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之道——“你情我愿”的平衡!

这几天随着台州小微金改话题登上央视《对话》栏目,小微信贷这个概念又随之火热起来。温州金改时,我曾借王阳明的话评价兼期望,我想这话同样适用台州:“金改是去病的药,然以促进实体为贵,若留滞于虚拟(经济),则又因药发病。”

关于小微这几年也写了些东西,有些之前推送过,有些可能没有。最近再梳理一下,挑几篇出来再发发吧。

以下是我2013年写的一篇文章,记录了我当时对小微信贷的一些思考和想法,今天回过头来看,大部分想法自己还是认可的,但对于信息对称、不良的认知以及对道德风险的过于善意理解等一些问题当时有些过于天真,过于拿衣服啦!

改就不去改啦!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文章略长,约5000字,不喜长文的跳着标题看吧!欢迎就此交流!)

按:这篇文章断断续续写了好几个星期,居然东拉西扯地整出5000多字,算是迄今为止写过最长的文字了。梳理了这几年来对小微信贷上的一些想法和看法,由于写得并不连续,会有一定的跳跃,但总体来说是这个意思,凑合着看吧。

这半年来,或者说从去年开始,随着各类风险事件在各地的不断爆发,许多原本觉得顺理成章的事忽然就有点想不明白了: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是过大了还是远远不够?贷款真的只能用于日常经营?担保真的越多越有保障?不良出现就不是好事吗?技术进步(创新)带来的改变我们准备好了吗?

整天在提小微信贷,那究竟信贷是个什么东西?一借一贷谓之“信贷”,也就是说借贷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的各自承诺,因此信贷最终还是一个商业行为,有着自身的商业规律,属于“你情我愿”的互惠互利和互相迁就,政府和媒体可以把它升华到社会和政治高度,但参与其中的人必须清醒“这终归只是一单生意”。有一个段子说创业者最初的融资对象往往是3F:family,friend,foolish。嘿嘿,我们可以和客户成为朋友,甚至家人,但千万别让人把你当成了傻子。

我的观点:当前出现的银行不良贷款的迅速飙升,正是由于对前几年小企业信贷的次级贷款化趋势认识不够,或者只是在业绩压力驱动下不愿意去面对,在本质上这就是中国的次贷危机!以当前问题最严重的温州为例,据说六成以上企业面临困境,三成企业资不抵债(语出乐清小型企业协会副会长),难道当地银行在发放新增贷款前看不出这些企业已经过度负债,已经存在还贷压力(这不就是典型的次级贷款人嘛),还不是看着借款人手里有一个房地产、煤矿、风投什么的项目,认为即使没有收益,本金收回来也是不会产生损失的(这样的事08-09年发生过),可现实是人美国还投保了呢,不是照样倒摊?!

一、明骚易躲,暗贱难防。

谈到小微融资,信息对称永远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从银行的正常商业角度来说,借贷绝对是一种“让对方获利”,从而保证自身利益的行为(这在稻盛和夫先生认为是一般的商业关系的原点,我绝对认同,不然银行为什么会拼命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预期呢?)。而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说,借钱的代价是利息和担忧,因此一个理性的企业家会确保自己所有的借款不会达到让自己担忧的程度,更不会借钱去买会贬值的产品,造成两头亏损。

所以我认为其实双方在核心利益上存在必然的一致性,信息对称是一种内在需求。然而造成如今这种甚至有些对立的局面,不得不说各方都有责任。首先是舆论宣传上,每天在想当然地疾呼企业融资难、银行门槛高、干银行的都不是什么好人(看看影视作品就知道,行长基本都不是什么好鸟),这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心理防线;

然后是这几年下来,银行的多数套路已经暴露,招式用老,一些老油条已经获得了一种“我在暗处”心理优势,而这很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当然,也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银行自身获取信息的能力手段不够,对于许多缺少独立思考能力的客户经理来说,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仅仅就是因为没有人教过。

当然,有时候即使是获得真实信息也不一定就有用,请看网上拷贝的段子:多年前,我在学校门口拿个记录本掐表看美女,经过一个学期的统计,发现校花的作息,从此我上学路上遇到她的几率比其他同学高出354%,然后姑娘就觉得跟我挺有缘,-----,然后毕业了,-----然后就没了。所以对美女,和邂逅同样重要的是惊喜和感动,数据挖掘能给你提供一些机会,最终结果还是要看你能带来什么。就比如,企业提供的银行流水里其实有很多信息,但你好好分析过吗?

除了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对称存在问题外,还有银行内部上下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不得不提。有一个顺口溜很形象地说明这一点:上级吃下级,一级吃一级,一吃到底;下级骗上级,一级骗一级,一骗到顶。往往出现看上报材料都是“清纯玉女”,出了风险立马成了“人尽可夫”的怪状:这里面多半是调查能力的问题,因为有些情况,如高利贷的情况有时候连老板自己都搞不清楚;也有一部分原因要归咎于审查文化,这基本是一种面上文化,是一种钻孔的文化,要想通过审查就得把你材料里磕着、碰着的东西包装起来、甚至砍掉(有影响,但不是核心影响),而且越是层级差异大,孔的弹性越弱;至于真正说存在道德风险的恶意欺瞒倒是不多的,银行人虽然形象不好,但这点职业道德还是讲的。

这里,还必须强调一点,能够包装、砍掉的部分往往是非财务因素,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 重财务的该“收权、集中、靠流程”(因为上级的水平、判断一般总比下边要高一点),而对不重财务的小微业务来说更该“放权、分散、看好人”,如果你觉得你水平高,看得透,想把谁都牵在手里玩,那到时候看就看谁玩谁了?

二、用他们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担保难一直被认为是影响小微信贷发展的另一个大难题,甚至是最大的难题,在有些人以为: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这些人想明白没有,担保只是缓解僵尸入侵的一个坚果,只是为你赢得更多的时间,如果不能组织起有效的进攻,再大的坚果也会被啃完的。因此担保在信贷上永远不能、也不该成为最后的依靠。这两年来,江浙的企业成批连片的倒下,大有火烧八百里联营之势,想想那些仅仅是因为牵涉到担保而陷入绝境又垂死挣扎的企业,确实还真有几分悲壮。

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说:

不存在担保,只存在担保者。太TM对了!!在担保的选择上,千万不能形式化、教条化,更不能迷信化,有效的一种方式、一个担保人就可以了,无效的越是复杂、越是人多越乱,甚至还会出现反效果而引火上身。举个例子,某企业原来的担保人一般,于是从风险控制角度又追加了一个担保人,可恰恰是追加的担保人这边出事把这家企业给牵扯进去了(担保从来不会是单向的,再说对担保人的调查哪会真像对借款人一样)。

还有一种观点或许并不那么合适,供探讨:从不良率的角度来说,是否90%以上的担保都做了无用功。当然我们说如果没有担保不良率肯定会更高,但信贷的判断不该从愿意发放信用贷款这样的基础开始要求吗?我这么想,并不代表说我就乐意发放信用贷款,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的信用环境太差(或许说是太好),往往一个失信的人还可以堂而皇之地和你坐在五星级大酒店的咖啡吧里,喝着红酒,抽着雪茄,波澜不惊地聊他的人生风云得失,而你,就是那个他失信银行的代表。如果哪一天一个失去信用的人连实名买把菜刀自杀的权利都没有了的话,我觉得担保这个问题也就基本不再是问题了,当然那个时候可能借钱的人也不那么多了,需要的担保也会减少。

三、到了碗里都是肉。

关于贷款用途个人觉得目前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误区,仿佛所有的贷款只能用于“购买原材料”(特别是一些新客户经理心目中如果贷款用于其它地方就是大逆不道的),但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要贷款?所有经营性贷款的目的肯定是为了干一件事:做生意挣钱。如果只为了做一笔生意,这是典型的贸易融资,必须“购买原材料”,因为在单笔的资金循环中只有这个才能产生资金回流;但是如果是为了长期循环地做生意,就会产生各种资金需求,购买原材料只是其中最基本、最日常但不一定是最需要,这种无视企业实际需求而简单粗暴地限定贷款用途的做法,看似合理实际徒增操作风险和政策风险。

本人一直坚持一个观点:不用于投资的贷款都是无效贷款。国家提出中小企业要进行转型升级,但靠“购买原材料”能实现转型升级吗?同样是钱,凭什么货款回笼就可以买机器、买土地,而银行贷款只能购买原材料?到了碗里都是肉嘛,只要不投毒害人,你管他给谁吃呢?至于你担心的万一他把钱投到房地产了怎么办?切!这么担心你不贷给他不就行了嘛!再说你为了贷款用途合规给他编写贸易合同时不知道他把钱就是投到房地产的啊?还不如直接引导其投到厂房设备等生产资料上呢。而且我们要认识到资本是流动的,天然就具有逐利性,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贷款资金用途流向控制的关键不在于银行,而在于社会大环境,在于国家对高额投机回报的控制,如果回到十几年前,绝大多数贷款不用你控制都是流入实体的。

谈到这里,还必须说一说贷款期限的问题。就如上文提及,货款回笼实际本该是企业的流动资金,更该用于日常经营,而一些大额的固定资产投入才应该通过银行融资。于是你又提出说贷款期限越长风险越大,这是为了控制风险。拜托!那是指贷款用途和你说的一样的情况下,好吧!如果说本质上都是用于建造厂房,无疑期限更匹配的中长期贷款的风险绝对不会比短期流动资金大,而且贷款利息更高,收益更大,你说哪种贷款更合适?

顺便再说说阿里小贷成本过高的问题。真的过高吗?如果我是一个真正做生意的人(网商),参加双十一活动,资金缺口10万贷款,从前后备货到资金回笼大概1个月,活动结束后我没有融资需求了。1)我从阿里贷10万,期限1个月,年利18%,到期归还(甚至提前归还),所付利息不会超过1500元,而这10万货物在双十一为我产生了10%的利润;2)我从银行贷10万,期限6个月(时间太短人家不和你玩),年利7.2%,也是到期归还,需要支付利息3600元,当然这10万同样为我产生了10%的利润。当然,有人会提出你可以用这10万在段时间去挣更多的钱啊?问题是我去哪里找一个不熟悉的投资还必须有7.2%以上的收益?即使找到了,我怎么能确保贷款到期时我的投资款全部收回?如果不能我要不就赔上信用,要不就染上更高利的融资。

通过与经营周期的严密匹配,利率水平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反映货币时间价值了,资金的附加值效应将更加凸显。

四、天不下雨天不刮风,也长不出好庄稼。

记得好几年前,有一位领导曾对一家基本零不良的支行提出过温柔的批评:“(零不良)一方面说明你们的风控工作做得很好,但也表示你们在市场拓展上还可以更加进取一些嘛!”这话在当时是对的,搁现在也没有错,只是在当前的环境下不好再说了(可能也找不到这样的行)。

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机构,自然不是风险喜好者,但也没有必要害怕畏惧风险。

一来这是经济周期使然,媒体不是报道说我们的小微企业平均寿命不到5年吗?姑且不论这一数据到底有多少参考意义,但不管自然人还是企业人,都有一个生老病死,也难免有人作奸犯科,出现点状况很正常,只要这种不良的发生控制在大数据以内,就当是感冒发烧,不还能提高免疫力嘛!

二来是对政策、执行的偏差预警。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变数,对一些原本熟悉的情况惯性执行中很难靠自身敏感性发现问题,因此偶尔地、非系统性地出现这么一户、两户的不良贷款,有助于及时调整政策以及发现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更好地进行工作指导;

三是能起到警示菜鸟,防止头脑发热的作用。现在的信贷从业人员多数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基本没有经历过不良贷款,无知无畏的,加上又普遍善良(指不知道分辨好坏优劣),一旦有了几年太平日子就可能头脑发热,正常性的风险事件刚好给大家浇浇冷水,可能是最好的风控教育了,同时还能防止一些道德风险的产生。而那些经历过几次风险事件教育的客户经理可能成长得会更快。

当然,风雨一定不能太大,像当前就已经有了一点风暴的意思,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真就有点大了。但你必须发现在这样的大潮里还是有不怎么湿身的,往往是在一些经历、处置过许多风险事件的老信贷掌舵下完成的,这些支行的特点都是平时工作做得扎实,空架子、虚架子少,做一个客户是一个客户,天气好也不冒进,气候差也没有理由歉收。

五、经是好经,就是和尚的嘴歪了。

这几年,作为银行人如果开口不谈金融创新你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仿佛之前的一切都有问题,都不合时宜,都得改。但有些创新就像是电视广告里的方便面,看上去汤多料足老少皆宜,隔着屏幕都透着香气,可事实上吃起来根本就不是这个味。

特别是信贷上来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本质不可能改变,形式上怎么变化都不能脱离开这一点。我想这一点里有这么几层意思:1)这是一个环的概念,需要在每一个循环上体现现金、商品、资产的流通,不用刻意地“短频快”,也无需回避“长稳平”;2)这是一个重在实质的概念,“还”才是核心;3)这是一个操作的概念,过于复杂了就做不到“不难”,反而把原先的优势都失去。

从近年来推出的贸易融资、供应链、联保贷款等等创新来看,都是伟大正确的,说起来似乎都能解决问题,但为什么情况会变得越来越糟了呢?(当然,也有许多失败的创新,因为你都搞不明白这个产品目的是什么?而投资界有句名言说:你理解不了的买卖就是不好的买卖。)因为这些产品设计在变成文件后就从伟大正确变成了复杂而正确,它才不管你在执行中会有怎样的变通呢,反正经是好经,谁让你歪着嘴念呢?念经的人也委屈啊,哥,不歪着嘴就无经可念了,那可就饭碗都没了。所以写经的同时最好能附带开发出念经的工具,比如银企互联在供应链金融上的应用。

在金融创新的抄袭上大家都相信所谓的“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只要某地出现了一部真经,各地就会纷纷来取,甭管是梵文、英文、阿拉伯文、方言的土语的,翻译过来就念呗,反正念“外来经”还是挺时髦的。诶,总得讲个水土吧!有时候还没搞明白怎么回事呢就被逼着去推新产品,你说咋整?

的确,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进步,今天的金融已经不再是银行里拨一拨算盘那样简单了,留下的创新空间要多大有多大,同时随着监管的不断加强,限制的不断增多,需要通过创新手段来规避,或者说是打擦边球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多(比如许多利率市场化的产品)。但千万别忘了创新的目的和出发点必须是改进管理、提高效率、提升价值,是为了给冲在一线的同志们配备更得心应手的武器。所以金融创新的基层性很强,地气很重要,它绝对不仅是理论上的事,甚至有时候并不需要严密的数据支持,仅仅是逻辑上的合理顺利就可以。所以千万重视基层的金融创新,因为他们了解当地市场,在长期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明白生存之道,上级行的每一个附加条件都可能给这个创新带上一把枷锁。


分享到:


相關文章: