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城這個特殊中心,老師 用「心聲」打開孩子的寂靜世界之門

轉自:聊城日報健康週刊

“媽媽,我長大了”“爸爸、媽媽,我愛你們,您辛苦了”……3月3日,聊城市殘疾人康復中心會議室,一群孩子們通過視頻用模糊用稚氣的聲音、簡單的話語表達出對爸爸媽媽的愛,在場的家長無不潸然淚下,要知道這群孩子在幼年時曾經被診斷有“聽力障礙”,如果不干預將有可能永遠生活在無聲的環境中,如今他們能進入普通幼兒園、小學,與正常孩子一樣上課、生活,離不開聊城市殘疾人康復中心聽障科的老師們。

愛耳日之際,記者來到聊城市殘疾人康復中心,認識了一群用愛和希望叩響孩子寂靜世界的老師們。

在聊城這個特殊中心,老師 用“心聲”打開孩子的寂靜世界之門

不言放棄,讓每個兒童開口說話

“甜甜,這是綠色的黃瓜,摸起來表面凹凸不平,我們經常能在廚房裡見到它。你重複下,黃瓜。”在聊城人殘疾人康復中心三樓的個訓室裡,聽障科的個訓老師邵鳳麗與3歲的小姑娘甜甜(化名)坐在同一張桌子前,面朝著黃瓜,不斷地學習著“黃瓜”的發音,直到甜甜能清晰地說出這個詞。每天,邵鳳麗要根據每個孩子情況的不同來上課,在不斷的重複中,這些佩戴著助聽器或者人工耳蝸的孩子們逐漸學會了感知聲音、認識世界,表達自己。

聽障科陳曉曉老師告訴我們,有些孩子在出生後經過滿月、3個月的聽力篩查,6個月時被確診為不同程度的聽力障礙,也有些孩子因為其他原因逐漸喪失聽力,及時干預則能讓他們過上正常孩子的生活。在醫院裡佩戴助聽器和人工耳蝸後,更重要的是後續長達數年的語言訓練康復——這就是陳曉曉、邵鳳麗等7位老師所做的工作。他們根據兒童聽能、說話、語言、認知和溝通5大領域的發展特點,在對孩子進行評估後,制定個性化的語言康復方案,孩子們在半小時的個訓課上接受一對一的診斷教學,還要帶“作業”回家,由家長配合完成訓練,直到孩子們逐漸脫離“一對一”模式,給孩子進入普幼普小實現無縫銜接。

透過裝著米奇式樣窗戶的房門,記者看到正在上集體課的孩子們雖然頭戴助聽器,但做手工時的專注、快樂的神情與普通孩子並無二致,在老師的鼓勵下也能通過語言表達自己。陳曉曉說,跟孩子們接觸下來,發現這些孩子們十分聰明,只有在中午午睡摘了助聽器後,才感覺出他們的異樣——老師通過聲音無法喚醒他們。

傾情奉獻,科普活動傳遞愛心

在聊城這個特殊中心,老師 用“心聲”打開孩子的寂靜世界之門

位於花園路上的聊城市殘疾人康復中心今年元旦才開始運營,青灰色大樓外表沉穩,與裡面充滿童趣的裝飾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大多數人都不瞭解這裡的作用。但對於在這裡進行康復的200餘名殘障兒童來說,這裡是他們特殊的“幼兒園”和人生希望的起點。

聊城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建築面積6125平方米,是山東省單體面積最大的兒童康復醫療機構,由聊城市中心醫院主管,分為聽力障礙、智力障礙、肢體障礙和行為障礙等科室,工作人員都擁有正規學校學歷,還有一顆願意為孩子付出的心。就拿聽障科的邵鳳麗來說,她每天都在不停地跟這些有聽障的孩子講話,重複著以前講過的東西,“有時,教一個詞,這兩節課學會了,過兩天就又忘了,就得一遍遍地教”。而每當這些有聽力障礙的孩子取得進步,他們都會感到由衷地高興。其他科室也是這樣,肢體康復科的康復醫師們用盡全力扶著孩子們訓練,為孩子們加油鼓勁。

除了幫助有殘疾的孩子們儘量恢復正常,聊城市殘疾人康復中心還設立了水療和情景化項目讓正常孩子參與其中,通過游泳和遊戲激發潛能。康復中心一樓的情景化大運動訓練室,放眼望去滿眼綠色,還有山坡、小橋、高山、叢林等裝飾物以及散佈其中的各類小動物、鳥兒,通過讓孩子攀爬、行走、觸摸和觀察來刺激孩子潛能,這也是很多聽障兒童喜歡來玩的地方,“孩子在這裡能聽見不同的聲音,接受大自然的刺激,對恢復有好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