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里有位最美的“法官”——记党的十九大代表、镇安县青铜关镇丰收村党支部书记、村调委会主任吴相琴

“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调委会主任,如果不能对群众负责,不能为百姓服务,不能用心去公正地调解处理好每一起矛盾纠纷,那就不配当一名基层干部”。

没有高亢激昂的声调却充满了力量,没有咄咄逼人的言辞却代表着正义。齐耳短发,地方口音,黑黑的面庞,身上没有佩戴法官的胸章,却经常履行着“法官”的义务;着装不是法官的制服,却有着“法官”的魅力。平时看上去就是一位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家庭妇女,然而一份份荣誉却展现着这位看似平凡女性的不平凡。“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书记”、“全省劳动模范”、“全市基层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县基层民调工作标兵”,如今56岁的她在基层20多年的工作历程中,年均调解各类民事纠纷30件,调解处理的近600起民事纠纷案件无一起出现缠访,有力维护了全村的社会稳定,促进了产业带动村民的发家致富。

情法交融,让情与法的天平永不失衡

“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是建立在法理基础上的,我只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解决”。

父子矛盾、婆媳不和、邻里纠纷……吴相琴在丰收村担任党支部书记、调委会主任的20多年里,调解的民事纠纷都与老百姓相关。在许多人看来,基层调委会主任工作就是简单地说说理,讲讲法而已,然而吴相琴的理念却是,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不能裁断调处一切,对能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案件,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丰收村有一位姓王的老人,2009年因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他与儿子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动粗。2010年5月,无奈的王老汉打算将儿子告上法庭。

一张宣判书,或许可以还他们一份公平,却难以让满目敌意的父子握手言和。于是,吴相琴知道此事后,主动上门对他们父子俩进行调解。

当时丰收村调委会组织还不够健全,只有吴相琴一个人既要忙于村上的工作,又要挤出时间调解一个接一个民事纠纷。吴相琴把王老汉父子俩叫到村调委会办公室。谁知,调解中,父子俩脾气一个比一个犟,谁也不肯让谁。为了调解父子俩的矛盾纠纷,吴相琴多次到群众中了解情况,到王老汉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查找矛盾根源和解决办法。

“我理解你对父亲有意见,但不管怎么说,天下父母哪有不疼自己子女的,作为儿子,有赡养他们的义务”、“你的儿子现在做的是有点过分,但他以前也很孝敬你,给你钱,做好吃的送给你” ……一个月的时间,吴相琴几次来到王家父子俩的家中,耐心说服教育,最终让爷俩和好如初。

父子俩的矛盾疙瘩解开了,情抺就来了。王老汉经常念叨说:“吴主任就像我的亲女儿,这一辈子都忘不了她”。

清官难断家务事。吴相琴在这些“家务事”中倾注无数次心血,结合民事解调实践创造出借助外援法、换位思考法、亲情呼唤法、背靠背沟通法等十种调解方法,让法律传递了人性的温暖。

“法”外有情,不像调委会主任像亲人

“每个当事人来到村调委会办公室,我就觉得他的事就是我的事,就把他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办,他高兴了我也就高兴了”。

“第一次见她,里外穿着红色的服饰,中间穿的是毛衣,毛衣袖子还散开了”。为房屋宅基地纠纷已调处结束了,40多岁的村民熊某某还清楚记得第一眼看到吴相琴的样子。

“下雨天来找她,她不嫌烦;节假日来找她,她不嫌烦;你看不到她有一点火气。她总是跟我说:‘小侄子,不要急,慢慢来’。我觉得她不像调委会主任,像大婶”。熊某某告诉笔者:“吴主任调解民事纠纷,让我们相信,村调委会办公室是说理的地方,依法调解矛盾纠纷是公正的”。

“您最近身体还好吗?兄弟关系还好吗?”今年五月的一天,吴相琴来到陈某某家做调解案件回访。“哎呀,吴主任又来了,快到屋里坐”。陈某某忙请吴相琴进屋。

坐在门口树下,吴相琴和他拉起了家常,说是做回访,她当成走亲戚,跑了好多趟。

“吴主任和气得很,真没有想到这当调委会主任的人咋就这么客气”。陈某某告诉笔者,今年初核查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他觉得自己家里经济困难,也想进入贫困户的行列,多次找组长想让组长给村上把他的名字报上。结果他家的情况不符合贫困户标准,他想不通几次差点和组长打了起来。原来陈某某在今年2月初,兄弟伙为评议核定贫困户时,相互攀比,产生了矛盾,一直不和睦。

“这些事让吴相琴知道了,她亲自上门帮我们逐个解决。对于贫困户的事,她耐心的给我们作解释,宣传党的扶贫政策,用对比的方法让我们心服口服了,消除了我们的怨气,使兄弟俩重归于好”。

“我心里过意不去,想给他送个锦旗。可她对我说‘咱不图那个面子,省点钱好好过日子吧’”。说着说着陈某某眼圈红了。

法律是严肃的,但在吴相琴身上却“法”外有情。她在调解处理民事纠纷时总能把当事人当成亲人看待。给予他们理解与尊重,用热心和真情去打动当事人。

不徇私情,没有推不了的人情

“我一旦收了当事人的礼,他们对法律的敬畏、对公正公平的信心就没有了”。

“不羡慕别人千百万,只图清贫保平安”。这是吴相琴多年来一直恪守的廉洁格言。在金钱、友情和法律发生碰撞时,她经受住了考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法律的尊严。

在农村调解民事纠纷,说情的人也很多。她经常对当事人说,在调解现场你能说服调解员,这样才能赢得自己有利的结果。

“尽管你和当事人讲了不要送礼,但就没有人坚持送礼了吗?”面对笔者的疑问,吴相琴告诉笔者,遇到这种情况,坚决拒绝,不能因一些小恩小惠有失调解的公正公平,损害党员干部的形象,只有用一颗公正公平的心去化解矛盾纠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

有一年吴相琴的父亲患胃穿孔住院,家里仅有1000多块钱,自己东凑西借了三万余元,父亲才得以手术。在父亲住院期间,她一心挂两头,一边要照看父亲住院,一边要处理村上的工作事务和棘手的矛盾纠纷,“忠孝”不得两全,她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对她工作的支持,也赢得了各级组织和老百姓的好评。

  在农村一些人,如果给他办了点好事,总觉得心里过意不去,送上点烟酒肉之类的东西经常摆在吴相琴面前,她丝毫不为所动。“不看僧面看佛面”,传统“人情”观念影响深远。如何不让“人情”影响调解天平,这对每个人民调解员都是严峻的考验。吴相琴说:“人情和利益往往连在一起,只要不贪,就没有推不了的人情”。

“法官”妈妈,儿子为她自豪

“选择了基层党支部书记、调委会主任这个岗位,就要做到家懒外勤,才能尽可能地把工作做好”。

吴相琴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两个儿子朱昌楼、朱昌俊都在贵州高速公路上工作,而她自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调委会主任后,因村上的琐事,20多年来和家人相伴的时间少之又少。

说起母亲,从贵州高速公路上回家休息的小儿子朱昌俊从抽屉里拿出高中时的一篇作文,题目就是《我的妈妈》。作文中写道:“我的妈妈是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调委会主任,工作极端负责,我上学对我照顾自然少了很多,常常使我非常苦恼”。

吴相琴经常为了一个纠纷,踏遍村里的沟沟岔岔,敲遍村里每一户的大门。为了工作,她少了和家人相伴的时间。可是,她也有为人儿女的孝心,为人父母的柔肠,所以,一直尽力弥补着。

为了不打扰家人的休息,每天早上,吴相琴起床给家人做饭时,从来都是轻手轻脚,春夏秋冬如此。“作为妻子和母亲,我对他们亏欠的太多,就是想尽可能的弥补些”。

白天,她几乎一整天都扑在无止无休的村上的事务上;前些年父母健在时,晚上,无论多晚她都要给父母打个电话,到孩子的床边扯扯被单、盖盖被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妈妈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埋怨,闪光的十九大代表证,胸前佩戴的标志就是她人生的价值,不知疲倦的精神也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小儿子朱昌俊自豪地说,他为有这样一位从事基层工作,尤其是热衷基层调解工作的妈妈而骄傲。

吴相琴说,她是一个普通人,她相信只要心中有爱,可以兼顾做好妻子、母亲、女儿,能够找到工作、家庭的平衡点。

(杨新荣 张双保 辛恒卫供稿)

2017年12月26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