死後利益的重新整合,就好像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樣,不過是改朝換代的降級版罷了。

為了表達對多爾袞的徹底推翻,還把他墓也毀了,首級也割了示眾,屍體也鞭了洩恨,其實哪有什麼人恨,活著恨,死了高興還來不及呢!其實孝莊和福臨心裡明白,沒有多爾袞,他們能不能在紫禁城都是一個巨大的問號,但為了福臨的將來,為了皇家的利益,多爾袞必須得倒。一百多年後,當乾隆翻看這段歷史時,才發現箇中曲直,念古懷今,就算給多爾袞平了反,還善待了多爾袞的後人。



一切功過恩怨隨風去,歷史總有評說。

感謝您的閱覽,喜歡本蛇回答的請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史書上冬眠的蛇


這事不能算在孝莊頭上吧。

年僅39歲的攝政王多爾袞在狩獵途中去世。先是以濟爾哈朗為首的諸王跳出來揭發多爾袞的罪行,十三歲的順治心花怒放地批准,孝莊太后是默許,沒有阻攔。大家領會了皇上的意思,就牆倒眾人推,附議的附議,倒戈的倒戈,短短兩個月時間多爾袞就由追封為“清成宗”到毀墓掘屍。

多爾袞到底招誰恨呢?

一、順治帝福臨(1638~1661)

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手握兵權的多爾袞(1612~1650)和皇太極長子豪格(1609~1648)爭位,僵持中,年僅6歲的福臨被推上了皇位,睿親王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

即便是名正言順,孤兒寡母的周圍環伺著手握重兵的宗親貴族仍令孝莊如履薄冰。福臨一直對多爾袞恭敬有加,從攝政王到叔父攝政王,再到皇叔父攝政王最後加封皇父攝政王。可多爾袞偏偏讓成長中的福臨失教,十三歲的福臨幾乎是個文盲,看不懂奏摺,在親政後頗下苦功學習才彌補過來,這一作法很有控制福臨的意味。如果多爾袞再多活幾年,成年後的福臨憑何才能去親政?到後來多爾袞將皇帝信符放在自己家裡,也不再向順治行禮。再加上關於多爾袞和孝莊的風言風語,十三歲的少年天子嘴上不說,心裡怨恨能少的了嗎?畢竟即使是少年,一旦登上皇帝的寶座就不想做傀儡,更不願自己的母親聲名受損。

二、濟爾哈朗

他是努爾哈赤二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子,不會染指皇位,是雙方都要爭取的力量。從小和皇太極交好,所以在帝位的繼承上傾向皇太極的兒子們。同為攝政王,卻被多爾袞打壓,畢竟目標和威脅性小於豪格,所以被構陷削爵後,能憑軍功復起。在多爾袞死後首先聯合三王發難,為肅清多爾袞勢力立下首功。

三、孝莊

假使孝莊和多爾袞有情,多爾袞家裡妻妾眾多,還既納朝鮮美女,又強娶豪格福晉,孝莊會意難平但不會有太多的怨恨。畢竟,理智的分析,多爾袞所為利於大清,利於福臨。

多爾袞一沒有和諸王火併,使大清的基業保持完整,可以一舉入關滅明。二是構陷豪格並幽禁致死,多爾袞主觀上是除掉最強勁的競爭對手,間接地幫了福臨一把。不然他一死,身為長子又手握兵權的豪格不知道會不會再起波瀾。

彷彿天意都在幫福臨坐穩皇帝的位置,多爾袞無子,弟弟多鐸先他一年去世,哥哥阿濟格脾氣暴躁,有勇無謀,很快就因謀亂奪政被拿下。此後,清朝帝位穩固在皇太極一系。

多爾袞以攝政王的身份成為清軍入關後的最高統治者,力主定都北京,處理政事有利有弊。一百多年後,乾隆為其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今安在的文史情緣


根據暢讀文研院發現,關於“孝莊下嫁”是否真實存在,一直有待考證。但多爾袞死後兩個月被剝奪封號,並掘其墓卻是事實。暢讀文研院借“孝莊下嫁”之部分佐證來論述多爾袞身後榮辱。

順治5年,多爾袞由“皇叔父攝政王”加封為“皇父攝政王”,皇父不能意味著是太上皇,也無法代表孝莊下嫁,古有“尚父”、“仲父”,皆君之所以尊臣。但“皇父攝政王”卻成為多爾袞日後被辱的大罪之一,順治8年,追論多爾袞生前謀逆,“(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凡批票本章,概用皇父攝政王之旨,不用皇上之旨”。

根據《東華錄》記載:多爾袞“親到皇宮內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奪立,以挾制皇上”。此作為多爾袞與孝莊有曖昧(甚至脅迫)的證據,但過於牽強,可多爾袞這一行為卻是瀆亂宮廷,自然讓順治帝心生怨恨。日後順治追論其生前謀逆,平毀其墳墓,將屍體挖出,砍去腦袋,鞭屍示眾。

也許孝莊並未下嫁多爾袞,但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尤其是帝王家,女人多半作為一種政治工具。崇德八年,皇太極突然在前線去世,卻沒有留下傳位於誰的遺命,當時最具實力繼承皇位的是十四弟多爾袞和長子豪格,兩人身邊各形成一個支持集團,由於勢均力敵,兩派之間的爭鬥異常激烈。福臨即位後,孝莊為鞏固兒子的皇位,不惜犧牲自己以“籠絡”多爾袞的可能性還是有的。

不論孝莊“籠絡”多爾袞是迫不得已,還是彼此真的存在感情,但多爾袞和孝莊的關係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政治;而感情,即使有,也是極不重要的附屬品。也許就是這樣的感情,深深刺激到年幼的順治帝,可寄人籬下又無可奈何,甚至在多爾袞死後,順治還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喪禮依帝禮。

終於多爾袞死後不久,其政敵紛紛出來翻案,揭發他的大逆之罪,而這也正中順治帝的下懷。總而言之,多爾袞的身後榮辱,完全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鬥爭的結果。


五味社


歷史上的中國君臣關係非常微妙,不管你立過多大的功勞,如果皇帝不高興,或者故意整你,那你基本上就什麼都不是了,你再厲害,始終也只是皇帝家的奴才,比如商鞅,霍光,張居正,等等,對滿清入主中原的最大功臣多爾袞也不另外。

為什麼十二三歲的順治小皇帝和孝莊皇后對多爾袞那麼恨,列出多爾袞的幾大罪狀你就知道了。


一,欺母淫嫂

順治帝6歲被扶上皇位,本來他是沒機會當皇帝的,她母親孝莊皇后起了重要作用,因為他大哥豪格和多爾袞都想當皇帝,結果僵持不下,後來多爾袞突然擁立他當皇帝,而這基本上就是他母親的功勞。

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洪承疇降清的事,就是孝莊皇后通過美色誘惑才使洪承疇決定降清的,因為洪承疇好色,而多爾袞更好色,所以多爾袞擁立順治肯定孝莊皇后也使了美人計,而且後來也很多證據證明了孝莊皇后嫁給了多爾袞,但是多爾袞女人眾多,孝莊皇后吃醋,所以對多爾袞被掘墓一事不聞不問。


多爾袞還逼死順治的大哥,強娶豪格老婆,也就是他大嫂,而且孝莊皇后為了了他的地位也有曲意逢迎多爾袞的可能,所以順治懂事了或者在別人挑唆下肯定是對多爾袞痛恨之極。

二,囂張跋扈

多爾袞由於戰功顯赫又是皇叔父攝政王,平時囂張跋扈是肯定的,排除異己,任人唯親,像戰功卓著的豪格就被他給逼死,還搶豪格老婆,另一個攝政王濟爾哈朗基本上被他架空,換上了自己的弟弟多鐸。


多爾袞平時出去打獵什麼的,也要王公貴族跪迎跪送,強娶朝鮮公主,覺得送來的不漂亮居然退回去,叫朝鮮重新選漂亮的過來,,,等等。

不過居然多爾袞是事實上的唯一攝政王,朝中的事當然肯定是他說了算,畢竟皇帝還小,雖然有點跋扈,但也算正常,假如是你你也不會用自己不喜歡的人吧,所以說這些都可以說是慾加之罪何患無詞,諷刺的是後來反多爾袞的反的最兇的就是多爾袞的親信蘇克薩哈。

三,排場禮儀如同皇帝


多爾袞不僅府第修的比皇宮還豪華,禮儀排場幾同皇帝,問題是雖然你權傾朝野,但畢竟尊卑有別,你畢竟只是一個臣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給皇帝老闆打工的,雖然你貢獻大,但也只能算老闆的優秀員工。

多爾袞還把信符從皇宮拿到自己的王府,理由居然是每次有事調兵遣將去皇宮拿,走來走去的嫌麻煩,從此是直接在自己的王府辦公了,把王府變成了朝廷,順治雖然小,肯定是不滿意的,但是孤兒寡母的也無計可施,只能秋後算賬了,而且據說多爾袞龍袍鬥都準備好了,但是一直沒有取代順治,也是千古之謎。


1650年多爾袞意外死亡,年僅39歲,據說是騎馬摔死的,從小就騎馬打仗的人居然被掉馬摔死,也挺諷刺的,據說原因是多爾袞重色過度,所以身體已經很虛弱。

多爾袞死了,順治一開始還很傷心,以皇帝的標準風光大葬,不過兩個月後,多爾袞屍骨未寒,就被13歲的順治小皇帝反攻倒算,被掘墓鞭屍削首,革去各種諡號除名皇籍,直到上百年後乾隆皇帝才給他平反。

怎麼突然順治皇帝和孝莊皇后突然就那麼恨多爾袞呢?主要還是受了朝中大臣的挑唆,多爾袞平時囂張跋扈肯定得罪很多人,順治才13歲而已,對仇恨的理解估計也不深,但是大臣添油加醋的汙衊多爾袞,加上上面那些事,也為了皇家的威嚴,對多爾袞迅速由好感變成了仇恨,估計孝莊皇后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對多爾袞由愛生恨,可能也有受欺壓的成份,種種原因加在一起就造成了多爾袞的死後悲劇。


國輝影視劇


皇太極生前孝莊皇后地位不高,福臨非嫡非長,按理說皇太極死後是輪不到福臨繼位的。然而多爾袞與豪格久爭不下,代善等人出面調和各讓一步讓先帝其他子嗣即位,於是莊妃之子福臨和貴妃娜木鐘之子博果爾成為了候選人,是多爾袞不遺餘力的扶持才使得母妃地位較低的福臨能登上皇位,孝莊才能成為太后,僅從這點看,孝莊應是感激多爾袞的,真正痛恨多爾袞的人是年少的順治皇帝!

順治帝登基時才六歲,多爾袞作為攝政王代理朝政,成為大清朝實際掌舵人。

順治元年,多爾袞利用李自成和明軍廝殺混亂局面,接納吳三桂的投降建議,帶領清軍入關。擊退農民起義軍後,為崇禎皇帝發喪,贏得了前朝百姓好感,之後順理成章的迎接小皇帝入關,由此開啟了滿清王朝的大一統之路。

多爾袞於清朝是有功之臣,於順治是有輔佐之義,那麼順治為什麼如此痛恨多爾袞,在其死後挖墓鞭屍呢?

一、功高震主,自古權臣多薄命

多爾袞13歲就征戰沙場,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再到順治,立下戰功無數。更是引領清軍入關,功在社稷。重用文官,革除積弊,後又晉封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世人都知攝政王不知順治帝。

位高權重,人就難免會得意忘形有失分寸。如遇圍獵、出師等活動,眾臣集中候旨,要列隊跪送多爾袞。

嫌皇帝把玉璽放在宮中,他每次調兵遣將是得去宮中奏請很是麻煩,乾脆就把玉璽放在了自己府中,皇帝再小也會覺得他這是挑釁皇權啊!

朝臣寫奏章提到多爾袞,必須稱其成為九王爺,落了字就摘掉烏紗帽,禮儀排場像皇帝看齊,不像皇帝下跪,做決定不上奏就下旨,讓朝臣直接到他王府議事,全然不把順治放在眼裡,順治還得笑呵呵的說:“叔父你高興就好”,你說心裡很不恨他?

就算你多爾袞真心不想謀權篡位,可是所作所為已經威脅到順治地位了,雖然扳不倒你,心裡早就恨得直癢癢了。

二、排除異己,任人唯親

多爾袞處理朝政是可圈可點的,只是在用人方面令人詬病。為了牢牢把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他重用自己人,打擊異己。多爾袞打擊的人群中很多是能夠和順治說上話的,他們怎會不在小皇帝面前講多爾袞的不臣之心和僭越之舉,在小皇帝心中早就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多爾袞死後,這群文官洞悉順治心意,主動收集多爾袞罪證,為順治挖墳掘屍提供了理由!

三、染指孝莊

孝莊與多爾袞的秘聞不見於正史,可能只是針對於多爾袞皇父攝政王稱號進行的臆測。

但是這個故事能流傳下來,那麼在當時一定會有這樣的流言,小皇帝聽到叔父染指自己的母親的事情會心存芥蒂的,多爾袞死後當然要為他爹出口帶綠帽子的氣啊!


史論縱橫



多爾袞辭世不久,即被皇帝毀陵鞭屍、斬首削爵、撤廟罷諡、籍產入官、廢黜宗室。其生前死後的際遇情狀,有著如此的天地之差、雲泥之別。這讓我想到了,明萬曆首輔張居正生前身後的遭遇,這兩人之際遇,實在是太象了。


多爾袞、張居正,他們的一生的區別,真的很少。一個是武將、一個是文官;一個是皇叔,一個是帝師,僅此而已。至於還有一條,是算不上多大區別的相同點,一個被皇帝直接掘陵鞭屍、一個被皇帝毀棺險些鞭屍。



他們的共通點卻是太多了,皆為扶持衝帝攝政、權傾朝野、勢壓眾臣,一時無出其右;皆傳與皇太后有染,一個與孝莊太后、一個與李太后,二太后皆是隱忍的政壇長袖、捭闔高手,也皆對攝政重臣言聽計從;兩權臣生前,皆得享恩賞有加,一個授睿親王擢至皇父攝政王、一個升內閣首輔尊至皇帝之師;



一個是攝政於清王朝甫入京初,內外未定之際;一個是專權於明王朝沉痾日久,內憂外患之倏;一個薨兮,被順冶皇帝追封為“清成宗”,諡義皇帝、忠親王;一個逝後,萬曆皇帝為之輟朝,贈上柱國、諡“文忠”。


多爾袞、張居正死後不久,一個被多爾袞之屬臣蘇克沙哈賅奏為僭權越制、一個被張居正生前壓抑的政冶對手群起攻之為擅權戀棧;一個是毀陵鞭屍、斬首削爵、撤廟罷諡、籍產入官、廢黜宗室,一個是掘棺險鞭屍、削爵奪諡、籍產入庫、宗親受累、自殺撤職。

如此相似度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多爾袞與張居正之一生仕途,身後的終極結局也令人稱奇的一模一樣,多爾袞之罪,經三代至乾隆皇帝終被平反、張居正之過,經二代至天啟皇帝始為反正,也均著復諡、復爵、復蔭。

實際上,萬曆皇帝在查抄張居正家時,已二十二歲。成年了的萬曆皇帝,滿懷著童年對帝師的恐懼和壓抑、滿懷著對給予父皇綠帽的張首揆的仇恨,在享受完號稱大明最後一道燦爛的夕光、十年的“萬曆中興”之後,卻決然對身處於被閹割了相權的內閣,幹得比百分之九十五的宰相還要好的大明能吏張居正,醋意滿滿地舉起屠刀,劈了下去。這道深深的傷㡾,直到四十年後方才痊癒。

當然,多爾袞狩獵不慎身亡,順冶皇帝年方十二,屁事不懂。但多爾袞卻做了一件令自己百悔難追之事,那就是娶了順冶皇帝之兄豪格的福晉。這對當初不太注重倫理綱常的滿人來說,本也不算什麼大事。讓其成為大事的是,這讓與多爾袞已有夫妻之實的孝莊太后怎麼辦?順冶可以不明人事,但羞怒相參的孝莊太后能麼?

順冶皇帝的親政,讓這樁政冶偷情的使命得以完結(說偷情而不說婚姻,是因為正史並無記載孝莊太后之下嫁),但濃稠的感情並不會由此戛然而止。愛深恨切,人生至理。所以,多爾袞死後,這件事會演譯地那麼的慘烈,那塊被孝莊太后假順冶皇帝之手摔碎的鏡子,競用了百年,方堪破鏡重圓。


熏天蔽日的權勢,總是容易被雨打風吹去;歷史的評價,永遠是令人傷心和期期艾艾的遲到。衝帝雖亦無知,帝國卻有驚無險、毅然決然的在穩步前行。對於帝國和皇帝,攝政權臣能吏,顯然是功不可沒、利在社稷。

從來權臣多薄命,最是寡情帝王家。權臣能吏對帝國的苦苦支撐和堅定奧援,居然抵不過那一腔滿滿的醋意和深深的屈辱。也許帝王家的邏輯總是這樣的,冮山保住了,我要尊嚴;江山保不住,我要江山!


最有意思的是,身為B劇的主角二、愛新覺羅·福臨(順冶皇帝)在評價A劇的主角一、被褫奪一切功名利祿的大明首輔張居正時,卻很是蹊蹺、令人詫異以設身處地、頗為同情的口吻說道:“彼時主少國疑,使君不朝綱獨握,則道旁築室,誰秉其成?亦未可以攬權罪居正。”

不知道遠在天堂,生前與張居正一樣力挽家國狂瀾,死後亦與張居正的際遇一樣淒慘的多爾袞的在天之靈,聽了順冶皇帝的話會作何感想?而萬曆皇帝聽了順冶皇帝對張居正的評價,是否會氣得從陵寢中跑出來罵道,“靠,你站著說話腰不疼,你自己的做法,還不是與朕一樣?朕特麼打死你這個滿人皇帝”。

只要不傷及自身的利益,人總是會假裝的很公正、很有道德感,即便貴為天子的皇帝也是一樣。皇帝啊,太后呀,人啊人!實際上都是一樣的。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注“劍雄品評文史經濟”的頭條號,可以閱讀系列古典詩詞、現代詩歌、對聯、經濟、美文、軍事、歷史等品評鑑賞文章。原創不易(已與維權騎士簽約),期待關注,謝絕盜載。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孝莊太后與攝政王多爾袞的“戀情”,更多的出自戲說,實則未必如此。不是孝莊太后有多“痛恨”多爾袞,而是順治帝福臨要清算多爾袞了。

多爾袞:地位到頂峰了!



多爾袞,身份尊貴,地位顯赫,又兼多重光環。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兒子,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弟弟,是孝莊太后的小叔子,是順治帝的叔父兼攝政王,還是滿清八旗之一的正白旗旗主……

攝政王,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地位節節攀升,榮耀無以復加……

多爾袞:激烈皇位爭奪

哥哥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本想自己當皇帝,怎奈皇太極的大兒子肅清王豪格,成為皇位爭奪戰的勁敵。兩相PK之下,難分勝負。



於是,多爾袞退而求其次,擁立一個“中間人”皇太極九子6歲的福臨為帝,即順治帝。小福臨,成為滿清貴族集團這兩股勢力的暫時平衡點。

多爾袞不當皇帝,豪格也不當皇帝,雙方暫時達成了“和解”。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小福臨及孝莊太后母子意外的成為最大贏家。

小福臨即位後,因年齡太小,由攝政王多爾袞輔政,群臣共扶。後來,多爾袞陸續打壓肅清王豪格勢力,剪除異己,逐漸掌控了朝政大權,成為滿清王朝實際上的最高掌權人。



多爾袞因戰功卓著,榮譽不斷加身;因獨攬大權,行事猶如皇帝。當初多爾袞扶幼小的福臨即位,就是因為弱小自己好控制,扶一個“傀儡”。

多爾袞打壓其他貴族,凡事不經過皇帝,自己獨斷專行,而且穿皇帝服飾,出入都要大臣跪地迎送,其實就是實際上的立皇帝了。(順治帝福臨只是坐在龍椅上)。

隨著順治帝不斷長大,對這位皇叔也越來越不滿,矛盾也逐漸加深。多爾袞還經常會對順治帝耳提面命,儼然“大家長”作風,凡事都要替順治帝做主,順治帝不甘成為“擺設”,對叔叔多爾袞的痛恨愈演愈烈。

多爾袞:“霸佔嫂子”?

說多爾袞與孝莊太后有“私情”,多是出自戲說或影視劇。傳言“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小叔子霸佔了嫂子,還有說多爾袞與孝莊本有感情,叔嫂之情等等,權當戲說聽聽罷了,不足為信。



首先,多爾袞有幾十個老婆,美色大把,要什麼樣女人都有,犯不著觸雷。其中有漢人、朝鮮人,據說他還將失勢後的大侄子豪格的老婆納為自己的福晉。



其次,多爾袞與孝莊太后之間,縱然叔嫂關係會“顯得親近”,甚至“鬼精”的孝莊太后會主動和多爾袞打好關係,也只是出於政治交換。

其三,榮譽加身的多爾袞,也不會為了一女人,自毀“偉岸形象”。畢竟封建時代君臣有別,名義上多爾袞還是臣,霸佔皇嫂這種遭人唾罵的事兒,有政治眼光的多爾袞也不會幹。

其四,多爾袞與孝莊太后的傳言,多半是失勢的政敵們抹黑,或者是遭到壓迫的漢人仇恨滿人的言辭。民間瓦舍評書,添油加醋,津津樂道,也就流傳開來了。乾隆帝是漢人的“意淫”流言,如出一轍。

多爾袞:死後大清算!



所以,當多爾袞死後(一說墜馬而死,一說暴斃),順治帝先是裝模作樣的追封多爾袞為皇帝“清成祖”,歌功頌德一番。僅兩個月後,順治帝就多爾袞展開了大清算。

多爾袞權勢太重,跋扈專斷,早已引發眾人嫉恨。那些被多爾袞壓制多年的其他貴族們,見多爾袞一死,又看到了重返政治舞臺的希望。不用順治帝出手,這幫壓抑已久的貴族們,一人一口吐沫也會淹死多爾袞。

所以結果是,群臣列舉多爾袞多款大罪,順治帝撤銷“清成祖”帝號,罷黜一切爵位和封號,抄沒家產,而且掘開了多爾袞華麗的墳墓,割下頭顱,鞭屍洩憤,暴屍示眾。

從順治帝掘墳鞭屍多爾袞來看,孝莊太后不僅沒阻止,而且是默認的。所以,孝莊太后與多爾袞之間,多是政治上的相互利用,多爾袞沒價值了,也就從神壇跌到了地上。



多爾袞,其實是清朝出色的軍事家、政治家,他攜小福臨順治帝遷都北京,掃平國內叛亂勢力,鼎定大清江山,對滿清來說功不可沒。

可惜功高震主,權大眾嫉,多爾袞的下場,只是滿清貴族集團內鬥的一個犧牲品。


峰子奇觀


這不關孝莊太后事,極端厲害勇猛的多爾袞怎麼就打獵受傷不明不白死了,那個無厘頭狼子野心的順冶帝怎麼就把扶他上位的義父最親已死去的皇叔滅門毀墓鞭屍,好似過一兩年又無厘頭暴死了,真真詭秘。

這件事還有詭秘後續,上世紀九十年代爆出原來當吋多爾袞的皇妃帶遺腹子經吳三桂的幫助走難到我們廣州越秀區最著名的光孝寺附近光孝路定居,在康熙晚期,乾隆嘉慶都有子孫上北京認祖,從此失蹤,應該給軟禁或殺了,終止不上了,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多爾袞子孫州迪的兒子定居香港用愛新覺羅的名登記,事情終於爆了出來,州迪去北京東北認祖成功,同他沒來往的廣州滿族宗親反而不想承認他。

州迪在廣州文明路開了一間滿古堂古董店,整間都是清室皇宮的裝修格局,他穿著黃袍梳著一條長鞭招搖過市,二十年,他也要老死了,他的兒子不會學他做派的,清室後人歷史都真驚心搞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