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述歸因理論和學習動機:爲什麼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卻無心思學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好些學生明知學習重要,但總是提不起學習的勁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有的學生似乎很認真,卻常常是在自我強迫下進行學習,覺得學習太苦,常有放棄的念頭。這些學生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知道應當學習卻又缺乏學習的動力和激情,即缺乏學習動機,學業成績自然不穩定、不理想。這個中有什麼深層的心理原因?有何解決的方法嗎?本文擬從歸因的角度談談缺乏學習動機的心理原因,以及個人學習動機的自我激發的方法。

淺述歸因理論和學習動機:為什麼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卻無心思學

所謂學習動機是指引起學生學習行為、維持學習行為,並使學習行為趨向一定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的動力。學習動機直接對學習起促進作用,與學習結果互為因果。一定的學習動機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把“要我學習”的被動局面變成“我要學習”的主動局面,深深影響學習的結果;而學習一旦成功,其結果(知識、技能的獲得與掌握,求知慾、自信心等心理品質的發展和提高)則大大滿足了個體的各種社會需要(如求知、自尊、獲得他人的讚揚等),並促使個體把通過進一步的學習以獲得更高程度的滿足當作一種新的迫切的需要,從而產生更強烈的學習動機。大量的研究證明:無論在哪一個年齡階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績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具備一定的學習動機是學生獲取良好學業成績的先決條件之一,良好的學習成績又能成為激發個體學習的動力,兩者相輔相成,互為因果。

淺述歸因理論和學習動機:為什麼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卻無心思學

歸因是指個體對自己或他人行為結果的原因的知覺和判斷。通俗地說,歸因就是尋找行為結果的原因,它總是對結果提出為什麼,探尋箇中原因。當代教育心理學界影響較大的歸因理論主要有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歸因理論。

成敗歸因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Bema~Weiner,1974)提出的。他認為,個人對成敗的解釋不外乎以下四種因素: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機遇或運氣。其中,能力和努力是兩種描述個人特徵的“內在原因”,是個人可以控制的;難度和運氣則是表示環境因素的“外在原因”,是個人較難控制的;能力和任務難度又屬於穩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運氣好壞則是不穩定因素。不同的歸因傾向會使人對成功和失敗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和情感反應,並由此影響個體對未來結果的預期和努力。

淺述歸因理論和學習動機:為什麼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卻無心思學

自我效能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決定他在成就情境中的行為動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使個體積極從事相應的活動,並樂於付出努力和採取策略來應付遇到的問題,解決面臨的困難。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個體行為的積極性不高,為了避免失敗及消極情緒的困擾,常常選擇較低難度的任務、甚至自我放棄,這必然導致活動結果不盡如人意,反過來進一步降低了他的效能感。國內外已有不少研究表明自我效能與學業成績呈正相關。

從歸因理論中可以發現,歸因是通過影響個體的期望和情緒體驗進而影響其動機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的學習結果所作出的原因推斷,同樣會對學習預期產生影響。個體主動對結果進行積極的歸因,對自我的能力就產生較強的信任感,其行為的堅持性將更強,也願意應付學業上的挑戰;相反,如果進行消極的歸因,個體將可能會因對自我缺乏信心而消極應付。因此,歸因對學習動機的激發有著重要的意義,學生學習動機的缺失與其不當的歸因方式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