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死后两个月就被毁墓掘尸,孝庄太后为何如此痛恨多尔衮?

俸添梦话


多尔衮被毁墓掘尸,是顺治下的旨,这也不是孝庄太后在幕后指使操控,所以跟孝庄太后没啥关系,也就谈不上孝庄太后有多恨多尔衮了。而顺治皇帝由先前对多尔衮的极致推崇突然转变为狠下死手,也绝非是因为痛恨那么简单的。

政治上从来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衡量政治人物的行为,最大的标尺只有利益。所谓的意气用事,所谓的感情冲动,在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面前,是永远不会出现的,他们所考虑永远都是本集团利益的最大化。

所以,政治人物所要上演的戏码,绝对不是狗血剧,也不会是肥皂剧,更不是言情剧,只能会是血淋淋的现实剧。

受很多影视剧的影响,现在人们固有印象中,多尔衮、孝庄太后、顺治皇帝之间的故事,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反正就是爱你爱得死去活来,恨你恨得咬牙切齿那种,实际上呢,如果真是这样肤浅,大家就不用去读史书,都去看清宫剧得了。

还是来看下多尔衮身上发生的那些事儿。

爱新觉罗·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而宾县老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努尔哈赤休弃衮代皇后富察氏,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就此上位,多尔衮也因此地位提升。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慈去世,阿巴亥被逼殉葬,多尔衮被封为贝勒,当时他年仅15岁。天聪二年(1628年),多尔衮因跟随皇太极出征蒙古察哈尔部有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同时正式成为正白旗旗主。之后的多次征战中,他又多次打败明军,获得皇太极的赏识。

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在征战中获得传国玉玺,呈献给皇太极,第二年,皇太极称帝,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当时在六王中位列第三。崇德二年(1637年),多尔衮又进军朝鲜江华岛,俘虏朝鲜国王家属。

崇德三年(1638年),多尔衮被皇太极任命为“奉命大将军”南征明朝,立下战功。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明清松锦大战中,多尔衮更是立下卓越战功。这一战,先是由多尔衮、济尔哈朗等为首,后皇太极亲临前线增援,最终明军惨败,洪承畴被俘投降,祖大寿率部投降,明朝山海关的据点除宁远外基本丢失殆尽。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皇太极长子豪格与多尔衮成为皇位的最有力竞争者。当时多尔衮拥有两白旗,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人员支持他,而豪格拥有两黄旗自然也是毫不相让,鉴于自己未能够拥有绝对实力登顶,同时也是为避免八旗内乱,多尔衮退而求其次,拥立了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登基,改元为顺治。之后,多尔衮和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同为辅政王辅佐新皇,权力得以进一步巩固。

显然,多尔衮这次选择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他有着高瞻远瞩的格局,而是因为满清内部复杂的政治局势以及其本身实力所决定。多尔衮虽然没有做成皇帝,权势却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之后,他逐步肃清了豪格的势力,造就了一家独大的局势。

顺治元年(1644年),被封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再次授封为大将军,率领清军入关,进兵中原,开始逐鹿天下。同年,吴三桂邀请清军入关协助,乘着吴军与李自成军队在山海关外大战双方损失极为惨重时,多尔衮所率清军乘机而起大败李自成军队,顺利进入北京城。

当年顺治帝进入北京城,正式迁都于北京,多尔衮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并建碑纪功,从此多尔衮可以说是权倾朝野。顺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军队基本被肃清后,多尔衮晋升为皇叔父摄政王,满朝文武、王公贵族见了他,都是要“列班跪送”,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顺治三年(1646年),多尔衮所用仪仗的种类与皇帝等同,就连各种皇帝玺印他都拿回府邸中收藏备用,简直就是差一个皇帝称呼了。顺治四年(1647年),多尔衮允许不用向顺治帝行礼。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再一次晋升,成为皇父摄政王,除了没有皇帝称号外,他的所有一切,基本上已经和皇帝没有两样。

正当多尔衮权势达到顶峰时,意外发生了!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前往古北口外行猎,不慎坠马跌伤,不久后逝世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当时年仅为三十九岁。顺治皇帝为之震动,追封了他为“清成宗”,并按照皇帝礼制安葬了多尔衮。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多尔衮正宫元妃博尔济吉特氏被尊为义皇后,多尔衮没有子女,由豫亲王子多尔博为后袭承亲王,他几位近侍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封赏。

然而只是一个月后,即多尔衮去世两个月后,顺治八年(1651年)的二月,多尔衮被宣布十四条罪状,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这之后,虽然也有为多尔衮“平反”的声音,然而最终都是让提议者付出不小的代价,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位多尔衮平了反,恢复了他睿亲王封号,并评价其为“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从此才有了定论。

值得玩味地是,多尔衮刚去世时,顺治皇帝颇为震惊,还亲自到东直门外迎接多尔衮的灵柩,并给予了各种追封,连葬礼都是风光而隆重,为什么只是过了两个月之后,顺治皇帝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期间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呢?

首先地,多尔衮殉葬后,就有人出来告发,这个“有人”还是多尔衮生前的亲信心腹人员苏克萨哈、詹岱等人,他们听闻多尔衮早前为自己所准备的下葬品不符合礼制,已经超越本身应有规格,有谋反的嫌疑。紧接着,多尔衮先前的政敌们也都站出来了纷纷揭露多尔衮的罪行,罪名各式各样地都有,不管是挨到得边挨不到边的,还是做过的没有做过的,所有的锅都让多尔衮背了。

不久后,多尔衮的胞兄阿济格被撤职议罪幽禁,并于第二年被处死,除宗籍。先前被多尔衮打压的两黄旗贵族地位得以提升,两红旗的权贵们也是获利不少,多尔衮所掌控的两白旗当权者倒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权力大为削弱,然后就是针对多尔衮的一系列雷霆手段了。最为重要的,顺治皇帝乘机将正白旗收归到了自己手中,外加上先前的两黄旗,从此也就有了上三旗的说法。

很是显然的,多尔衮这次死后清算,完全就是满清上层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后的利益重新分配,一次推到重来的洗牌,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默契配合,也许还夹杂着些私人恩怨,公报私仇也是有的,然而最为重要的还是各方势力角逐后以实现各集团的利益最大化。

从结局来看,从中得到最大受益的是顺治皇帝,多尔衮生前痛恨过这个将所有权力揽在怀里等同于皇帝的“皇父摄政王”,而等到多尔衮突然去世,顺治皇帝可能还会“没事偷着乐”,毕竟地,摆在他面前的可是一块巨大的利益蛋糕,谁能抵挡得住这个诱惑呢?

还是套用《大话西游》中的一句台词:“这下,大家都满意了吧!”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夜狼文史工作室


其实并不是孝庄皇后痛恨多尔衮,而是孝庄皇后的儿子顺治皇帝。顺治皇帝已经忍了他太久了,在多尔衮死后两个月,终于出手以泄心头之恨。

Δ孝庄皇后

多尔衮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弟弟,在皇太极死后顺治登基。顺治登基的时候才六岁,因为年龄太小。多尔衮作为摄政王之一,辅佐顺治皇帝。做了八年摄政王之后,正值壮年的多尔衮薨天。但是因为多尔衮在世的时候曾经做了两件错事,早让顺治有了杀他的想法。

第一:意图篡位

多尔衮在世期间,顺治皇帝为了尊敬多尔衮,以及感谢多尔衮当初帮助自己登基。特别给了多尔衮特殊优待,然而多尔衮有点得意忘形。认为不仅是摄政王,还做得了太上皇。

比如在衣服上面,冒顶用珠子十三颗,但是皇帝才用十四颗。穿的衣服是八龙服,然而皇帝才用九龙袍 。除了多尔衮的俸禄是其他亲王的几倍之外,房子修建上面,气势丝毫不比皇宫差。

Δ多尔衮

为了展现多尔衮的尊重地位,上朝除了给皇帝请安外,还要给多尔衮请安。在朝廷里面,多尔衮已经算得上是一个二皇帝了。到了后期,完全不请示皇帝,自己直接的批阅奏折。除了没有证实名字上是皇帝外,完全在行使皇帝的权利。

但是多尔衮毕竟扶持顺治登基,顺治尚还年幼,没有能力对抗,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被架空。顺治虽然年轻,但是内心将这些事情暗暗记下来,准备早晚有一天会把所有东西夺回来。

第二:与孝庄皇后有染

在顺治登基之前,因为皇太极驾崩的太突然,什么东西都还没安排好,便撒手人寰。皇位悬空,八旗之间剑拔弩张。朝廷中分为两派,一派是多尔衮为首。另一边是豪格为首,双方针锋相对。就在内战一触即发之时,多尔衮突然退出,并且宣布支持顺治登基。

Δ孝庄皇后与多尔衮

顺治是孝庄皇后的儿子,为了让顺治登基,孝庄皇后事事都顺着多尔衮。顺治后面甚至是封多尔衮皇父摄政王,究竟是多尔衮的想法,还是顺治自己的想法就不得而知了。顺治看到孝庄皇后做出的牺牲,自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然而就在顺治七年的时候,多尔衮在一次狩猎的时候,坠马受伤。没过多久,多尔衮薨天。消息传到北京后,顺治悲痛万分,带着满朝文武,出城迎接五里远的位置。多尔衮死后半个月,封多尔衮成宗义皇帝,按照皇帝礼仪下葬。

然而就在第二年的时候,多尔衮的部下苏克沙哈突然跳出来指责多尔衮。上书称多尔衮在世期间私藏龙袍,并且将龙袍放在棺材内陪葬。接下来引起一系列的反应,还暴露出仪仗、出行、衣食等等都已经是皇帝的规格。

Δ顺治皇帝

这些罪名几乎每个拉出来,都有被杀头的可能。顺治皇帝最后认为多尔衮的犯罪事实确凿,于是剥夺了多尔衮所有的爵位,并且毁掉多尔衮的陵墓,将他的尸体挖出来鞭尸、斩首。

如果说看在多尔衮生前的功劳,作为侄子的顺治,完全可以找个借口:多尔衮已经死了,死者为大,一切都盖棺定论。如果要惩罚多尔衮,只需要削官罢爵、追回封赏就够了。完全是没有必要将尸体挖出来鞭尸的地步,可见在之前顺治是由多么憎恨多尔衮,只是一直隐忍不发,现在找到了借口,完全是把之前压抑多年的积怨爆发出来。


史之策


多尔衮死后两月即遭到毁墓鞭尸的惩罚,应当说这是政治斗争的结果,跟孝庄太后的关系不大,跟顺治皇帝的关系也不大,虽然很多演义着重描述了清初这对叔嫂和这对叔侄之间不平凡的过往,但是他们并不是普通大户人家那点家长里短,这里涉及到皇权,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自然,政治意义就变成主要的了。野史可以把他们写成大宅门,可这毕竟是皇宫里发生的事,让我们回到那个年代,去说说这件事的始末吧。



所谓时势造英雄,这话用在爱新觉罗家族身上一点没错,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因为年龄小而失去了争夺帝位的机会,努尔哈赤死后,帝位由当时出众的皇太极继承。但是人有本事总是有机会的,多尔衮在皇子中出类拔萃,以军功升到亲王爵位,而且功劳远在诸王之上,不仅如此,更大的机会还在前方等着他。


那就是后来的皇太极驾崩和之后李自成打入了北京城,两件事只隔了一年,这两件事对多尔衮来说是成就历史的时刻,很可惜,他成就了历史,历史却未成全他,他在皇太极死后稳定清朝统治和趁明灭亡入关这两件事上居功至伟,但是始终未获其实,还成了一个反面典型,最终一系列错误就此铸成。


因为清朝内部的势力纷争,皇太极死后,最有实力接续皇统的多尔衮遭到豪格(皇太极长子)和代善(努尔哈赤长子)的制衡,最终讲皇位让给了仅有六岁的福临(皇太极幼子),但即便如此,随着满清入关,多尔衮的时代还是到来了,在这重要的事件当中,整个清朝都得依靠多尔衮的才能才可以顺利入主中原,也就是说,多尔衮是满清入主中原的第一功臣,可惜他却不是皇帝,所谓功高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也许从这时起,他的悲剧就已经注定。


从1644年入关,到1648年末,他的称号从皇叔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已经无可复加,而他帽子上的东珠(十三颗,皇帝为十四颗)和朝服上的龙(八条,皇帝为九条)都已经加到和皇帝只差一的地步,俸禄待遇和所住府邸更是群臣莫敢望其项背,俨然就是一个准皇帝了。


很多野史描述孝庄太后为了阻止多尔衮称帝,夺了自己儿子的帝位而委身下嫁给多尔衮,还说什么这是满族的婚姻传统,兄死弟妻嫂,其实不然,一来多尔衮是因为皇族内部制衡而登不上帝位的,只要八旗制度还在,他很难迈出这一步,兄死,弟妻嫂这种事是为了保住家族财产的做法,这是贫穷之下的惯例,但现在他们都富有四海了,根本不必这么做,而且多尔衮妻妾颇多,他跟孝庄,呵呵,即便有其实,也不用有什么庆典吧。



至于他跟豪格的恩怨,完全是上一代人的恩怨的延续,当年皇太极逼死多尔衮的母亲,夺得大位,豪格是以皇太极长子身份兼两黄旗主的,要凭他的才能,他差的太远,多尔衮也恨他靠父辈取得高位,抗衡了自己登基的可能,所以设计杀了他,这跟孝庄还有福临没有多大关系,关于豪格的老婆被多尔衮霸占,那就是更是小事了,连孝庄都,呵呵。


多尔衮于1650年十二月在承德狩猎时因坠马摔伤膝盖不治身亡的,古代那时候缺医少药的,这很有可能,据说成吉思汗也是坠马摔伤不治的,所以没啥大惊小怪,即便有什么能成为阴谋的,也不是大事,总之,多尔衮突然就死了。



开始的时候,顺治皇帝福临还亲自到东直门外迎接棺材,并且追赠多尔衮为成宗皇帝,连葬礼都按皇帝规格操办,实际上,这也是实至名归,天下没有白给的荣耀。



但是两个月后,顺治亲政,事情突然发生了断崖式回转,先是多尔衮的正白旗大臣苏克沙哈状告多尔衮谋反,紧接着官员们纷纷跟进,罪名更是多如牛毛,连和皇帝近侍多说了几句话都成了罪名,什么拉拢皇帝近臣附己等等,然后福临趁机把正白旗纳入皇帝自己掌握,和两黄旗并称上三旗,这才是上三旗的由来。




明白了吧!什么痛恨多尔衮,这都是扯淡,重新分配利益才是关键,多尔衮虽然死了,但他一天不倒,他所编织的这个利益关系大网就在,包括皇帝福临在内的众多人员的利益就得不到伸张,这完全是权臣死后利益的重新整合,就好像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样,不过是改朝换代的降级版罢了。

为了表达对多尔衮的彻底推翻,还把他墓也毁了,首级也割了示众,尸体也鞭了泄恨,其实哪有什么人恨,活着恨,死了高兴还来不及呢!其实孝庄和福临心里明白,没有多尔衮,他们能不能在紫禁城都是一个巨大的问号,但为了福临的将来,为了皇家的利益,多尔衮必须得倒。一百多年后,当乾隆翻看这段历史时,才发现个中曲直,念古怀今,就算给多尔衮平了反,还善待了多尔衮的后人。



一切功过恩怨随风去,历史总有评说。

感谢您的阅览,喜欢本蛇回答的请记得点赞和关注哦!


史书上冬眠的蛇


这事不能算在孝庄头上吧。

年仅39岁的摄政王多尔衮在狩猎途中去世。先是以济尔哈朗为首的诸王跳出来揭发多尔衮的罪行,十三岁的顺治心花怒放地批准,孝庄太后是默许,没有阻拦。大家领会了皇上的意思,就墙倒众人推,附议的附议,倒戈的倒戈,短短两个月时间多尔衮就由追封为“清成宗”到毁墓掘尸。

多尔衮到底招谁恨呢?

一、顺治帝福临(1638~1661)

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手握兵权的多尔衮(1612~1650)和皇太极长子豪格(1609~1648)争位,僵持中,年仅6岁的福临被推上了皇位,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

即便是名正言顺,孤儿寡母的周围环伺着手握重兵的宗亲贵族仍令孝庄如履薄冰。福临一直对多尔衮恭敬有加,从摄政王到叔父摄政王,再到皇叔父摄政王最后加封皇父摄政王。可多尔衮偏偏让成长中的福临失教,十三岁的福临几乎是个文盲,看不懂奏折,在亲政后颇下苦功学习才弥补过来,这一作法很有控制福临的意味。如果多尔衮再多活几年,成年后的福临凭何才能去亲政?到后来多尔衮将皇帝信符放在自己家里,也不再向顺治行礼。再加上关于多尔衮和孝庄的风言风语,十三岁的少年天子嘴上不说,心里怨恨能少的了吗?毕竟即使是少年,一旦登上皇帝的宝座就不想做傀儡,更不愿自己的母亲声名受损。

二、济尔哈朗

他是努尔哈赤二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不会染指皇位,是双方都要争取的力量。从小和皇太极交好,所以在帝位的继承上倾向皇太极的儿子们。同为摄政王,却被多尔衮打压,毕竟目标和威胁性小于豪格,所以被构陷削爵后,能凭军功复起。在多尔衮死后首先联合三王发难,为肃清多尔衮势力立下首功。

三、孝庄

假使孝庄和多尔衮有情,多尔衮家里妻妾众多,还既纳朝鲜美女,又强娶豪格福晋,孝庄会意难平但不会有太多的怨恨。毕竟,理智的分析,多尔衮所为利于大清,利于福临。

多尔衮一没有和诸王火并,使大清的基业保持完整,可以一举入关灭明。二是构陷豪格并幽禁致死,多尔衮主观上是除掉最强劲的竞争对手,间接地帮了福临一把。不然他一死,身为长子又手握兵权的豪格不知道会不会再起波澜。

仿佛天意都在帮福临坐稳皇帝的位置,多尔衮无子,弟弟多铎先他一年去世,哥哥阿济格脾气暴躁,有勇无谋,很快就因谋乱夺政被拿下。此后,清朝帝位稳固在皇太极一系。

多尔衮以摄政王的身份成为清军入关后的最高统治者,力主定都北京,处理政事有利有弊。一百多年后,乾隆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今安在的文史情缘


根据畅读文研院发现,关于“孝庄下嫁”是否真实存在,一直有待考证。但多尔衮死后两个月被剥夺封号,并掘其墓却是事实。畅读文研院借“孝庄下嫁”之部分佐证来论述多尔衮身后荣辱。

顺治5年,多尔衮由“皇叔父摄政王”加封为“皇父摄政王”,皇父不能意味着是太上皇,也无法代表孝庄下嫁,古有“尚父”、“仲父”,皆君之所以尊臣。但“皇父摄政王”却成为多尔衮日后被辱的大罪之一,顺治8年,追论多尔衮生前谋逆,“(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凡批票本章,概用皇父摄政王之旨,不用皇上之旨”。

根据《东华录》记载:多尔衮“亲到皇宮内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夺立,以挟制皇上”。此作为多尔衮与孝庄有暧昧(甚至胁迫)的证据,但过于牵强,可多尔衮这一行为却是渎乱宫廷,自然让顺治帝心生怨恨。日后顺治追论其生前谋逆,平毁其坟墓,将尸体挖出,砍去脑袋,鞭尸示众。

也许孝庄并未下嫁多尔衮,但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尤其是帝王家,女人多半作为一种政治工具。崇德八年,皇太极突然在前线去世,却没有留下传位于谁的遗命,当时最具实力继承皇位的是十四弟多尔衮和长子豪格,两人身边各形成一个支持集团,由于势均力敌,两派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福临即位后,孝庄为巩固儿子的皇位,不惜牺牲自己以“笼络”多尔衮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不论孝庄“笼络”多尔衮是迫不得已,还是彼此真的存在感情,但多尔衮和孝庄的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政治;而感情,即使有,也是极不重要的附属品。也许就是这样的感情,深深刺激到年幼的顺治帝,可寄人篱下又无可奈何,甚至在多尔衮死后,顺治还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丧礼依帝礼。

终于多尔衮死后不久,其政敌纷纷出来翻案,揭发他的大逆之罪,而这也正中顺治帝的下怀。总而言之,多尔衮的身后荣辱,完全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


五味社


历史上的中国君臣关系非常微妙,不管你立过多大的功劳,如果皇帝不高兴,或者故意整你,那你基本上就什么都不是了,你再厉害,始终也只是皇帝家的奴才,比如商鞅,霍光,张居正,等等,对满清入主中原的最大功臣多尔衮也不另外。

为什么十二三岁的顺治小皇帝和孝庄皇后对多尔衮那么恨,列出多尔衮的几大罪状你就知道了。


一,欺母淫嫂

顺治帝6岁被扶上皇位,本来他是没机会当皇帝的,她母亲孝庄皇后起了重要作用,因为他大哥豪格和多尔衮都想当皇帝,结果僵持不下,后来多尔衮突然拥立他当皇帝,而这基本上就是他母亲的功劳。

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洪承畴降清的事,就是孝庄皇后通过美色诱惑才使洪承畴决定降清的,因为洪承畴好色,而多尔衮更好色,所以多尔衮拥立顺治肯定孝庄皇后也使了美人计,而且后来也很多证据证明了孝庄皇后嫁给了多尔衮,但是多尔衮女人众多,孝庄皇后吃醋,所以对多尔衮被掘墓一事不闻不问。


多尔衮还逼死顺治的大哥,强娶豪格老婆,也就是他大嫂,而且孝庄皇后为了了他的地位也有曲意逢迎多尔衮的可能,所以顺治懂事了或者在别人挑唆下肯定是对多尔衮痛恨之极。

二,嚣张跋扈

多尔衮由于战功显赫又是皇叔父摄政王,平时嚣张跋扈是肯定的,排除异己,任人唯亲,像战功卓著的豪格就被他给逼死,还抢豪格老婆,另一个摄政王济尔哈朗基本上被他架空,换上了自己的弟弟多铎。


多尔衮平时出去打猎什么的,也要王公贵族跪迎跪送,强娶朝鲜公主,觉得送来的不漂亮居然退回去,叫朝鲜重新选漂亮的过来,,,等等。

不过居然多尔衮是事实上的唯一摄政王,朝中的事当然肯定是他说了算,毕竟皇帝还小,虽然有点跋扈,但也算正常,假如是你你也不会用自己不喜欢的人吧,所以说这些都可以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讽刺的是后来反多尔衮的反的最凶的就是多尔衮的亲信苏克萨哈。

三,排场礼仪如同皇帝


多尔衮不仅府第修的比皇宫还豪华,礼仪排场几同皇帝,问题是虽然你权倾朝野,但毕竟尊卑有别,你毕竟只是一个臣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给皇帝老板打工的,虽然你贡献大,但也只能算老板的优秀员工。

多尔衮还把信符从皇宫拿到自己的王府,理由居然是每次有事调兵遣将去皇宫拿,走来走去的嫌麻烦,从此是直接在自己的王府办公了,把王府变成了朝廷,顺治虽然小,肯定是不满意的,但是孤儿寡母的也无计可施,只能秋后算账了,而且据说多尔衮龙袍斗都准备好了,但是一直没有取代顺治,也是千古之谜。


1650年多尔衮意外死亡,年仅39岁,据说是骑马摔死的,从小就骑马打仗的人居然被掉马摔死,也挺讽刺的,据说原因是多尔衮重色过度,所以身体已经很虚弱。

多尔衮死了,顺治一开始还很伤心,以皇帝的标准风光大葬,不过两个月后,多尔衮尸骨未寒,就被13岁的顺治小皇帝反攻倒算,被掘墓鞭尸削首,革去各种谥号除名皇籍,直到上百年后乾隆皇帝才给他平反。

怎么突然顺治皇帝和孝庄皇后突然就那么恨多尔衮呢?主要还是受了朝中大臣的挑唆,多尔衮平时嚣张跋扈肯定得罪很多人,顺治才13岁而已,对仇恨的理解估计也不深,但是大臣添油加醋的污蔑多尔衮,加上上面那些事,也为了皇家的威严,对多尔衮迅速由好感变成了仇恨,估计孝庄皇后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多尔衮由爱生恨,可能也有受欺压的成份,种种原因加在一起就造成了多尔衮的死后悲剧。


国辉影视剧


皇太极生前孝庄皇后地位不高,福临非嫡非长,按理说皇太极死后是轮不到福临继位的。然而多尔衮与豪格久争不下,代善等人出面调和各让一步让先帝其他子嗣即位,于是庄妃之子福临和贵妃娜木钟之子博果尔成为了候选人,是多尔衮不遗余力的扶持才使得母妃地位较低的福临能登上皇位,孝庄才能成为太后,仅从这点看,孝庄应是感激多尔衮的,真正痛恨多尔衮的人是年少的顺治皇帝!

顺治帝登基时才六岁,多尔衮作为摄政王代理朝政,成为大清朝实际掌舵人。

顺治元年,多尔衮利用李自成和明军厮杀混乱局面,接纳吴三桂的投降建议,带领清军入关。击退农民起义军后,为崇祯皇帝发丧,赢得了前朝百姓好感,之后顺理成章的迎接小皇帝入关,由此开启了满清王朝的大一统之路。

多尔衮于清朝是有功之臣,于顺治是有辅佐之义,那么顺治为什么如此痛恨多尔衮,在其死后挖墓鞭尸呢?

一、功高震主,自古权臣多薄命

多尔衮13岁就征战沙场,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顺治,立下战功无数。更是引领清军入关,功在社稷。重用文官,革除积弊,后又晋封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世人都知摄政王不知顺治帝。

位高权重,人就难免会得意忘形有失分寸。如遇围猎、出师等活动,众臣集中候旨,要列队跪送多尔衮。

嫌皇帝把玉玺放在宫中,他每次调兵遣将是得去宫中奏请很是麻烦,干脆就把玉玺放在了自己府中,皇帝再小也会觉得他这是挑衅皇权啊!

朝臣写奏章提到多尔衮,必须称其成为九王爷,落了字就摘掉乌纱帽,礼仪排场像皇帝看齐,不像皇帝下跪,做决定不上奏就下旨,让朝臣直接到他王府议事,全然不把顺治放在眼里,顺治还得笑呵呵的说:“叔父你高兴就好”,你说心里很不恨他?

就算你多尔衮真心不想谋权篡位,可是所作所为已经威胁到顺治地位了,虽然扳不倒你,心里早就恨得直痒痒了。

二、排除异己,任人唯亲

多尔衮处理朝政是可圈可点的,只是在用人方面令人诟病。为了牢牢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他重用自己人,打击异己。多尔衮打击的人群中很多是能够和顺治说上话的,他们怎会不在小皇帝面前讲多尔衮的不臣之心和僭越之举,在小皇帝心中早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多尔衮死后,这群文官洞悉顺治心意,主动收集多尔衮罪证,为顺治挖坟掘尸提供了理由!

三、染指孝庄

孝庄与多尔衮的秘闻不见于正史,可能只是针对于多尔衮皇父摄政王称号进行的臆测。

但是这个故事能流传下来,那么在当时一定会有这样的流言,小皇帝听到叔父染指自己的母亲的事情会心存芥蒂的,多尔衮死后当然要为他爹出口带绿帽子的气啊!


史论纵横



多尔衮辞世不久,即被皇帝毁陵鞭尸、斩首削爵、撤庙罢谥、籍产入官、废黜宗室。其生前死后的际遇情状,有着如此的天地之差、云泥之别。这让我想到了,明万历首辅张居正生前身后的遭遇,这两人之际遇,实在是太象了。


多尔衮、张居正,他们的一生的区别,真的很少。一个是武将、一个是文官;一个是皇叔,一个是帝师,仅此而已。至于还有一条,是算不上多大区别的相同点,一个被皇帝直接掘陵鞭尸、一个被皇帝毁棺险些鞭尸。



他们的共通点却是太多了,皆为扶持冲帝摄政、权倾朝野、势压众臣,一时无出其右;皆传与皇太后有染,一个与孝庄太后、一个与李太后,二太后皆是隐忍的政坛长袖、捭阖高手,也皆对摄政重臣言听计从;两权臣生前,皆得享恩赏有加,一个授睿亲王擢至皇父摄政王、一个升内阁首辅尊至皇帝之师;



一个是摄政于清王朝甫入京初,内外未定之际;一个是专权于明王朝沉疴日久,内忧外患之倏;一个薨兮,被顺冶皇帝追封为“清成宗”,谥义皇帝、忠亲王;一个逝后,万历皇帝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


多尔衮、张居正死后不久,一个被多尔衮之属臣苏克沙哈赅奏为僭权越制、一个被张居正生前压抑的政冶对手群起攻之为擅权恋栈;一个是毁陵鞭尸、斩首削爵、撤庙罢谥、籍产入官、废黜宗室,一个是掘棺险鞭尸、削爵夺谥、籍产入库、宗亲受累、自杀撤职。

如此相似度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多尔衮与张居正之一生仕途,身后的终极结局也令人称奇的一模一样,多尔衮之罪,经三代至乾隆皇帝终被平反、张居正之过,经二代至天启皇帝始为反正,也均着复谥、复爵、复荫。

实际上,万历皇帝在查抄张居正家时,已二十二岁。成年了的万历皇帝,满怀着童年对帝师的恐惧和压抑、满怀着对给予父皇绿帽的张首揆的仇恨,在享受完号称大明最后一道灿烂的夕光、十年的“万历中兴”之后,却决然对身处于被阉割了相权的内阁,干得比百分之九十五的宰相还要好的大明能吏张居正,醋意满满地举起屠刀,劈了下去。这道深深的伤㡾,直到四十年后方才痊愈。

当然,多尔衮狩猎不慎身亡,顺冶皇帝年方十二,屁事不懂。但多尔衮却做了一件令自己百悔难追之事,那就是娶了顺冶皇帝之兄豪格的福晋。这对当初不太注重伦理纲常的满人来说,本也不算什么大事。让其成为大事的是,这让与多尔衮已有夫妻之实的孝庄太后怎么办?顺冶可以不明人事,但羞怒相参的孝庄太后能么?

顺冶皇帝的亲政,让这桩政冶偷情的使命得以完结(说偷情而不说婚姻,是因为正史并无记载孝庄太后之下嫁),但浓稠的感情并不会由此戛然而止。爱深恨切,人生至理。所以,多尔衮死后,这件事会演译地那么的惨烈,那块被孝庄太后假顺冶皇帝之手摔碎的镜子,竞用了百年,方堪破镜重圆。


熏天蔽日的权势,总是容易被雨打风吹去;历史的评价,永远是令人伤心和期期艾艾的迟到。冲帝虽亦无知,帝国却有惊无险、毅然决然的在稳步前行。对于帝国和皇帝,摄政权臣能吏,显然是功不可没、利在社稷。

从来权臣多薄命,最是寡情帝王家。权臣能吏对帝国的苦苦支撑和坚定奥援,居然抵不过那一腔满满的醋意和深深的屈辱。也许帝王家的逻辑总是这样的,冮山保住了,我要尊严;江山保不住,我要江山!


最有意思的是,身为B剧的主角二、爱新觉罗·福临(顺冶皇帝)在评价A剧的主角一、被褫夺一切功名利禄的大明首辅张居正时,却很是蹊跷、令人诧异以设身处地、颇为同情的口吻说道:“彼时主少国疑,使君不朝纲独握,则道旁筑室,谁秉其成?亦未可以揽权罪居正。”

不知道远在天堂,生前与张居正一样力挽家国狂澜,死后亦与张居正的际遇一样淒惨的多尔衮的在天之灵,听了顺冶皇帝的话会作何感想?而万历皇帝听了顺冶皇帝对张居正的评价,是否会气得从陵寝中跑出来骂道,“靠,你站着说话腰不疼,你自己的做法,还不是与朕一样?朕特么打死你这个满人皇帝”。

只要不伤及自身的利益,人总是会假装的很公正、很有道德感,即便贵为天子的皇帝也是一样。皇帝啊,太后呀,人啊人!实际上都是一样的。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剑雄品评文史经济”的头条号,可以阅读系列古典诗词、现代诗歌、对联、经济、美文、军事、历史等品评鉴赏文章。原创不易(已与维权骑士签约),期待关注,谢绝盗载。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孝庄太后与摄政王多尔衮的“恋情”,更多的出自戏说,实则未必如此。不是孝庄太后有多“痛恨”多尔衮,而是顺治帝福临要清算多尔衮了。

多尔衮:地位到顶峰了!



多尔衮,身份尊贵,地位显赫,又兼多重光环。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弟弟,是孝庄太后的小叔子,是顺治帝的叔父兼摄政王,还是满清八旗之一的正白旗旗主……

摄政王,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地位节节攀升,荣耀无以复加……

多尔衮:激烈皇位争夺

哥哥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本想自己当皇帝,怎奈皇太极的大儿子肃清王豪格,成为皇位争夺战的劲敌。两相PK之下,难分胜负。



于是,多尔衮退而求其次,拥立一个“中间人”皇太极九子6岁的福临为帝,即顺治帝。小福临,成为满清贵族集团这两股势力的暂时平衡点。

多尔衮不当皇帝,豪格也不当皇帝,双方暂时达成了“和解”。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小福临及孝庄太后母子意外的成为最大赢家。

小福临即位后,因年龄太小,由摄政王多尔衮辅政,群臣共扶。后来,多尔衮陆续打压肃清王豪格势力,剪除异己,逐渐掌控了朝政大权,成为满清王朝实际上的最高掌权人。



多尔衮因战功卓著,荣誉不断加身;因独揽大权,行事犹如皇帝。当初多尔衮扶幼小的福临即位,就是因为弱小自己好控制,扶一个“傀儡”。

多尔衮打压其他贵族,凡事不经过皇帝,自己独断专行,而且穿皇帝服饰,出入都要大臣跪地迎送,其实就是实际上的立皇帝了。(顺治帝福临只是坐在龙椅上)。

随着顺治帝不断长大,对这位皇叔也越来越不满,矛盾也逐渐加深。多尔衮还经常会对顺治帝耳提面命,俨然“大家长”作风,凡事都要替顺治帝做主,顺治帝不甘成为“摆设”,对叔叔多尔衮的痛恨愈演愈烈。

多尔衮:“霸占嫂子”?

说多尔衮与孝庄太后有“私情”,多是出自戏说或影视剧。传言“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小叔子霸占了嫂子,还有说多尔衮与孝庄本有感情,叔嫂之情等等,权当戏说听听罢了,不足为信。



首先,多尔衮有几十个老婆,美色大把,要什么样女人都有,犯不着触雷。其中有汉人、朝鲜人,据说他还将失势后的大侄子豪格的老婆纳为自己的福晋。



其次,多尔衮与孝庄太后之间,纵然叔嫂关系会“显得亲近”,甚至“鬼精”的孝庄太后会主动和多尔衮打好关系,也只是出于政治交换。

其三,荣誉加身的多尔衮,也不会为了一女人,自毁“伟岸形象”。毕竟封建时代君臣有别,名义上多尔衮还是臣,霸占皇嫂这种遭人唾骂的事儿,有政治眼光的多尔衮也不会干。

其四,多尔衮与孝庄太后的传言,多半是失势的政敌们抹黑,或者是遭到压迫的汉人仇恨满人的言辞。民间瓦舍评书,添油加醋,津津乐道,也就流传开来了。乾隆帝是汉人的“意淫”流言,如出一辙。

多尔衮:死后大清算!



所以,当多尔衮死后(一说坠马而死,一说暴毙),顺治帝先是装模作样的追封多尔衮为皇帝“清成祖”,歌功颂德一番。仅两个月后,顺治帝就多尔衮展开了大清算。

多尔衮权势太重,跋扈专断,早已引发众人嫉恨。那些被多尔衮压制多年的其他贵族们,见多尔衮一死,又看到了重返政治舞台的希望。不用顺治帝出手,这帮压抑已久的贵族们,一人一口吐沫也会淹死多尔衮。

所以结果是,群臣列举多尔衮多款大罪,顺治帝撤销“清成祖”帝号,罢黜一切爵位和封号,抄没家产,而且掘开了多尔衮华丽的坟墓,割下头颅,鞭尸泄愤,暴尸示众。

从顺治帝掘坟鞭尸多尔衮来看,孝庄太后不仅没阻止,而且是默认的。所以,孝庄太后与多尔衮之间,多是政治上的相互利用,多尔衮没价值了,也就从神坛跌到了地上。



多尔衮,其实是清朝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携小福临顺治帝迁都北京,扫平国内叛乱势力,鼎定大清江山,对满清来说功不可没。

可惜功高震主,权大众嫉,多尔衮的下场,只是满清贵族集团内斗的一个牺牲品。


峰子奇观


这不关孝庄太后事,极端厉害勇猛的多尔衮怎么就打猎受伤不明不白死了,那个无厘头狼子野心的顺冶帝怎么就把扶他上位的义父最亲已死去的皇叔灭门毁墓鞭尸,好似过一两年又无厘头暴死了,真真诡秘。

这件事还有诡秘后续,上世纪九十年代爆出原来当吋多尔衮的皇妃带遗腹子经吴三桂的帮助走难到我们广州越秀区最著名的光孝寺附近光孝路定居,在康熙晚期,乾隆嘉庆都有子孙上北京认祖,从此失踪,应该给软禁或杀了,终止不上了,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多尔衮子孙州迪的儿子定居香港用爱新觉罗的名登记,事情终于爆了出来,州迪去北京东北认祖成功,同他没来往的广州满族宗亲反而不想承认他。

州迪在广州文明路开了一间满古堂古董店,整间都是清室皇宫的装修格局,他穿着黄袍梳着一条長鞭招搖过市,二十年,他也要老死了,他的儿子不会学他做派的,清室后人历史都真惊心搞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